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与吴清源围棋之交体现在哪些方面

 我来答
苘茗蔏菏荼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6-09-10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495
采纳率:94%
帮助的人:951万
展开全部
  金庸认为,吴清源有极高的人生境界,“他的弈艺,有哲学思想和悟道的背景,所以是一代的大宗师,而不仅仅是二十年中无敌于天下的大高手。大高手时见,大宗师却千百年而不得一”。
  一
  20世纪30年代,当青年吴清源在日本大战围棋高手的时候,比他小十岁的少年金庸初执棋子。
  那时,江浙一带围棋之风很盛,一些比较大的茶馆里总有人在下棋,经常有一堆堆的人围着看棋。金庸的家乡浙江海宁是围棋之乡,清代曾出过棋圣范西屏和施定庵。旧时金庸家有一小轩,是他祖父与客人弈棋处,轩外挂了一副对联,上写着“人心无算处,国手有输时”,小金庸当时并不解其意。七岁学棋时,父亲告诉他说,棋界第一英雄的名字是吴清源,而他最初的棋书正是吴清源的《黑布局》和《白布局》。随着年龄渐长,金庸慢慢明白了吴清源这个名字代表了什么。他不敢奢望吴清源会收他做弟子,只想能有机会见一见自己心目中的“神”——那位在棋盘上创下惊天动地战绩的英雄。
  在《大公报》工作时,金庸常和梁羽生、聂绀弩等人下围棋,那时,他虽然未曾与吴清源谋面,但他关注着吴清源在日本的一场场对局。金庸写过一篇文章说:“前几天看到北京出版的一本日文本的《人民中国》杂志,上面有一篇介绍围棋的文字,还附了范西屏与施定庵的一局对局。范、施是清代乾嘉年间的两位围棋‘大国手’,棋力之高,古今罕有,只有现代的吴清源才及得上他们。”
  金庸在《历史性的一局棋》里,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吴清源初露头角的故事——
  吴清源于1914年6月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市)一个盐商家庭,幼时家道中落,随父母迁至北京。他的父亲吴毅在北洋军阀段祺瑞手下当差,家境很穷,仗着围棋有几度散手,常常和别人赌赛,就像香港某些职业象棋手一样,每局赌一两个银元。有一次吴毅和一个胖子下棋,赌注是五块银元。在那时,这赌注是很高的了。吴毅不知是紧张还是技不如人,未至中局就给别人占尽上风。他眉头一皱,借如厕为名,躲到厕所去松一口气,并想着下一步的挽救方法。
  吴毅去了许久不回来,那胖子等得不耐烦了,嘲笑吴毅借故遁逃。一旁的吴清源这时冷冷地说道:“我替父亲下几步好不好?”那时只有十二岁的吴清源还未与人对过局,那胖子大笑道:“你输了你爸爸会认数吗?”吴清源道:“怎见得是我输呢?等我输了你再说不迟,我没钱就脱衣服给你。”那胖子本来好胜,见这个小孩子不把他放在眼里,不禁大怒,就和他续下去。
  吴清源像小孩子玩石子似的,随手将棋子丢落棋盘,简直不假思索,不过一二十手就扭转大局,转败为胜。那胖子不服气,又和他下一局,赌注十块银元,结果又输。事后父亲问吴清源:“我又没教你下棋,你几时学会的?怎么这样大胆?”吴清源道:“我天天看你下棋,不学也会啦!我是看准能赢才动手的呀!”
