牛顿环形成原因
1个回答
2013-11-09
展开全部
牛顿环是由光的干涉原理形成的,不是有色散形成的,干涉同色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理过程。
当光相从空气薄膜的上下两个面反射时,由下表面反射的光会产生1/2派的相位突变,导致反射的两束光产生相位差,从而导致反射的两束光产生了入射光波长的一半的光程差(实际上光程差还应该加上该处空气薄膜厚度的两倍)。反射的两束光的光程差为入射光波长的一半的奇数倍时,两束反射光干涉相消,该处为暗纹,反射的两束光的光程差为入射光波长的一半的偶数倍时,两束反射光干涉加强,该处为明纹。具体公式有
明环半径 r=根号下((k - 1/2)Rλ) k=1,2,3....
暗环半径 r=根号下(kRλ) k=0,1,2,...
其中k代表第几条牛顿环,R代表凸透镜的曲率半径,由公式可知 R 越大环的半径越大。(R越小则凸透镜弯曲的越厉害) 又称“牛顿圈[1]”。在光学上,牛顿环是一个薄膜干涉现象。光的一种干涉图样,是一些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例如用一个曲率半径很大的凸透镜的凸面和一平面玻璃接触,在日光下或用白光照射时,可以看到接触点为一暗点,其周围为一些明暗相间的彩色圆环;而用单色光照射时,则表现为一些明暗相间的单色圆圈。这些圆圈的距离不等,随离中心点的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变窄。它们是由球面上和平面上反射的光线相互干涉而形成的干涉条纹。在加工光学元件时,广泛采用牛顿环的原理来检查平面或曲面的面型准确度。在牛顿环的示意图上,B为底下的平面玻璃,A为平凸透镜,其与平面玻璃的接触点为O,在O点的四周则是平面玻璃与凸透镜所夹的空气气隙。当平行单色光垂直入射于凸透镜的平表面时。在空气气隙的上下两表面所引起的反射光线形成相干光。光线在气隙上下表面反射(一是在光疏媒质面上反射,一是在光密媒质面上反射)。
当光相从空气薄膜的上下两个面反射时,由下表面反射的光会产生1/2派的相位突变,导致反射的两束光产生相位差,从而导致反射的两束光产生了入射光波长的一半的光程差(实际上光程差还应该加上该处空气薄膜厚度的两倍)。反射的两束光的光程差为入射光波长的一半的奇数倍时,两束反射光干涉相消,该处为暗纹,反射的两束光的光程差为入射光波长的一半的偶数倍时,两束反射光干涉加强,该处为明纹。具体公式有
明环半径 r=根号下((k - 1/2)Rλ) k=1,2,3....
暗环半径 r=根号下(kRλ) k=0,1,2,...
其中k代表第几条牛顿环,R代表凸透镜的曲率半径,由公式可知 R 越大环的半径越大。(R越小则凸透镜弯曲的越厉害) 又称“牛顿圈[1]”。在光学上,牛顿环是一个薄膜干涉现象。光的一种干涉图样,是一些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例如用一个曲率半径很大的凸透镜的凸面和一平面玻璃接触,在日光下或用白光照射时,可以看到接触点为一暗点,其周围为一些明暗相间的彩色圆环;而用单色光照射时,则表现为一些明暗相间的单色圆圈。这些圆圈的距离不等,随离中心点的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变窄。它们是由球面上和平面上反射的光线相互干涉而形成的干涉条纹。在加工光学元件时,广泛采用牛顿环的原理来检查平面或曲面的面型准确度。在牛顿环的示意图上,B为底下的平面玻璃,A为平凸透镜,其与平面玻璃的接触点为O,在O点的四周则是平面玻璃与凸透镜所夹的空气气隙。当平行单色光垂直入射于凸透镜的平表面时。在空气气隙的上下两表面所引起的反射光线形成相干光。光线在气隙上下表面反射(一是在光疏媒质面上反射,一是在光密媒质面上反射)。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