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8-03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词条:老马识途
老马识途
释义:途:路,道路。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年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近义词:老骥伏枥、老当益壮、 识途老马、驾轻就熟、轻车熟路
反义词 :老气横秋、老态龙钟、不知所以、初出茅庐、乳臭未干
成语用法:作主语、谓语;含褒义
语法结构:主谓式
感情色彩:褒义词
灯谜:老马识途(打一行政法名词)
谜底:记过
引申
编辑
桓公、管仲等回来时迷失了方向,于是放马领路,终于找到了归路。
后遂以“老马识途、老马知道、马老知道、老马知路、马识路、老识涂”等比喻富有经验,能为先导;用“识途(涂)马、识途骥”等比喻富于经验、知是识非的人。有经验的人对情况熟悉,可以指引他人。
例举
老马识途添病骨,穷猿投树择深枝。——清·黄景仁《两当轩集》
老年人老马识途,经验丰富,我们应该尊敬他们,虚心向他们请教。
念祖以余老马识途,出其行卷,以求一言。——清·钱谦益《高念祖怀寓堂诗序》[2]
【老马识途】毛滂《寄曹使君》诗:“请同韶濩公勿疑,老马由来识途久。
”钱谦益《高念祖怀寓堂诗序》:“念祖以余老马识途,出其行卷,以求一言。
”黄景仁《立秋后二日》诗:“老马识途添病骨,穷猿投树择深枝。”
【老马知道】杜甫《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之一:“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
【马老知道】钱谦益《费县道中三首》之三:“枥中马老空知道,爨(cuàn)下车劳枉作薪。”
【老马知路】陆游《东窗遣兴》诗之三:“老马漫知路,钝锥宁出囊。”又《自述》诗:“心如老马虽知路,身似鸣蛙不属官。”
【马识路】黄景仁《杂感四首》之二:“马因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
【老识途】赵翼《稚存见题拙著瓯北诗话次韵奉答》之一:“老始识涂输早见,贫堪凿壁借余明。”
【识途骥】林则徐《送筠赐环东归》诗:“漫道识途仍骥伏,都从遵渚羡鸿飞。”
典故解析
原文
管仲、隰朋(1)从(2)于桓(huan)公而伐(3)孤竹(4),春往(5)冬反(6),迷途(7)失道(8)。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9)放(10)老马而随(11)之,遂(12)得(13)道。行(14)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15)山之阳(16),夏居山之阴(17),蚁壤一寸而仞有水(18)。”乃掘(19)地,遂得(20)水。以(21)管仲之圣(22)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23)师(24)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25)之智,不亦过(26)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
管仲、隰(xí)朋:两人都是辅佐齐桓公的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从:跟随。
伐:讨伐,攻打。
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在今河北卢水(指的是滦(luán)河,此处的孤竹国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城南滦河与青龙河交汇处东侧)。
往:出征。
反:通“返”,返回。
迷途: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
失道:迷失归途。道:归途。
乃:于是。
放:放开,指解脱羁绊让马自己随便走。
随:跟随,跟着。随之,跟着它,跟着老马,之字是代词。
遂:终于。
得:找到。
行:走。
居:住,处于。
阳:山之南水之北。
阴:山之北水之南。
一寸而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掘:挖。
得:找到。
以:凭借。
圣:精明通达。
不难:不以.....为耻辱。难:耻辱,羞耻。
师:学习,请教,向……学习。师于老马:就是以老马为师,意动用法,学习,效仿。
圣人:有智慧的人。
过:过错。
译文
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蚁穴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山地,终于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聪明才智,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也是过错吗?