  自此以后,吴清源“围棋神童”之名便传扬开来,段祺瑞知道了,特别叫人找他去下棋。段祺瑞的棋力很高,他自夸是七段,大约相当于日本的四段。吴清源就跟他下了一盘。段祺瑞下棋很快,看吴清源是小孩子,就用无理手欺负他,最后被吴清源抓住破绽,赢了那盘棋。
  吴清源被段祺瑞赏识后,家庭境况好了许多,父亲升了官,他也可以安心下棋了。1926年,日本的井上孝平五段到中国游历,在北京的青芸阁茶楼与吴清源对局,互有输赢,那时吴清源才十三岁。
  吴清源能与高段互有胜负,传至日本,令日本棋手大吃一惊。当时日本的七段濑越宪作看了吴清源的棋谱,叹为天才,遂资助他到日本去学围棋。
  1928年,吴毅举家东渡日本,十四岁的吴清源拜在濑越宪作门下。天才的吴清源很快便在日本棋坛掀起了一场改变固有观念的风暴,他与好友木谷实提倡“新布局”,革新了受传统桎梏的日本围棋理念。1933年,吴清源在与当时日本棋界的权威本因坊秀哉的“名人胜负棋”中下出了“三三·星·天元”的布局,震动天下,令围棋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阶段。
  金庸在《历史性的一局棋》中还描述了吴清源当年“独孤求败”的情景——
  1933年,日本围棋界出现了被称为“吴清源流”(即“吴清源派”)的一群人。
  对这样一件大事,日本围棋界的至尊本因坊秀哉当然要表达意见。这位老先生大不以为然,认为标新立异,并不足取。两派既有不同意见,最好的办法是由两派的首领来一决胜负。
  那时,吴清源二十二岁。
  棋局开始,吴清源先行,一下子就落子在三三处。这是别人从来没用过的,后来被称为“鬼怪手”。秀哉大吃一惊,考虑再三,决定用成法应付。没多久,吴清源又来一步怪棋,这次更怪了,是下在棋盘之中的“天元”,两手怪棋使秀哉伤透了脑筋,他当即叫停,暂挂免战牌。
  棋谱发表出来后,围棋界群相耸动。守旧者说吴清源对秀哉不敬,居然使用怪棋,颇有戏弄之意。但更多人认为,既然是新旧两派的大决战,吴清源使出新派的路数,也无可非议。
  这次棋赛规定双方各用十三小时,但秀哉有一个特权,就是随时可以叫停,吴清源没有这项权利。秀哉每到无法应付时,便立即叫停。叫停之后不计时间,他可以回家慢慢思考几天,等想到妙计之后,再行出战。所以,这一局棋因为秀哉不断叫停,拖延了四个多月。
  棋赛的经过逐日在报上公布,棋迷们看得很清楚,吴清源始终占着上风。日本棋迷对于权威被打倒不免暗暗感到高兴,但想到日本的最高棋手竟败在一个中国年轻人手里,又很丧气。在这几个月中,日本的棋迷们又兴奋,又担忧,心情十分矛盾。
  …………
  下到一百四五十手时,局势已经大定,吴清源在左下方占了极大的一片。第一百六十手轮到秀哉下子,他下了又凶悍又巧妙的一子,在吴清源的势力范围中侵入了一块。最后计算,是秀哉胜了一子,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虽然胜得很没有面子,但是,本因坊秀哉的尊严勉强维持住了。
南华山绿成诗
2015-09-19 · TA获得超过29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1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0万
展开全部
金庸认为,吴清源有极高的人生境界,“他的弈艺,有哲学思想和悟道的背景,所以是一代大宗师,而不仅仅是20年中无敌于天下的大高手。大高手时见,大宗师却千百年而不得一”。

