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的小故事

 我来答
ipqsemnm81
2011-03-27 · TA获得超过112万个赞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3.3万
采纳率:64%
帮助的人:1.7亿
展开全部
文明礼仪处处可见,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中,但往往被我们所忽略。父母、老师也从小教育我们要做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尊老爱幼、不骂人、不打架等等一切行为都表明,我们要把文明礼仪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
每当早晨我出去锻炼,只要看见路边的自行车倒了,而且没人管的时候,我常常会自觉地扶起它们,每当做完后,心里便一下轻松多了,因为我又做了一件好事。同时也让外国人知道我们中华儿女是讲文明的,懂礼貌的,不像他们在外国说的那样——中国人没有素质,没有修养。
大家也许会经常看到这种现象:很多人喝完饮料或吃完东西后,会不经意的把瓶子和袋子扔在路旁,严重影响了街道的美观,那么又有多少人去把它们捡起来了呢?每当我看到这种现象,我的手就像不听使唤似的,自己会把它们捡起来丢进垃圾箱内。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那么我们的家园会变得多么美好,也同时反映出我们讲文明、懂礼貌。
还记得有一次,我坐公交车,好不容易占了一个座位,刚坐一站时,一位老奶奶上车了,但是大家好像都没有看见,看到老奶奶站在那里,我心里就觉得很不舒服,坐立不安,就决定站起来让给她,她夸奖我说:“谢谢你。”顿时我感到心里很轻松,我感觉给老人让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众人也向我投来赞赏的目光。回家后妈妈表扬了我,对我说:“你要把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保留下来。”我点了点头。
也许有很多人都在电话亭打过电话,但现在很多电话亭已经面目全非了。曾经有一次,我陪同一位同学去打电话,我不经意间看见他一边打电话一边往内壁上乱写乱画,我的气不由得从心中生起,我急忙上前去阻止,他却振振有词地说:“你生什么气?这又不是你家的东西。”我理直气壮地说:“如果每个人都像你这样不爱护国家财产,那么这些电话亭还能活几年呀!再说了,老师从小就教育我们要爱护公物,你怎么能忘记呢。”他惭愧地低下了头。我觉得爱护公共财务也是讲文明懂礼貌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小时候,我记得妈妈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蒙古族小女孩为公社放羊,结果遇上了暴风雪,她为保护羊群,自己献出了青春的生命,那时我并不理解妈妈给我讲故事的本意。但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深受感动,受益匪浅。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啊庆的青春
2014-04-20
知道答主
回答量:2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4.1万
展开全部
例一:某小学生放学归来,向妈妈描述:有一位叔叔在等候公交车时,将香烟头随手扔到了地上,恰巧被一位环卫工人叔叔看到了。工人叔叔把肩上的垃圾箱放下来,将香烟头扫进了垃圾箱……妈妈听了以后,神色凝重地对儿子说,随地扔香烟头或别的废弃物品,是缺乏公共道德的表现。看,公共道德,在此时此处此事上就是这样的具体。 例二:父亲让女儿去家门口的小吃店买冷饮,女儿去了。女儿回来以后,将找回的零钱交给父亲。父亲认真地加以清点之后告诉女儿缺了5分钱。女儿笑着讽刺父亲“抠门儿”,随后如实解释说:那5分钱硬币滚落到地上,我没有捡起来。父亲告诉女儿,5分钱确实是个小数目,但是,热爱人民币是每一位公民都应当有的公德,如果谁有意毁坏人民币,还要负刑事责任呢。父亲严肃地说:“你想过没有,硬币上有国徽图样,将其扔到地上任人践踏,对国家是什么态度?”公德与爱国,在此时此处此事上就是这样的具体。 例三:两个同学闹矛盾,彼此都不冷静,事后仍然怒气未消,都讲了对方的坏话,其中一位同学还散布了对方的家庭隐私。