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在课堂教学上,要突出改革创新
传统教学中教师注重教学内容、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些教师还有一种误解:认为任何一项知识,只有教师教,学生才能弄懂。而事实上,不少知识,学生只要多读几遍课文就能理解,甚至理解得并不比教师差。因此,教语文课,一般无须逐段分析,更不应逐句逐句地讲解,只要抓住重点、难点、疑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并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吸收必要的知识,掌握读书方法就可以了。听、说、读、写的训练是借助课文进行的,离开课文,去搞一些零碎的、繁琐的字词句习题,让学生翻来覆去地做,是违背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初衷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都不愿意听教师滔滔不绝的授课,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呆板乏味,引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会产生依赖感,比如:一篇好的文章该如何去赏析,他们自己不会去想,而是等着教师让他们记笔记。其实每个学生都应该根据自身的爱好,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如从某个字或词用得好,还是用了什么样的修辞等角度。所以,教师应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去学语文,而不是让学生去记笔记。一堂趣味横生的好课会使学生感到意犹未尽,相反,如果没有从学生的心理接受角度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如同嚼蜡听天书。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课堂气氛欢快而不失庄重,或者说管而不死,活而不乱。语文教学中常常由一个比喻、一个谚语,构成了教学的辅助材料,而这些材料的介入,会有效激发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配合教师完成学习任务。
二、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启发诱导
教师总认为学生学习任何一课书都是从零开始的,而且学习任何一课书里的任何内容都必须一次掌握;而事实上,任何一个学生学习任何一课书都不是从零开始的,学生真正掌握任何一项语文知识(比如一个字、一个词或一种句式等)一般都不是在学习一篇课文中完成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比如提纲法就是一种成功的范例。所谓提纲法,就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列出教学提纲以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主要步骤:第一,先让学生阅读所要学习的课文,并列出提纲;第二,要求一位学生把自己的提纲写在黑板上,其他学生进行评议、补充;第三,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完整准确的学习提纲;第四,教师针对学生在列提纲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所侧重地指点分析,启发学生去掌握。提纲法的特点就是教师最大限度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主张让学生多动脑筋,反对死记硬背,强调灵活运用,这些都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学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叶圣陶说:“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在教学设计上,要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语文教学的过程,本来应该是一个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并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发展思维的过程。但目前的课堂教学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课文内容和情节的繁琐的分析和问答中。听和读的训练,实际上是在训练学生怎样借助语言文字去理解别人的思想。说和写的训练,实际上是在训练学生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听、读逐渐培养说、写的能力。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多年来在能力培养上已酿成重读写、轻听说的畸形趋向。听说训练没有课时,考试不算成绩,实处名存实亡状态。而被奉为座上宾的读写能力,由于教不得法学不入道,也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状态。因此,可以在教学中开设“听力训练课”:或由教师一人演讲,或让学生自由讨论,或师讲、生议兼而有之,总之,课堂教学的形式是由“说”到“听”。而教学的最后环节则是听力检测:每个同学当堂把听来的信息写成一篇简明的《听力综述》,以“讲”练“听”,以“写”验“听”。这就是“听力训练课”的基本思路。
三、在教学目的上,要突出学生能力
现在有不少学生,由于缺乏锻炼,不敢在大庭广众场合讲话,即使走上讲台,但因心里紧张,也会把原先准备好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可在课堂上组织朗诵会、辩论会和每堂课“一分钟演讲”等。教师在每天讲课之前先让一名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演讲,演讲的内容:可以讲一则有启示的故事或一则成语;可以针对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谈自己的看法;可以针对社会现象,展开讨论。学生有好胜心强的特点,他们都不甘落后于他人,尤其在同学面前更想显示自己的才能,一方面尽全力把演讲稿写好,另一方面为了使自己演讲从容自如,事先就会进行反复演练,克服怯场心理。学生演讲后,教师应当堂给予恰当的评价鼓励和点拨。总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的四项基本能力,说到底,取决于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一以贯之的潜在脉络。应试教育只求考试的急功近利,为此只要考试能得高分,教师便不惜打快拳、走捷径,于是画重点、抄答案、满堂灌、死背书的教法便盛行不衰。笔者以为,启迪悟性实乃语文素质教育的一根主线。悟“实”和悟“真”。做一个思想者和创造者。只有这种生、动、灵、活之人,才可称为体魄健全之人;也只有这种生、动、灵、活之语文,才可称为素质教育之语文。
总之,转变思想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符合语文教学规律,有利于学生全面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持久地发展。人们常说中学教师难当,而笔者却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学生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在原来基础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优异成绩。