20世纪30年代,当青年吴清源在日本大战围棋高手的时候,比他小10岁的少年金庸初执棋子。

金庸的父亲告诉他,棋界第一英雄的名字叫吴清源。

在《大公报》工作时,金庸常和梁羽生、聂绀弩等人下围棋,那时,他虽然未曾与吴清源谋面,但他关注着吴清源在日本的境况。

金庸在《历史性的一局棋》里,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吴清源初露头角的故事——(略)

棋迷们喜欢用“棋圣”这个词来形容吴清源。如果从他“以无法为有法”“以无招为有招”的一贯弈棋风格来看,只有金庸笔下的“独孤求败”可以用来描述吴清源在棋道上的造诣。
1986年,吴清源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称号。在香港,金庸邀他到家中下棋,设家宴款待吴清源和林海峰师徒,聂卫平作陪。

吴清源对金庸说:“我正式的名字是‘泉’,‘清源’其实是我的字。无论是‘泉’还是‘清源’,都和水有关,因为我出生的那天正好是雨季,雷雨特别厉害,母亲把两张八仙桌并起来,在上边铺上布垫,才生下我的。所以下棋时我不讨厌打雷,还有点儿喜欢,特别来劲。”

金庸曾拜聂卫平为师。有一次聂卫平问金庸:“吴先生像你小说中的哪个人物?”金庸不假思索地回答道:“风清扬,《笑傲江湖》中的风清扬!”

金庸下围棋有一个癖好,就是喜拜高手为师,而且完全不守武林中人入门以后便从一而终的规矩。他拜师不分门派,不分辈分,只要艺高,他就拜师,并要行跪叩大礼。他拜吴清源为师,吴清源受礼后,他又要拜林海峰为师,林海峰不敢受。僵了好一阵子,最后还是搬了一张太师椅来,林海峰端坐其上,金庸毕恭毕敬地鞠了三个躬。吴清源虽已是金庸的师父,此时却升格为师祖,又受了金庸三鞠躬。

吴清源当年在日本曾打败了所有的顶尖高手,被尊称为“昭和棋圣”,世界棋界更是把吴先生尊为“一代棋圣”和“棋界泰斗”。而吴清源对这些名誉一笑了之。他说,他当年拒绝了台湾为他颁发的“棋圣”称号,是因“孔夫子才能称‘圣’,我觉得我不够资格,不敢接受”。因此吴清源只接受了“大国手”的称号,终身未受“棋圣”之称。

在金庸笔下,棋如人生,人生如棋。金庸很钦佩吴清源,他把吴清源比作自己笔下的“风清扬”:“独孤九剑,没有定式,变化无穷。他就像风清扬,清灵飘逸,仙风道骨。”

对于金庸的赞誉,吴清源说:“风清扬是谁,我不知道,我不大看武侠小说,但侠客我知道。我喜欢的项羽就是侠客,‘力拔山兮气概世……’”
最近十多年,吴清源已经不和人正式对局,但他那颗求道的心却从来没有变过,依然在研究围棋,用围棋演绎《易经》,从中体味人生的真谛。

吴清源从小学开始熟读《中庸》《大学》,后来又精研《易经》,早已把阴阳和谐之道融入他的围棋理论之中。1992年,吴清源以毕生之体悟,融汇古老的中华文化,提出21世纪的围棋是“六合之棋”。所谓“六合”,在古文里是宇宙的意思,表示东西南北的四方和上下的天地。也就是说,围棋的目标不是局限于边角,而是应该很好地保持整体的平衡。

正是凭借这一点,吴清源完成了从“一代战神”到“旷代宗师”的转变,也正是这一点使金庸对其无比敬仰,不吝称赏。

1996年10月,吴清源出版了自传《天外有天》,记录了在动乱的昭和历史上,一位旷世奇才在异国他乡独闯天下的故事。金庸为之作序《崇高的人生境界》,开门见山地写道:“某夜,在闲谈中,一位朋友忽然问我:‘古今中外,你最佩服的人是谁?’我脱口而出:‘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吴清源。’我曾将范蠡作为主角写进《越女剑》中。至于吴清源先生,自然是由于我喜爱围棋,因而对他不世出的天才充满景仰之情。”