这话被第三位同学听到了,悄悄传给了当事人,致使矛盾激化,险些闹出大事,幸被老师及时化解。同学们得知此事以后,有的说传话的人“嘴太快”,有的说传话的人“太多事”。老师却深刻指出:人应当多做促进团结、有利于安定的事;绝不能做挑拨离间、加剧矛盾的事。至于散布别人的隐私,问题的性质就更严重了,是缺少道德的表现。道德,在此时此处此事上,就是这样的具体。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随处可见,都与人的道德品质有关,都很具体。 道德品质,每每被人们视为很抽象,看不见摸不着。有的家长坦言:孩子的功课是具体的,分数是可视的,而道德则不然。因为有了这样的观念,就很容易“聚焦”于孩子的课业,而忽视事关道德品质的言行,让本来呈现道德特征的言行,在人们的眼皮下面滑过去了,该褒扬的没有褒扬,该批评、制止的未能批评、制止。 讲道德,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准则,是调节之间关系的法宝。人与人、人与自然须臾不可离开。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融合或矛盾乃至对抗,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也都是十分具体的。一般情况下,旧的矛盾解决了,出现了融合;之后又会有新的矛盾和斗争,待解决之后又有了新的融合,反反复复无穷期。或矛盾或融合,道德往往都起着重要作用。讲道德是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提倡的。道德在生活的每时每刻每个角落每个领域每个人群中存在,它怎么可能是抽象的呢?它必然是具体的。 道德是具体的、可视的,道德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应当抓住可资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的一个个瞬间、一件件事。有的家长还为孩子设计某个场景,出一些题目,让孩子置身其中去思考,去行动,用这样的方法帮助孩子认知道德,体验道德,实践道德。久而久之,孩子对道德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深切体验,并且成为自身的一种重要素质,就会一生受益。 道德其实很具体。只是因为我们漠视它才忽视它,其实它实实在在存在于人的思想和行动中。我们要学会认识它,抓住它,注入孩子的心田! 道德可以成习惯 习惯,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字眼。“习以为常”,“习惯成自然”,“积习难改”……这些被人们传讲了千百年之久的话,说的都是习惯之伟力。 习惯,是外在影响作用下形成的内动力。 习惯,是人们“不知不觉”的某种行为。说“不知不觉”,未必确切。说深知深觉之后的顿悟与必然,倒是讲到了根本处。 我们不必在概念上停留吧,还是面对现实生活,看看习惯的力量与重要。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畅谈各自走过的人生之路。一位老科学家说,他自己的一些良好习惯是在上幼儿园时期养成的,诸如:礼让、致歉、观察乃至勤洗手这样的“小事”。这些良好习惯挥之不去,伴其一生,改不了,也不能改。著名劳动模范、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明港公司桥吊队队长许振超说,每逢节假日,他一定要到岗当班,多少年了,已经成了习惯,想改也改不了……他们都称自己的行为为“习惯”,都说“改不了”。可见,习惯对人的一生是多么重要,习惯是如何的根深蒂固! 道德也能成习惯。道德是人的一种思维和理念,体现在语言和行为上。语言和行为是可以成习惯的。比如:说脏话,讲假话,编谎话,一旦成为习惯,改起来很难。有一个自幼养成这种坏习惯的孩子,有一天总算说了句真话,竟是:“我习惯了,张嘴就没好话……”多么可悲!而与其相反,说真话,讲文明,一旦成为习惯,“改”起来也很难。有一个自幼养成这种好习惯的孩子,有一天第一次说了一句假话,而且是出于善意,结果话一出口,额头上的汗珠也出来了,最后只得从实说来。又比如:成千上万的“志愿者”,除了因为都有热心于公益事业的美德,还因为都养成了无法摆脱也不想摆脱的道德习惯。有一个从农村来城里亲戚家借读的孩子,加入到志愿者行列。当问他这样做的初衷时,他回答得也许不算高尚,但却很真实,那就是:道德习惯使然。