相关人物
编辑
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
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
隰朋(公元前?~前644年),春秋时齐国大夫。齐庄公曾孙。与管仲、鲍叔牙等辅佐齐桓公,齐国大治。曾率军会合秦军安定晋国的内乱,拥立晋惠公。管仲病重时荐他自代,与管仲同年死。
分析评论
文言文《老马识途》脍炙人口,文中故事正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他们不被现实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先叙后议,叙述简洁得当,议论紧扣中心。结尾用反问句提示后人应学习前代圣贤的智慧,引人深思。
揭示道理
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耻的事,要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3]
做事要动脑,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不了解的事应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成语故事
虽然中原各国逐渐承认了齐国的盟主地位,但居住在边远地区的某些少数民族部落却不理会这一套。有一天,齐桓公正与管仲议事,有人来报告说北方的一个叫做山戎(róng)的少数民族又侵犯了燕国,劫夺粮食、牲畜和财物,燕国派人来求救了。齐桓公征求管仲的意见,管仲说:“山戎经常骚扰中原,是中原安定的忧患,一定要征服。”齐桓公听了管仲的话,亲率大军援救燕国。
齐侯大军到了燕国,才知山戎早就带着抢到的人口和财物跑了。管仲说:“山戎虽然跑了,但以后还会来骚扰。我们不如一追到底,彻底打垮他们,实现北方的长治久安。”齐桓公听了管仲的意见,向北追击山戎。燕国的君主燕庄公又对齐桓公说:“附近有个无终国(今河北省玉田县),与我们素有往来,他们也和山戎有仇,可否请他们给我们带路,一同攻打山戎?”齐桓公立刻派人带着礼物去无终国求助。无终国也派了一支军队前来参加战斗。
山戎的首领叫密卢儿,他听说齐、燕、无终三国联合讨伐,知道打不过,就带着一些亲信和金银财宝向北方逃跑了。来不及跑的山戎百姓和士兵都投降了。齐桓公为了使山戎真正心服,传令不许伤害山戎降兵和百姓。山戎受到宽待,感激齐桓公。
齐桓公问他们:“你们的首领跑到哪里去了?”他们说:“一定是去孤竹国借兵去了。”齐桓公决定跟踪追击,捉拿密卢,征伐孤竹国,彻底消除北方动乱的隐患。
再说密卢逃到孤竹国,向国君答里呵求援。答里呵派大将黄花率兵跟密卢前去迎战齐军,不料,黄花一出阵就被齐军打得大败。黄花逃回去对答里呵说:“齐侯率军前来,不过是要捉拿密卢,与我国毫无关系。我看不如杀了密卢,与齐侯讲和,方能保全我们自己”。
另一位大臣则献计说:“北方有个地方叫‘旱海’,又称‘迷谷’,那里茫茫沙漠无边,路途难辨。如果能把齐军引入‘迷谷’,不用一兵一卒,就能使齐侯人马全军覆没。”
老马识途
黄花听到这里动了心眼。于是去杀了密卢,割下了首级,直到齐侯军中,献上密卢首级,并称答里呵已经率军逃跑,自己愿归顺齐侯,为齐军引路,追击答里呵。齐侯见黄花献上密卢首级,便信以为真,率领大队人马跟着黄花向北追击。黄花在前面带路,齐侯人马随后紧跟。
进了沙漠,才拐了几个弯就找不到路了。茫茫无垠(yín)的黄沙,好似静静的大海,既分不清东西南北,也辨不出前后左右。齐桓公想找黄花来问一问究竟是怎么回事,但哪里还有他的影子?这才知道中了黄花的奸计。这时太阳已经下山,夜幕笼罩着大地,四周漆黑一片,西北风一个劲地刮,冻得士兵直发抖。
好不容易等到天亮,才发现人马已零散不全。齐桓公命令赶快寻找出去的道路,但大队人马转来转去,怎么也走不出这个迷谷。这时,管仲猛然想起老马大多认识归途,便对齐桓公说:“老马识途,无终国的马很多是从山戎弄来的,不如挑选几匹无终国的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兴许可以找到出去的路。”齐桓公虽然将信将疑,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就同意试一试。于是管仲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大队人马跟在后头。几匹老马不慌不忙地走着,果然走出了迷谷,回到了原来的路上。大家死里逃生,都佩服管仲足智多谋。从此,“老马识途”也成为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在山中行军,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蚂蚁的土壤有一寸深一仞之处就有水。”就发掘蚁穴,找到了水源。
