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树草原的环境
通常,稀树草原生长于距赤道8~20°的热带区。所有季节条件从暖到热,但重要降雨仅出现于每年的几个月里--在南半球为10月到翌年3月,在北半球是4月到9月。通常,水气凝结平均每年800~1,500毫米(31~59寸),虽然在大陆中央某些地方可能低至500毫米。典型情况下干季比湿季长,从2个月到11个月,但变异可观。月均温在干季大约是10~20℃(50~68℉),湿季是20~30℃(68~86℉)。
稀树草原可分为干燥、潮湿、多刺高灌丛三类,视干季长度而定。潮湿稀树草原的干季一般持续3~5个月,干燥稀树草原的干季5~7个月,多刺高灌丛稀树草原的干季甚至更长。另一种分类方式把稀树草原分为:稀树草原林地,其中乔木和灌木形成轻薄的树冠层;乔木稀树草原,有稀疏的乔木和灌木;灌木稀树草原,有稀疏的灌木;禾草稀树草原,通常没有乔木和灌木。此外,还有其他分类方式。
尽管有这些歧见,所有稀树草原都具备若干突出的结构性或功能性特点。通常,它们被界定为热带或亚热带植被类型,有连续一片的禾草,偶尔被乔木和灌木打断,这些树木见于丛林火灾发生的地方,还有主要生长模式与干、湿季节交替密切相关的地方。稀树草原可视为赤道区雨林和南、北较高纬度区沙漠之间的地理及环境过渡带。
稀树草原与热带落叶林、灌丛地或草原等其他主要植被类型之间的区别是有点随意的。沿着一个群体连续体出现了各种变异,常无明确界线,而植被是动态而可变的。通常,稀树草原的乔木成分随降雨增加而益形重要,但地形、土壤、啃食密度等其他因素都以各种复杂方式产生影响。由枯草引燃的干季火灾可能杀死一些乔木,尤其是较脆弱的幼树,因而,其严重性亦大大影响着稀树草原植被的本质。由于成千上万年来放牧和火灾受人类活动强烈影响,人类对稀树草原的本质、动态、发展、结构和分布在全球许多地方有控制性影响。
稀树草原土壤肥力通常较低,但可能呈现明显的小规模变异。在贝里斯和其他地方,乔木证实在吸取土壤深处矿物质养分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枯叶和乔木其他枯枝落叶层落到树木附近的土壤表面,在那里分解并释出养分。如此,相较于树与树之间的地区,树木四周的土壤肥力增加了。有机物质异常大的部分(约30%)经由白蚁的摄食活动被分解。因此,所释出的一大部分矿物质养分可在蚁丘中长期储存,但植物的根部没办法利用到。在泰国的稀树草原,土壤肥力显然可藉机械方法打碎蚁丘并把矿物质分散于土壤表面而有明显改善。在肯亚浮出一般土壤表面的白蚁老丘内,也提供了防洪地,乔木和灌木可在那里生长,蚁丘间有草原,形成所谓的白蚁稀树草原。
在南美洲和非洲较湿稀树草原的大片地区,土壤因素特别重要。在土壤贫瘠的地方,尤其是在雨季因地势平坦或地表附近根部无法穿透硬盘而容易积水的地区,乔木生长力不够,无法形成封闭的森林。甚至在气候似乎合宜的地方也是如此,结果形成较开放的稀树草原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