补充:
他说:“干惯了活儿,帮惯了人,停下来手痒……”
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需要积极正确的引导,需要持之以恒的教育,需要点点滴滴的实践。通过这些,提高孩子的道德认知能力,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感,最终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有一个小学生,用钱贿赂同学,为的是让大家选他当班干部。事发后,老师问这个同学跟谁学的这一套。他如实回答说,是由于听了妈妈“教导”爸爸:“你没有当上官,是因为你没有给上级送礼……”已经具有举一反三能力的孩子,便将妈妈的“教导”实践到班干部选举中来了。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个孩子以后遇事每每以金钱或小礼物“开道”,如:做值日,抄答案,直至逃学找人送病假条等等,已经养成习惯了。
当然,好的事例还是大量存在的。著名电影演员陶玉玲,朴实待人,不图虚名,愿意帮助人,干实事。在她的影响下,两个女儿也养成了这样的好习惯,对于扫楼道、帮邻居搬过冬大白菜之类的活儿,姐妹俩干起来津津有味;而对于出头露面的事情,她们却越来越不习惯做,以至于学校召开家长会,她们不让妈妈出席,而是让爸爸去参加,因为她们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是一位著名演员的女儿。谈及这些,姐妹俩并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只顺口说了一句:“习惯了”。
“习惯了”,多好!良好道德一旦成为习惯,似乎就变得比较“简单”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馨柔花
2012-10-19 · TA获得超过762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78
采纳率:60%
帮助的人:163万
展开全部
《多一句赞美》 雅特·鲍奇华
  几天前,我和一位朋友在纽约搭计程车,下车时,朋友对司机说:“谢谢,搭你的车十分舒适。”这司机听了愣了一愣,然后说:”你是混黑道的吗?”
  “不,司机先生,我不是在寻你开心,我很佩服你在交通混乱时还能沉住气。”
  “是呀!”司机说完,便驾车离开了。
  “你为什么会这么说?”我不解地问。
  “我想让纽约多点人情味,”他答道,“唯有这样,这城市才有救。”
  “靠你一个人的力量怎能办得到?”
  “我只是起带头作用。我相信一句小小的赞美能让那位司机整日心情愉快,如果他今天载了20位乘客,他就会对这20位乘客态度和善,而这些乘客受了司机的感染,也会对周遭的人和颜悦色。这样算来,我的好意可间接传达给1000多人,不错吧?”
  “但你怎能希望计程车司机会照你的想法做吗?”
  “我并没有希望他,”朋友回答:“我知道这种作法是可遇不可求,所以我尽量多对人和气,多赞美他人,即使一天的成功率只有30%,但仍可连带影响到3000人之多。”
  “我承认这套理论很中听,但能有几分实际效果呢?”
  “就算没效果我也毫无损失呀!开口称赞那司机花不了我几秒钟,他也不会少收几块小费。如果那人无动于衷,那也无妨,明天我还可以去称赞另一个计程车司机呀!”
  “我看你脑袋有点天真病了。”
  “从这就可看出你越来越冷漠了。我曾调查过邮局的员工,他们最感沮丧的除了薪水微薄外,另外就是欠缺别人对他们工作的肯定。”
  “但他们的服务真的很差劲呀!”
  “那是因为他们觉得没人在意他们的服务质量。我们为何不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呢?”
  我们边走边聊,途经一个建筑工地,有5个工人正在一旁吃午餐。我朋友停下了脚步,“这栋大楼盖很真好,你们的工作一定很危险辛苦吧?”那群工人带着狐疑的眼光望着我朋友。
  “工程何时完工?”我朋友继续问道。
  “6月。”一个工人低应了一声。
  “这么出色的成绩,你们一定很引以为荣。”
  离开工地后,我对他说:“你这种人也可以列入濒临绝种动物了。”
  “这些人也许会因我这一句话而更起劲地工作,这对所有的人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但光靠你一个人有什么用呢?你不过是一个小民罢了。”
  “我常告诉自己千万不能泄气,让这个社会更有情原本就不是简单的事,我能影响一个就一个,能两个就两个…”
  “刚才走过的女子姿色平庸,你还对她微笑?”我插嘴问道。
  “是呀!我知道,”他答道,“如果她是个老师,我想今天上她课的人一定如沐春风。”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我依然是猪
2007-10-17
知道答主
回答量:3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其一