凭借管仲和隰朋的圣明,遇到他们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马和蚂蚁求教学习看作是羞耻的事,现 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蠢、不知道学习和吸收圣人的智慧,这太过分了。
公元前663年,北方的山戎国(在今河北省东北部)侵略燕国。燕国的国君向齐国求救,齐国的国君齐桓公亲自率领大军去救助。 齐桓公的军队赶到燕国时,山戎国的军队已带着掠夺的财物,逃到东部的孤竹国去了。齐桓公命令军队继续追击敌人。山戎国和孤竹国的军队听说齐国的军队打来了,就吓得躲进了深山荒林中。齐桓公顺着敌人的踪迹攻进深山。最后,把敌人的军队打得四散逃奔。齐桓公取得了胜利,并把敌人掠夺的财物也夺了回来。
当他们要返回齐国时,这时他们却迷了路。因为齐军来的时候是春天,山青水绿,道路容易辨认。而返回去时已是冬天,山野白雪皑皑,山路弯曲多变。所以,走着走着就辨不清方向了。 这时,齐桓公手下的谋士管仲说:“大王,狗、马都有辨认道路的本领。我们挑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引路,就可以走出山谷。”齐桓公立刻让人挑选了几匹老马,放开缰绳,让它们在前随意地走,军队跟在马的后边。没有多久,在马的带领下,齐国的军队果然走出了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路。[4]
作者简介
韩非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真实原因
马的脸很长,鼻腔也很大,嗅觉神经细胞也多,这样就构成了比其他动物更发达的“嗅觉雷达”。这个嗅觉雷达不仅能鉴别饲料,水质好坏,还能辨别方向,自己寻找道路。马的耳翼很大,耳部肌肉发达,转动相当灵活,位置又高,听觉非常发达。马通过灵敏的听觉和嗅觉等感觉器官,对气味,声音以及路途形成牢固的记忆。所以,马能够识途。
老马识途
释义:途:路,道路。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年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近义词:老骥伏枥、老当益壮、 识途老马、驾轻就熟、轻车熟路
反义词 :老气横秋、老态龙钟、不知所以、初出茅庐、乳臭未干
成语用法:作主语、谓语;含褒义
语法结构:主谓式
感情色彩:褒义词
灯谜:老马识途(打一行政法名词)
谜底:记过
引申
编辑
桓公、管仲等回来时迷失了方向,于是放马领路,终于找到了归路。
后遂以“老马识途、老马知道、马老知道、老马知路、马识路、老识涂”等比喻富有经验,能为先导;用“识途(涂)马、识途骥”等比喻富于经验、知是识非的人。有经验的人对情况熟悉,可以指引他人。
例举
老马识途添病骨,穷猿投树择深枝。——清·黄景仁《两当轩集》
老年人老马识途,经验丰富,我们应该尊敬他们,虚心向他们请教。
念祖以余老马识途,出其行卷,以求一言。——清·钱谦益《高念祖怀寓堂诗序》[2]
【老马识途】毛滂《寄曹使君》诗:“请同韶濩公勿疑,老马由来识途久。
”钱谦益《高念祖怀寓堂诗序》:“念祖以余老马识途,出其行卷,以求一言。
”黄景仁《立秋后二日》诗:“老马识途添病骨,穷猿投树择深枝。”
【老马知道】杜甫《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之一:“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
【马老知道】钱谦益《费县道中三首》之三:“枥中马老空知道,爨(cuàn)下车劳枉作薪。”
【老马知路】陆游《东窗遣兴》诗之三:“老马漫知路,钝锥宁出囊。”又《自述》诗:“心如老马虽知路,身似鸣蛙不属官。”
【马识路】黄景仁《杂感四首》之二:“马因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
【老识途】赵翼《稚存见题拙著瓯北诗话次韵奉答》之一:“老始识涂输早见,贫堪凿壁借余明。”
【识途骥】林则徐《送筠赐环东归》诗:“漫道识途仍骥伏,都从遵渚羡鸿飞。”
典故解析
原文
管仲、隰朋(1)从(2)于桓(huan)公而伐(3)孤竹(4),春往(5)冬反(6),迷途(7)失道(8)。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9)放(10)老马而随(11)之,遂(12)得(13)道。行(14)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15)山之阳(16),夏居山之阴(17),蚁壤一寸而仞有水(18)。”乃掘(19)地,遂得(20)水。以(21)管仲之圣(22)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23)师(24)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25)之智,不亦过(26)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
