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为什么要发起安史之乱
安禄山这个人在当时并不是中原的人,他并没有中原的人的血统,因为犯了事情要被处以死刑的时候被人发现了,看在他打仗还算勇敢的份上向皇帝进言可不可以放了他用来做打仗的将领。
安禄山在免除死罪并且有了建立功德的机会以后就努力表现自己,经常打胜仗,赢得了皇帝越来越多的赏识。没有过多少长时间就升了很多级官。可见安禄山还是有一些有用的才能的。
他也不是没有打仗失败过,有一次战争当中他损失了自己带的全部人马,还差点让自己丢掉了命,给国家也带来了很多的麻烦。但是他在官场上很会做人,这也让他在犯了这样一个致命的错误之后还能立足在朝廷当中并且从新让皇帝信任他还逐渐的当上的将军的位置。
安禄山其实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会在适当的时候让皇帝看见自己是多模的忠心,为证国家付出了这么多。他知道他要讨好的点在哪里,也知道掌握分不至于让人讨厌。所以他才可以看起来这么的幸运。那么,安禄山这么被看重,又享受这这么高的待遇,为什么还想不开要背叛呢?
要知道任何一个人但凡权力大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不会满足于眼前了,安禄山就是这样的。他掌握了大权以后,慢慢的不满当朝皇帝的种种行为,他觉得皇帝变得懦弱了,朝廷也慢慢的变得松弛,他甚至认为自己可以比皇帝做得更好。这种想法慢慢的在他的心里生了根,再也拔不出去了。
加上他本来就没有对唐朝的归属感,它不是有中原血统的人,就这一点就是一个极其不稳定的因素了,所以他始终还是一个“外人”。但是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推动他造反的因素就是杨国忠。
这个人和安禄山之间不对付已经好长时间了,时常没事找事挑安禄山的各种不好并且在唐玄宗的跟前诋毁他,还趁机会让皇上检验安禄山是不是真真正正的对他忠心,安禄山对这他的这一做法很是讨厌。这就为安禄山的叛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借口。加上当时唐朝已经没有以前那么的强大了,时间久了各种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治理就会越变越大,直到掏空了大唐,国家变得腐败起来了。
这也是安禄山起兵的助力因素之一。但是尽管他准备的这么充分,兵马也有了,借口也有了,进攻也没有那么大的困难了,为什么到最后还是没有成功呢?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唐朝还是留着一点的实力的,毕竟以前他的国力是多模的强大,就算后来一直被掏空,但是短的时间内还是没有那么容易被掏空完的。百姓也还是信任他们的朝廷的,有了百姓的支持就是最大的有利因素。
其次,唐肃宗是一个明智的皇帝,他正确的用了有用的能人。虽然当时没有以前那么强大,但是人口多呀,人才也还是有的,人们也不可能任外来的人来糟蹋自己的疆土,有才能的人当然愿意在这个时候来建立自己的功劳顺便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还有就是安禄山虽然有一点作战的才能,但是自己的军队他没有管理恰当以致于最后内部自己反目混乱起来。说起来还是他缺少带头人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他对自己的部下十分的粗暴,动不动就要处死刑,打骂更是常有的事情,长时间下来肯定会有不少人心里不舒服,最后一定会爆发的。
之所以当初可以在朝堂上混的那么好,其实就是靠着一张会说的嘴,实际上没有什么真实的才能,这一点在他自己带领军队的时候就全部显现出来了。最后一点就是唐朝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和平,人们都不会打仗了,加上他的错误指挥,军队的人心没能聚在一起打仗当然没有战斗了。
虽然唐玄宗对他有那么大的恩情,把他从快要死的边缘提拔起来,让他最终忘记了当初的艰难,走上了高位,还是经不住权利的诱惑,回想起来有多少的人是因为权力而让自己最后什么都丢掉了甚至是生命。
扩展资料:
安禄山(703年—757年),营州(今辽宁朝阳)人,本姓康,名轧荦山。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个突厥族巫婆。相传,其母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祷扎荦山(突厥尊扎荦山为战斗之神),遂于长安三年(703)正月初一感应生子,故名扎荦山。
安禄山之父死得早,他从小随母在突厥人部族生活。后其母改嫁于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延偃。开元初年,其族破落离散,他与将军安道买之子孝节,安波注子安思顺、安文贞一起逃离突厥,遂与安思顺等约为兄弟,从此即冒姓安氏,名禄山。
安禄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并建立燕政权,年号圣武。安禄山长得痴肥,眼盲后,长期靠心腹小宦官为其穿衣。
因其宠爱幼子,二子安庆绪见安禄山对自己不加宠幸,心中怨愤,命令安禄山宠幸的宦官李猪儿在替他穿衣时,以刀刺其腹而死,安方势力开始走下坡路。
推荐于2016-04-22
藩镇的设立与势力坐大
唐太宗、唐高宗时期屡次开疆拓土,先后讨平了东、西厥、高句丽等,使初唐时期建立了一个很辽阔的边境。中央朝廷为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便于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在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然而,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节度使等职而兼管豁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令原为地方长官之州刺史变为其部属。据《新唐书·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军事与行政的统合使得节度使因而雄据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室隐忧。
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
唐初,全国实行府兵制共置634个折冲府,当中261个位于保卫京师长安的关中,故军事战略相对来说是外轻内重,保证唐室有足够的兵力保卫京师及其政权。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设之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开元十四年(726年)时,京师守卫改由彍骑负责。而天宝中期,边镇兵力达50万. 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18.39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13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渐渐形成地方反过来威胁中央的危机。
玄宗怠政
开元末年,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更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成就了杨的祸水之名,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如曾将一年各地之贡物赐予李林甫。他又把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李林甫为人阴险,有“口蜜腹剑”之称,任内凭著玄宗的信任专权用事达十六年,杜绝言路,排斥忠良,以致言路壅蔽、谄媚当道、忠贞去国、贪饕升天、社鼠残害、民不堪命。杨国忠因杨贵妃得到宠幸而继李林甫出任右相,只知搜刮民财,以致群小当道,国事日非,朝政腐败,让安禄山有机可乘。
河北胡化
唐太宗时平定东厥及契丹各族后,将其内徙至河北一带,河北于是成为胡人杂居之地。当地胡化甚深,受到的汉文化影响很浅,因此与唐室的中原关系疏离。唐室为了便于统治,倚重能通多种胡语及了解外族民风者。李林甫出任宰相时,为巩固权位,杜绝边将入相之路,称胡人忠勇无异心,建议玄宗用胡人为镇守边界的节度使,而且又放任他们拥兵自重。因此安禄山身为胡人等得以取得权力。而安禄山也因兼三大兵镇独掌十八万三千九百人的兵力而有叛唐的实力及野心。
将相不和
安禄山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2013-11-11
2013-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