2013年,金庸的另一位围棋老师王立诚和棋友到金庸家做客。晚上,他们借棋书研究,选中的是日本平凡社出版的四卷本《吴清源打棋全集》。王立诚发现金庸在棋书上做了不少红蓝记号,称赞他钻研用功,并问:“为什么吴老师输了的棋你大都没有打?”金庸答:“我敬仰吴先生,打他大获全胜的棋谱时兴高采烈,分享他胜利的喜悦,而对他只赢一目半目的棋局就不怎么有兴致了。至于他的输局,我通常不去复局,打这种谱时未免闷闷不乐。”王立诚的这一问,使金庸明白了自己是以娱乐的心情来打谱的,用功自然是白用了,所以棋技一直没有长进。其实,吴清源先生即使在负局之中也有不少精妙之处,但那只有专业棋士才能了解。

金庸晚年用笔墨描绘了一个崇高的心灵——

围棋是中国人发明的,近数百年来盛于日本。但在两千年的中日围棋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位棋士能与吴清源先生并肩。这不但是由于他的天才,更是由于他将这门以争胜负为唯一目标的艺术,提高到了极高的人生境界。吴先生在围棋艺术中提出了“调和”的理论,主张在棋局中取得平衡,包含了深厚的儒家哲学和精湛的道家思想,吴先生后期的弈棋不再以胜负为务,而寻求在每一局中有所创造,在艺术上有新的开拓。放眼今日中日棋坛,能有这样胸襟的人可说绝无仅有,或者棍原和大竹两位略有近似之处吧,但说到天才,却又远远不及了。

佛家禅宗教人修为当持“平常心”。吴先生在弈艺中也教人持“平常心”。到了这个境界,弈棋非但不是小道,还是心灵修为的大道。

金庸说,吴清源一生坎坷曲折,淡泊名利,一心求道,早已将各种不幸视若浮尘。

及至晚年,吴清源精神矍铄,每日研究围棋不辍。他经常跟人说:“总要活到100岁,事情才能做完。”如今,100岁的大师,践行了“下围棋,得天寿”的道理,成为职业棋手中最长寿的一位。

吴清源88岁时出版了回忆录《中的精神》,有人评论说:人生的大智慧,都在这里。一个人多研究研究围棋是有好处的,可以多些大局观,少些冲动和戾气。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23-05-09
展开全部
金庸和吴清源的围棋之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坚持围棋和文学的结合:金庸和吴清源都是围棋和文学的爱好者,他们在交往中不仅谈论围棋,还会交流文学心得和读书体会。2. 研究围棋艺术:金庸和吴清源都对围棋的艺术和哲学有深入研究,他们互相切磋、互相交流,使得彼此对围棋的认识更加深刻。3. 推广围棋文化:金庸和吴清源都积极推广围棋文化,他们认为围棋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智力运动,应该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和支持。4. 建立友谊与信任:金庸和吴清源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信任,他们互相尊重、信任和关心,成为了围棋界和文学界的佳话。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23-05-14
展开全部
金庸与吴清源的围棋之交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两人皆为围棋迷。金庸早年即喜欢围棋,曾担任过香港围棋协会主席,而吴清源是中国围棋历史上的巨匠。2. 两人在香港有过多次围棋对弈,其中一次是1976年,当时吴清源带着数百名中国围棋爱好者前往香港,与金庸进行了一场高水平的座谈对弈。3. 金庸曾经在《天龙八部》一书中大力推崇围棋,并以吴清源为蓝本刻画了小龙女的围棋造诣。4. 吴清源曾在金庸的家中拜访,随后两人进行了一场非正式的围棋对弈,并在围棋技艺和文学交流方面有所交流。5. 其他如《鹿鼎记》、《神雕侠侣》等金庸小说中也有围棋元素的描写,与吴清源的围棋造诣也有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爱心永不可多得
2015-05-13 · TA获得超过138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9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2万
展开全部
金庸在《随笔》里杂谈围棋,曾提到围棋圣手吴清源的名字。吴清源12岁即露头角,13岁在国内无敌手,15岁至日本,20岁创围棋新布局法。在日本,尽败日本高手,被誉为古今第一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