传统教学中教师注重教学内容、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些教师还有一种误解:认为任何一项知识,只有教师教,学生才能弄懂。而事实上,不少知识,学生只要多读几遍课文就能理解,甚至理解得并不比教师差。因此,教语文课,一般无须逐段分析,更不应逐句逐句地讲解,只要抓住重点、难点、疑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并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吸收必要的知识,掌握读书方法就可以了。听、说、读、写的训练是借助课文进行的,离开课文,去搞一些零碎的、繁琐的字词句习题,让学生翻来覆去地做,是违背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初衷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都不愿意听教师滔滔不绝的授课,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呆板乏味,引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会产生依赖感,比如:一篇好的文章该如何去赏析,他们自己不会去想,而是等着教师让他们记笔记。其实每个学生都应该根据自身的爱好,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如从某个字或词用得好,还是用了什么样的修辞等角度。所以,教师应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去学语文,而不是让学生去记笔记。一堂趣味横生的好课会使学生感到意犹未尽,相反,如果没有从学生的心理接受角度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如同嚼蜡听天书。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课堂气氛欢快而不失庄重,或者说管而不死,活而不乱。语文教学中常常由一个比喻、一个谚语,构成了教学的辅助材料,而这些材料的介入,会有效激发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配合教师完成学习任务。
二、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启发诱导
教师总认为学生学习任何一课书都是从零开始的,而且学习任何一课书里的任何内容都必须一次掌握;而事实上,任何一个学生学习任何一课书都不是从零开始的,学生真正掌握任何一项语文知识(比如一个字、一个词或一种句式等)一般都不是在学习一篇课文中完成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比如提纲法就是一种成功的范例。所谓提纲法,就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列出教学提纲以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主要步骤:第一,先让学生阅读所要学习的课文,并列出提纲;第二,要求一位学生把自己的提纲写在黑板上,其他学生进行评议、补充;第三,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完整准确的学习提纲;第四,教师针对学生在列提纲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所侧重地指点分析,启发学生去掌握。提纲法的特点就是教师最大限度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主张让学生多动脑筋,反对死记硬背,强调灵活运用,这些都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学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叶圣陶说:“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在教学设计上,要突出语言文字的训练。语文教学的过程,本来应该是一个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并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发展思维的过程。但目前的课堂教学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课文内容和情节的繁琐的分析和问答中。听和读的训练,实际上是在训练学生怎样借助语言文字去理解别人的思想。说和写的训练,实际上是在训练学生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听、读逐渐培养说、写的能力。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多年来在能力培养上已酿成重读写、轻听说的畸形趋向。听说训练没有课时,考试不算成绩,实处名存实亡状态。而被奉为座上宾的读写能力,由于教不得法学不入道,也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状态。因此,可以在教学中开设“听力训练课”:或由教师一人演讲,或让学生自由讨论,或师讲、生议兼而有之,总之,课堂教学的形式是由“说”到“听”。而教学的最后环节则是听力检测:每个同学当堂把听来的信息写成一篇简明的《听力综述》,以“讲”练“听”,以“写”验“听”。这就是“听力训练课”的基本思路。
三、在教学目的上,要突出学生能力
现在有不少学生,由于缺乏锻炼,不敢在大庭广众场合讲话,即使走上讲台,但因心里紧张,也会把原先准备好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可在课堂上组织朗诵会、辩论会和每堂课“一分钟演讲”等。教师在每天讲课之前先让一名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演讲,演讲的内容:可以讲一则有启示的故事或一则成语;可以针对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谈自己的看法;可以针对社会现象,展开讨论。学生有好胜心强的特点,他们都不甘落后于他人,尤其在同学面前更想显示自己的才能,一方面尽全力把演讲稿写好,另一方面为了使自己演讲从容自如,事先就会进行反复演练,克服怯场心理。学生演讲后,教师应当堂给予恰当的评价鼓励和点拨。总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的四项基本能力,说到底,取决于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一以贯之的潜在脉络。应试教育只求考试的急功近利,为此只要考试能得高分,教师便不惜打快拳、走捷径,于是画重点、抄答案、满堂灌、死背书的教法便盛行不衰。笔者以为,启迪悟性实乃语文素质教育的一根主线。悟“实”和悟“真”。做一个思想者和创造者。只有这种生、动、灵、活之人,才可称为体魄健全之人;也只有这种生、动、灵、活之语文,才可称为素质教育之语文。
总之,转变思想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符合语文教学规律,有利于学生全面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持久地发展。人们常说中学教师难当,而笔者却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学生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在原来基础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优异成绩。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