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有关《大学》的问题。
各位大叔大婶!那个《大学》里主要不是写什么“三纲领、八条目”告诉我是什么意思,大概是怎样的急救!...
各位大叔大婶!
那个《大学》里主要不是写什么
“三纲领、八条目”
告诉我是什么意思,大概是怎样的
急救! 展开
那个《大学》里主要不是写什么
“三纲领、八条目”
告诉我是什么意思,大概是怎样的
急救! 展开
2013-11-21
展开全部
中国宋明理学家对《礼记·大学》的中心论点所作的概括。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把《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称为"大学之条目"。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三纲领八条目成为后世封建政治伦理哲学的重要内容。《大学》本身对“格物”、“致知”未作解释,朱熹认为这是原文有阙佚,于是补撰《格物致知传》一章,简括地表述了他自己的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给《大学》增添了原来没有的哲学内容。此后,在理学内部的不同派别之间,以及理学家和反理学的思想家之间,围绕“格物致知”问题展开了争论,在客观上促进了理论思维的发展,丰富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哲学史。
2013-11-21
展开全部
《大学》“三纲领”与“八条目”应为一个整体,这是理解《大学》的关键。“三纲领”中的“明明德”主要是指“修身”而言,而“止于至善”则是指“明明德于天下”,即天下人皆能修其身。朱熹改“亲民”为“新民”并非无据,这可以由郭店竹简及《大学》的思想得到证明。“八条目”以修身为界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四项乃是修身的工夫,它与后者是一种交叉的关系,而不是并列的关系,“八条目”严格说来应为“四条目”。《大学》的思想具有二元的倾向,对以后的孟子、荀子均有所影响,但其主要还应属于思孟一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1-21
展开全部
《大学》就是“大人之学”。“大人”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成年之人,可以在社会上立足,因此需要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二是指充实而有光辉的伟大人格,可以在社会上表现道德芳表,修己治人,风动草偃,以平天下为最高目标。这两种含义并不冲突,却有先后顺序。所以《大学》主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分“经”一章,“传”十章。“经”是基本的观点,“传”则是都对于“经”的解释、阐述。全书溶伦理、哲学与政治于一体,着重阐述了个人修养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提出了宋儒称作“三纲领”和“八条目”的理论思想。
三纲领和八条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的根本方法。“内圣”意即“内求于己”,也就是“八条目”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外王 ”表示 “外用于世”,指的是“八条目”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正是表达了“内圣外王”的精义所在。其主要的思想源自于《大学》的经。
《大学》是如此指出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其意义简释如下:
明德是任何人都禀受于天,至灵而不污染的本性,它能够与天地相沟通。“明明德”是肯定人类与生具有灵明的德性,现在要加以彰明,使之自觉。人之行善避恶,并非社会规范所外加的义务,却有内在本然的基础。道德实践的价值是由内而发的,人性是向善的。
亲民是在明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帮助其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使他们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同样心灵纯洁的境界。觉悟“明明德” 此一天生能力之后,就须 “亲民”,亲者新也,日新又新,使自己无时无刻不在行善之途上前进。人生的一切变化生灭,唯有在遵循内心向善的要求、日新其德方面,可以永远做个新人。
至善是指心灵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达到自然与事物发展相统一的境界。“明明德”和“亲民”的一切方向是“止于至善”。以“止于至善”为方向或目标,等于是永无止境的期许。
“八纲领”是《大学》所说的修养方法,它是有顺序的,相互为条件的序列。每一个条目,都以前一个条目为条件,而它们本身都是以“修身”为根本,前四条是 “修身”的方法,后四条是“修身”的必然社会结果。《大学》是如此论述“八条目”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姐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奇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意义简释如下: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灰尘,使恢复光明,有了真知。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物格而后知至。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发于心之自然,非有所矫饰,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知至而后意诚。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无不正。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涉感情,无所偏倚。故意诚而后心正。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人民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人民。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君主要像保护初生的小孩那样保护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旧布新,日新又新。统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洁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崇高品质,作为人民的榜样。由于平天下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君主尊老兴孝,敬长兴悌,恤孤爱民,布行仁政。君主要实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诚至公,以德为本,举拔贤臣,提倡忠信,开源节流,以义为利,如此则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
《大学》分“经”一章,“传”十章。“经”是基本的观点,“传”则是都对于“经”的解释、阐述。全书溶伦理、哲学与政治于一体,着重阐述了个人修养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提出了宋儒称作“三纲领”和“八条目”的理论思想。
三纲领和八条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的根本方法。“内圣”意即“内求于己”,也就是“八条目”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外王 ”表示 “外用于世”,指的是“八条目”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正是表达了“内圣外王”的精义所在。其主要的思想源自于《大学》的经。
《大学》是如此指出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其意义简释如下:
明德是任何人都禀受于天,至灵而不污染的本性,它能够与天地相沟通。“明明德”是肯定人类与生具有灵明的德性,现在要加以彰明,使之自觉。人之行善避恶,并非社会规范所外加的义务,却有内在本然的基础。道德实践的价值是由内而发的,人性是向善的。
亲民是在明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帮助其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使他们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同样心灵纯洁的境界。觉悟“明明德” 此一天生能力之后,就须 “亲民”,亲者新也,日新又新,使自己无时无刻不在行善之途上前进。人生的一切变化生灭,唯有在遵循内心向善的要求、日新其德方面,可以永远做个新人。
至善是指心灵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达到自然与事物发展相统一的境界。“明明德”和“亲民”的一切方向是“止于至善”。以“止于至善”为方向或目标,等于是永无止境的期许。
“八纲领”是《大学》所说的修养方法,它是有顺序的,相互为条件的序列。每一个条目,都以前一个条目为条件,而它们本身都是以“修身”为根本,前四条是 “修身”的方法,后四条是“修身”的必然社会结果。《大学》是如此论述“八条目”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姐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奇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意义简释如下: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灰尘,使恢复光明,有了真知。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物格而后知至。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发于心之自然,非有所矫饰,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知至而后意诚。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无不正。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涉感情,无所偏倚。故意诚而后心正。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人民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人民。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君主要像保护初生的小孩那样保护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旧布新,日新又新。统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洁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崇高品质,作为人民的榜样。由于平天下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君主尊老兴孝,敬长兴悌,恤孤爱民,布行仁政。君主要实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诚至公,以德为本,举拔贤臣,提倡忠信,开源节流,以义为利,如此则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