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这个句子: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展开全部
一.《语文教学参考用书》的41页上,对于“赶集”的解释是这样的:“本指人们到集市上买卖东西,本文中用来比喻春天一到,花草像约好了似的都热热闹闹地生长起来”。这样的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句话是比喻句呢?
二.2010年第三期《小学语文教师》第61页令怡老师的解答:《关于是不是比喻句的争议》。现简单概括如下:
不少老师对一些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存在着争议,这些句子是:1.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2.心里像油煎一样难过。3.心里像吃了蜜糖一样。4.腿里像灌了铅一样。5.眼里像掺进了沙子。6.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7笨得像头猪。8.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汉语语法修辞词典》上说:构成比喻句,要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以上八句,有的本体并没有“出现”,有的本体或喻体不是“事物”,有的本体与喻体之间并没有“相似点”。因此都不是比喻句。
有些老师认为是比喻句,理由是:本体是客观存在的,字面上没有可以补出来。比如:句1的“心里”,指“心里复杂的滋味”;句2的“心里”,指“心里难过的滋味”……句5的“眼里”,指“眼里难过的感觉”……句7的“笨”,指“愚笨的样子”;句8,可以理解为:将草、叶、花聚拢来的情景比喻为人赶集的情景。这样一补,原本字面上不是“事物”的都变成了事物,本体与喻体对上了号,就是比喻句了。
令怡老师是不赞成补本体的做法的。他说,你这样补,他那样补,还有另外的补法,那么,构成明喻的重要理论就失去了它的权威性,也就失去了它的指导意义。再说,纵观众多修辞学家的修辞学专著,没有发现一例如句1—句8的句子被说成是比喻句的,这绝不是一种巧合。而且,这几句的着眼点都不在比喻,句1和句3着眼于通感,句2着于夸张,句4、句5、句6和句7着眼于比较(非修辞格),句8着眼于拟人。
基于此,上句,乃拟人句也!
二.2010年第三期《小学语文教师》第61页令怡老师的解答:《关于是不是比喻句的争议》。现简单概括如下:
不少老师对一些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存在着争议,这些句子是:1.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2.心里像油煎一样难过。3.心里像吃了蜜糖一样。4.腿里像灌了铅一样。5.眼里像掺进了沙子。6.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7笨得像头猪。8.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汉语语法修辞词典》上说:构成比喻句,要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以上八句,有的本体并没有“出现”,有的本体或喻体不是“事物”,有的本体与喻体之间并没有“相似点”。因此都不是比喻句。
有些老师认为是比喻句,理由是:本体是客观存在的,字面上没有可以补出来。比如:句1的“心里”,指“心里复杂的滋味”;句2的“心里”,指“心里难过的滋味”……句5的“眼里”,指“眼里难过的感觉”……句7的“笨”,指“愚笨的样子”;句8,可以理解为:将草、叶、花聚拢来的情景比喻为人赶集的情景。这样一补,原本字面上不是“事物”的都变成了事物,本体与喻体对上了号,就是比喻句了。
令怡老师是不赞成补本体的做法的。他说,你这样补,他那样补,还有另外的补法,那么,构成明喻的重要理论就失去了它的权威性,也就失去了它的指导意义。再说,纵观众多修辞学家的修辞学专著,没有发现一例如句1—句8的句子被说成是比喻句的,这绝不是一种巧合。而且,这几句的着眼点都不在比喻,句1和句3着眼于通感,句2着于夸张,句4、句5、句6和句7着眼于比较(非修辞格),句8着眼于拟人。
基于此,上句,乃拟人句也!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