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末,美国纽约有某大富翁,雇华仆一人,名丁龙。数年后将之辞退,但该翁居室不慎失火,翁幸免于难。丁龙闻讯后即自动返来侍候在侧,翁不胜感动,因问曰:“我早将你辞退,为何自愿重返?”丁龙答曰:“家父早有名训,亲邻有难,必助之。”翁曰:“令尊是否读过孔孟圣贤书,有以教之?”龙答曰:“家父乃草莽农夫,不识字。”翁继问曰:“令祖父必读过书。”龙又道:“吾家世代皆未读过书,非书香子弟。”翁闻后惊叹不止。
丁龙在富翁处又工作多年,辛劳致病而死,死前对翁曰:“余多年所获薪金未尝多用,悉数积存与此,有一万余元,不如奉还。”翁大恸,遂又捐赠十余万美金,加原数总共约二十万美元,在哥伦比亚大学设立“丁龙汉学讲座”,以此纪念这位目不识丁,但积中国伦理道德于一身的华工。该讲座最近由王德威教授担任,德威转赴哈佛任教后,不知为何汉学家所得。然而丁龙精神永在。

其二

厦门附近有一个小岛,叫鼓浪屿。1949年前乃西人聚居之地,各国在此皆有领事馆,这可能是因为鸦片战争后,厦门得通商风之先的结果。内中当然有美国领事馆,在解放前就雇用本地人看门。

新中国成立后,西人都撤馆归国,美国领事馆也只剩下空屋一幢,矗立山头。妙的是该馆有一个看门人,在解放后照旧上班,白天看门,晚上关门,像个忠实的守门犬一样。(如果用当年流行的革命话语,你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美帝成狗”!)

然而四十年来竟然也相安无事,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中美再度建交。美国人回来收馆,却面临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这个守门人多年来欠付的薪水,到底应该由谁来付?怎么个付法?据说此事一路报到华府的美国国务院,各部门官员经多次争论后,竟然没人愿意受理。最后只好由鼓浪屿的美国领事馆各同仁自愿捐款,凑成一笔钱,算是这位守门人的薪金,就此了结。

其三

到西安去玩的游客,必经的景点之一就是碑林。这个碑林倒真是中国文化的宝藏。刘遵义教授早在一九八○年就去过,我终於一九八五年左右亦曾到访。记得那个时候博物馆还没有盖起来,西安这个古都还是一个「废都」,到处是乱七八糟的东西,我就是在这种满目疮痍的废墟中误闯入「碑林」的,只见在一块破乱不堪的荒地上胡乱摆著各种大大小小的石碑。我随著导游人在「林」中漫步,附近却围著一堆堆的本地人,个个衣履不整,蓬头垢面,令我不觉生厌。就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情况下,我竟然碰上一块石碑,原来就是在中学课本上早已读到的「大唐景教碑」!把我看傻了,好像自己在作梦一样,又觉得一千多年前的阴魂依然不散,就在我身边。
v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23-05-07
展开全部
故事一:有一天,年轻人走在路上,发现一只小鸟摔在地上,伤得很重。年轻人十分同情这只小鸟,便把它抱回家里,将它养了几天,直到它恢复健康后才放回自然界。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同情心和关爱是道德的基础,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帮助是每个人应该拥有和实践的道德行为。故事二:有男孩和他的老师一起逛街,忽然间他看到掉进江河里的小女孩。男孩对老师说:“老师,我们得下去救救她。”老师一看水又深又急,便说:“这水太深了,我们下不去,也许已经有人去救她了,我们还是离开这里吧。”男孩听了之后,人冲下江河,跳进水里救出了小女孩。老师看到这个场景后,惊叹道:“你真是个有勇气并且有责任心的孩子。”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勇气和责任心也是道德的体现。面对情况,即使困难重重,我们也应该尽量做出正确的决定,并尽力领导和帮助别人。故事三:耄耋老人常常躺在床上,他的女儿每天都照顾他,送上饭菜、喂他喝水、换洗衣服,然后细心地挂在阳台上晾干。有一天,老人对女儿说:“我的孩子,你已经照顾我太久了,我不想再给你添麻烦了。现在我一点也不需要你照顾我了。”女儿耐心地回答:“爸爸,我照顾你不是麻烦,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我永远会照顾你,直到你不再需要我。”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道德是明智和积极的,它使我们适应社会和人类的目标。我们不应该逃避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义务并尽力将其实际维护解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