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人们生儿育女,然后辛辛苦苦的把他养大成人,既是希望儿女们有出息,也是想要自己能够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一个没有出息、连自己都养不活的人,是没有能力赡养父母的。总体而言,“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是十分有道理的。
在现实生活中,或许父母的初衷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是由于客观上的一些原因,却使得事情的发展往往不尽如人意。不但孩子没有听从自己的安排,而且还因为自己的干扰,严重的影响到他们的生活。
在工作学习和婚姻爱情方面,许多的父母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根本就不考虑孩子的想法。一厢情愿的规划着孩子的人生,自认为是为了孩子好。如果孩子不听从的话就大加指责,甚至站在道德的角度,认定孩子为不孝。
这无疑让孩子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那些本来就孝顺的孩子可能会屈服于父母的威势,违心的妥协。而有的叛逆的孩子很可能站在父母的对立面,不惜彻底决裂,也要坚持走自己的路。
“天下没有不是茄闷的父母”这句话是说父母的洞纳伏初衷都是好的,但除了好的初衷,父母也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要和孩子取纳携得良好的沟通,明白他们的想法,然后有针对性的对自己的干涉做出调整。
站在客观的角度,对于正确的就一定要坚持,无论孩子怎样的倔强,都要想法设法的让他听从自己的教诲。对于自己某些不妥的做法就要及时纠正,并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唯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就这项传承而言,估计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敢自言做得比中国更好。古代大儒们深唯戚帆刻理解“从娃娃抓起”的重要性,因此自从儒家站上神台,中国人对儿童的教育中,始终包含着训练他们对权势崇拜的成分。仔亏
在中国社会,有两个字可以很典型的代表权势,那就是“君”和“父”。古时的中国人用一句现代人亦十分熟悉的“名言”将“君父”的地位推上颠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就是古代令人不寒而栗的“忠义至高境界”。
当有人怀疑为什么“不得不亡”,儒家遂自说自话的提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观点,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声明对孩子的最大要求便是“肖”,对那些不成材的孩子,骂得最多的就是“不肖”。肖就是像,儒家各位老大的意思是:既然老子是绝对正确的,那么儿子当然必须像老子,能把“绝对正确”的思想继承下去,才算合格的子孙后代。
这种理论简直莫名其妙白痴加三级,换作是“天下无无不是之父母”,尚可让人接受。人都会犯错,都会有做出“不是”之言行的时候,别说是人了,神仙也一样,要不是玉皇大帝先封孙悟空作弼马温,哪还会有大闹天宫?吴承恩先生还拿什么稿费?后世那么多表演艺术家还靠什么混饭吃?儒家却坚持说人一旦升格为“父母”,就像打了犯错疫苗,变得不会有错了,这样的歪理实在让人忍不住吊起一边的嘴角发出一声“哈?”指雹
也有人把这句话理解为亲情范畴内的体贴,意为即使父母错了,做子女的也要原谅他们,这是可以接受的。但我们可以强调原谅,不可以强调老头老太没有错。
推荐于2017-11-23 · 知道合伙人情感行家
父不慈而子孝,有舜,有闵子骞。也就是说,对于这样的孝子,他孝虚们本不会觉得父亲有什么不是,只是因为父亲就是父亲,就必得去孝,而且是情感上有此要求,而不是用理智来逼迫自己这样做。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有一段时间被广泛应用于描写阶级斗争的文字,却被忘了原来是说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希望不赞成“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人,不要忘了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