管仲、隰(xí)朋:两人都是辅佐齐桓公的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从:跟随。
伐:讨伐,攻打。
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在今河北卢水(指的是滦(luán)河,此处的孤竹国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城南滦河与青龙河交汇处东侧)。
往:出征。
反:通“返”,返回。
迷途: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
失道:迷失归途。道:归途。
乃:于是。
放:放开,指解脱羁绊让马自己随便走。
随:跟随,跟着。随之,跟着它,跟着老马,之字是代词。
遂:终于。
得:找到。
行:走。
居:住,处于。
阳:山之南水之北。
阴:山之北水之南。
一寸而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掘:挖。
得:找到。
以:凭借。
圣:精明通达。
不难:不以.....为耻辱。难:耻辱,羞耻。
师:学习,请教,向……学习。师于老马:就是以老马为师,意动用法,学习,效仿。
圣人:有智慧的人。
过:过错。
译文
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利用的。”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走到山里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如果)蚁穴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山地,终于得到了水。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聪明才智,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也是过错吗?
相关人物
编辑
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
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
隰朋(公元前?~前644年),春秋时齐国大夫。齐庄公曾孙。与管仲、鲍叔牙等辅佐齐桓公,齐国大治。曾率军会合秦军安定晋国的内乱,拥立晋惠公。管仲病重时荐他自代,与管仲同年死。
分析评论
文言文《老马识途》脍炙人口,文中故事正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他们不被现实所局限,不被名利而蒙蔽的精神正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先叙后议,叙述简洁得当,议论紧扣中心。结尾用反问句提示后人应学习前代圣贤的智慧,引人深思。
揭示道理
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耻的事,要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3]
做事要动脑,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不了解的事应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成语故事
虽然中原各国逐渐承认了齐国的盟主地位,但居住在边远地区的某些少数民族部落却不理会这一套。有一天,齐桓公正与管仲议事,有人来报告说北方的一个叫做山戎(róng)的少数民族又侵犯了燕国,劫夺粮食、牲畜和财物,燕国派人来求救了。齐桓公征求管仲的意见,管仲说:“山戎经常骚扰中原,是中原安定的忧患,一定要征服。”齐桓公听了管仲的话,亲率大军援救燕国。
齐侯大军到了燕国,才知山戎早就带着抢到的人口和财物跑了。管仲说:“山戎虽然跑了,但以后还会来骚扰。我们不如一追到底,彻底打垮他们,实现北方的长治久安。”齐桓公听了管仲的意见,向北追击山戎。燕国的君主燕庄公又对齐桓公说:“附近有个无终国(今河北省玉田县),与我们素有往来,他们也和山戎有仇,可否请他们给我们带路,一同攻打山戎?”齐桓公立刻派人带着礼物去无终国求助。无终国也派了一支军队前来参加战斗。
