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学生最喜欢的
能给学生带来“惊喜”的课堂才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堂:
1、教师应该力争在每节课中都给学生惊喜,就像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礼物一样。如果课堂当中常常会有一些出乎预料的、又能够让学生感觉很有收获的东西,于是他就成长了,认识更深刻了。
2、第二种情况:学生都没有意识到的一种深深隐藏在心底的想法与观念,而且这个想法和观念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说服力,学生也会觉得很惊喜。
3、老师对学生最大的尊重,不是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交朋友,拍拍肩膀,在礼貌上做得很周到。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应该是在课堂上给他惊喜;对学生最大的轻视,就是在课堂上表现平庸。老师要是在课堂上表现平庸,在生活上对学生照顾得很周到,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不够尊重学生。
做一名“学生最喜爱的老师”技巧
1、做“学生喜爱的老师”需要把孩子当作孩子。
孩子总有犯错误、犯迷糊的时候。这个时候,老师要指出来,要让他明白道理,最好少指责,少批评,少惩罚,要对孩子有包容之心。当孩子有了优点,有了进步,老师应该毫不吝啬地表扬。一句话,“批评用谈话,表扬用喇叭”。
2、做“学生喜爱的老师”需要理解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理解孩子,就要走进孩子的世界。老师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的语言和想法。倘若老师不能理解孩子,关心再多,措施再多,也不能起作用。
能给学生带来“惊喜”的课堂才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堂:
1、教师应该力争在每节课中都给学生惊喜,就像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礼物一样。如果课堂当中常常会有一些出乎预料的、又能够让学生感觉很有收获的东西,于是他就成长了,认识更深刻了。
2、第二种情况:学生都没有意识到的一种深深隐藏在心底的想法与观念,而且这个想法和观念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说服力,学生也会觉得很惊喜。
3、老师对学生最大的尊重,不是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交朋友,拍拍肩膀,在礼貌上做得很周到。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应该是在课堂上给他惊喜;对学生最大的轻视,就是在课堂上表现平庸。老师要是在课堂上表现平庸,在生活上对学生照顾得很周到,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不够尊重学生。
扩展资料:
做一名“学生最喜爱的老师”技巧
1、做“学生喜爱的老师”需要把孩子当作孩子。
孩子总有犯错误、犯迷糊的时候。这个时候,老师要指出来,要让他明白道理,最好少指责,少批评,少惩罚,要对孩子有包容之心。当孩子有了优点,有了进步,老师应该毫不吝啬地表扬。一句话,“批评用谈话,表扬用喇叭”。
2、做“学生喜爱的老师”需要理解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理解孩子,就要走进孩子的世界。老师需要理解每一个孩子的语言和想法。倘若老师不能理解孩子,关心再多,措施再多,也不能起作用。
3、做“学生喜爱的老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让孩子喜欢上自己的课堂。
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无一不是在教学上下足了功夫,让孩子喜欢上了课堂,喜欢上了学科。因此,要做“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必须要把自己的课上精彩,让学生爱上自己的课堂,这是核心、关键,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进大多数中小学校的课堂,乍眼一看,教室更宽敞了,桌椅更整洁了,还多了电视、电脑、投影仪等这些“高科技”教学器材。再细看看老师的传教方式,有什么改变吗?没有,依旧是以“说教”为主。学生呢?已经不像我们那个年代那样“乖”了。“老师,你讲的东西我早就知道了!”“老师,你说得不对!”这样敢跟老师“对着干”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这是为什么?是现在的孩子胆子越来越大、越来越叛逆了吗?不是,是信息时代造就了越来越多“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现象。现在的孩子,能接触信息的通道不计其数,只要想学,从网络上、从各种图书上都能轻而易举地学到,即便不主动去学,在耳濡目染中也会受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照本宣科,甚至讲的都是孩子已经知道的东西,那孩子上课走神、做小动作也就情有可原了。
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被各种冲击视听感的东西吸引,单调原始的说教任谁都不喜欢。这就导致有的老师为了维持课堂秩序,给那些不愿意循规蹈矩的孩子以限制、批评、惩罚,甚至是排斥和孤立。这样的学科教学不但教不好孩子,反倒会破坏孩子的学习感受,给孩子制造学习障碍。
不仅如此,孩子回家后,还要被家长不由分说地催促着、逼迫着写作业,甚至压榨孩子玩的时间来学习。虽然国家多次强调给中小学生“减负”,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哪个家长愿意真的放手?有的家长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跟孩子在学习问题上产生矛盾也如“家常便饭”。家长对孩子非打即骂,不但让孩子更加不爱学习,还造成了亲子矛盾。这样就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既没有好的学校环境场,又没有好的家庭能量场,孩子怎么可能热爱学习,主动学习呢?
毋庸讳言,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并不受孩子欢迎。那么,不妨先想想,孩子平时都喜欢什么?喜欢玩。玩能让人放松、身心愉悦,获得好的感受。过去,捉迷藏、跳房子这样简单的游戏都能让孩子们沉迷不已。现在,各种网络游戏充斥着孩子的生活,手机、电脑里大量丰富的信息不断刺激着他们。别说孩子,就连让家长不玩手机、不碰网络,静静地坐上40分钟都难。在我看来,当老师或家长发现孩子容易被游戏吸引时,不该强硬地把孩子从他喜欢的游戏世界里拉回来,也不该把玩当成学习的天敌。
而是该想一想,是不是我们的教学方式出了问题?是不是该转变一下我们的教育思路,变一变我们几十年来未曾改变的教学模式?我们能不能在课堂中创设出孩子喜爱的、积极健康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让孩子在游戏和体验中学习,绝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孩子好玩、好动的需求,也不是为了哄他们高兴。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的对象是丰富的环境经验。这些环境经验,既包括自然经验、社会经验,也包括人的内心体验。
而一般的学科教学,主要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及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的间接经验,突出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如此说来,与其把孩子限制在钢筋水泥、棱角分明的教室里咀嚼他人的间接经验,何不把孩子放归更广阔的课堂,把学科知识融入丰富的游戏和活动当中,让他在体验和经历中获得最直接的内心体验呢?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虽然现在的课堂教学已经尽可能地倾向于形象化,但还是不如直接体验更直观、更清晰。
一、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知识都不是灌输而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中,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一个简单的活动既突出了教学内容的关键,又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生动探究新知的愿望。
二、 发展学生个性化的思维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在教学中,我注意更多地尊重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法去思考、探索、解释,学生的个性因尊重而得到张扬。
三、提供动手操作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而不是用耳朵听。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通过操作活动,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师这样将数学教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动,轻而易举就让学生概念和计算方法这一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四、提供合作讨论的空间,让学生“再创造”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识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数学,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让同学们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着探索、发现、创新的快乐。
五、提供生活应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实践。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让他们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在观察中显得十分投入,有的说房子的两面墙对称,有的说汽车的两扇门对称,也有的说篮球场的两个半场对称……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而自然提炼出对称轴严密概念。同样,学生掌握了轴对称知识要灵活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周围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从而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学习热情。
总之,在教学数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数学中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让数学课成为学生的最爱。
2019-03-11 · 冷暖知心 更节能、更静音、更极速、更舒适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