山戎的首领叫密卢儿,他听说齐、燕、无终三国联合讨伐,知道打不过,就带着一些亲信和金银财宝向北方逃跑了。来不及跑的山戎百姓和士兵都投降了。齐桓公为了使山戎真正心服,传令不许伤害山戎降兵和百姓。山戎受到宽待,感激齐桓公。
齐桓公问他们:“你们的首领跑到哪里去了?”他们说:“一定是去孤竹国借兵去了。”齐桓公决定跟踪追击,捉拿密卢,征伐孤竹国,彻底消除北方动乱的隐患。
再说密卢逃到孤竹国,向国君答里呵求援。答里呵派大将黄花率兵跟密卢前去迎战齐军,不料,黄花一出阵就被齐军打得大败。黄花逃回去对答里呵说:“齐侯率军前来,不过是要捉拿密卢,与我国毫无关系。我看不如杀了密卢,与齐侯讲和,方能保全我们自己”。
另一位大臣则献计说:“北方有个地方叫‘旱海’,又称‘迷谷’,那里茫茫沙漠无边,路途难辨。如果能把齐军引入‘迷谷’,不用一兵一卒,就能使齐侯人马全军覆没。”
老马识途
黄花听到这里动了心眼。于是去杀了密卢,割下了首级,直到齐侯军中,献上密卢首级,并称答里呵已经率军逃跑,自己愿归顺齐侯,为齐军引路,追击答里呵。齐侯见黄花献上密卢首级,便信以为真,率领大队人马跟着黄花向北追击。黄花在前面带路,齐侯人马随后紧跟。
进了沙漠,才拐了几个弯就找不到路了。茫茫无垠(yín)的黄沙,好似静静的大海,既分不清东西南北,也辨不出前后左右。齐桓公想找黄花来问一问究竟是怎么回事,但哪里还有他的影子?这才知道中了黄花的奸计。这时太阳已经下山,夜幕笼罩着大地,四周漆黑一片,西北风一个劲地刮,冻得士兵直发抖。
好不容易等到天亮,才发现人马已零散不全。齐桓公命令赶快寻找出去的道路,但大队人马转来转去,怎么也走不出这个迷谷。这时,管仲猛然想起老马大多认识归途,便对齐桓公说:“老马识途,无终国的马很多是从山戎弄来的,不如挑选几匹无终国的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兴许可以找到出去的路。”齐桓公虽然将信将疑,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就同意试一试。于是管仲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大队人马跟在后头。几匹老马不慌不忙地走着,果然走出了迷谷,回到了原来的路上。大家死里逃生,都佩服管仲足智多谋。从此,“老马识途”也成为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在山中行军,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蚂蚁的土壤有一寸深一仞之处就有水。”就发掘蚁穴,找到了水源。
凭借管仲和隰朋的圣明,遇到他们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马和蚂蚁求教学习看作是羞耻的事,现 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蠢、不知道学习和吸收圣人的智慧,这太过分了。
公元前663年,北方的山戎国(在今河北省东北部)侵略燕国。燕国的国君向齐国求救,齐国的国君齐桓公亲自率领大军去救助。 齐桓公的军队赶到燕国时,山戎国的军队已带着掠夺的财物,逃到东部的孤竹国去了。齐桓公命令军队继续追击敌人。山戎国和孤竹国的军队听说齐国的军队打来了,就吓得躲进了深山荒林中。齐桓公顺着敌人的踪迹攻进深山。最后,把敌人的军队打得四散逃奔。齐桓公取得了胜利,并把敌人掠夺的财物也夺了回来。
当他们要返回齐国时,这时他们却迷了路。因为齐军来的时候是春天,山青水绿,道路容易辨认。而返回去时已是冬天,山野白雪皑皑,山路弯曲多变。所以,走着走着就辨不清方向了。 这时,齐桓公手下的谋士管仲说:“大王,狗、马都有辨认道路的本领。我们挑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引路,就可以走出山谷。”齐桓公立刻让人挑选了几匹老马,放开缰绳,让它们在前随意地走,军队跟在马的后边。没有多久,在马的带领下,齐国的军队果然走出了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路。[4]
作者简介
韩非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真实原因
马的脸很长,鼻腔也很大,嗅觉神经细胞也多,这样就构成了比其他动物更发达的“嗅觉雷达”。这个嗅觉雷达不仅能鉴别饲料,水质好坏,还能辨别方向,自己寻找道路。马的耳翼很大,耳部肌肉发达,转动相当灵活,位置又高,听觉非常发达。马通过灵敏的听觉和嗅觉等感觉器官,对气味,声音以及路途形成牢固的记忆。所以,马能够识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