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此时告别故乡,谁就将永远的流浪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谁此时告别故乡,谁就将永远的流浪
看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120帧回来,有人问我值得不值得去看,我才想起来整个的观影过程中竟然完全没有去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完全进入了比利的世界,看他所看,思他所想。因为太进入情境,所以开演三分钟后我就开始鼻酸,我也为自己的多愁善感而感到不好意思,但是当比利回到家,和一家人一起吃饭,家人吵了起来,妈妈突然一拍桌子的一刹那,我看到比利被吓得一哆嗦,眼泪就再也忍不住流下来了,后面的戏基本就是时不时的哭着看完的。回到家,我在微博上说这电影看得我哭坏了,然后有小朋友纷纷回复我,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啊。是啊,这电影真的有人会看哭,看电影时,我旁边坐着一个二刷的朋友,她哭得稀里哗啦,当我听到她的在黑暗中抽泣的声音,突然觉得自己也不那么孤单了。
为什么要哭?不知道唉,不过这让我想起有一次做绿妖老师的电台节目,我说我看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娜》的时候,有一段,是列文在一个政治场合遇到一个邻居,两个地主就聊起天来,我读着读着就哭了。绿妖老师就说,为什么要哭?我想了想说,大概是因为那段很平常的对话,充满了人生的无奈和艰难,是平时人们都注意不到的。可是托尔斯泰注意到了,记在心里,还写了出来。我当时觉得托尔斯泰如果连地主都能懂得,大概也一定会懂得我吧。看比利·林恩的故事就有这样一种相似的感觉,镜头其实就是导演的目光,一个导演是什么样的人,就决定了他自己能看到什么,能让观众看到什么。看《比利·林恩》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李安的目光,他真的能看到哎,我们这些小小心灵的世界,我们心中那些不可言说也根本说不清楚的尴尬,痛苦,为难,困惑。他真的全都看得到。我不仅随着他看到了比利的内心,也感觉自己的内心被看到了,我所有说不出的委屈和为难,不用一言一语,他全都懂得,这目光太温柔,于是我哭得像个孩子。
小小士兵比利·林恩的故事并不复杂,所谓“战争创伤”这种理论性的名词,我们也都听说过,但是真正的感同身受,恐怕没人能做到。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学会了一条心理学知识,不要随便对经历过苦难的人说“我能理解你的心情。”,因为你理解不了。也不要对他们说”我懂你的感受”,因为你感受不到。比利从遥远的敌国,回到自己的祖国,他从前是一个普通人家的不引人注目的男孩,他的内心也许是孤独的。但是他现在成为了整个美国家喻户晓的英雄,他终于被人看见了,人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可他的孤独没有消失,反而膨胀起来,变成了和他的名气一样的大的东西。荣誉,爱情,金钱……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内一一从他身边经过,但是他感到的却是越来越孤独,人人觉得自己懂他,他们赞扬他,评价他,定义他,人人看到他站在眼前,但是没有谁真的能体会他的感受,人人在看他这他,却没有人看得到,他的悲伤那么大。(写下这句话,真是好想配张搞笑的图片,配合一下我们这个荒唐的人生啊)。用他自己的话来讲,人们在赞扬你生命中最惨的一天,那感觉真是……
看到即慈悲,被看到就是被抚慰。看到不容易,同床共枕的夫妻,深爱着对方的父母和子女,同学,朋友,同事,每天都和你生活在一起的人,却彼此看不到,走在这人世间,四周都是明眼的人,却像个隐形人,内心无比孤独。很多人说李安这部电影的态度很模糊,甚至是没有态度,我觉得他当然有他的态度,但争论李安是什么样的态度,对于我来说并不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看电影这种事,有时候不仅是需要走脑的,还需要走心,有很多时候需要的是去感受和体会,而不是去用逻辑思考和思辨。有些人就是只能走脑,无法走心,无法去感受和体会,或者天生如此,或者后天被各种学习和训练得如此。这很神奇,完全不能靠逻辑思维的讨论方法去达成共识的,走心这种事,如果谁的心门是紧闭的,眼睛是闭上的,他感受不到,看不到,那也确实没办法去强求。
说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关于120帧的问题,到底这样一个故事值得不值得去拍去看120帧?我的答案是,值得。未来我们会看到很多探索宇宙的大电影用120帧去拍摄,我们将来有的是机会去看,而且可以见各种视觉效果会层出不穷。但是把一个普通人的小小内心世界,看得和整个宇宙一样重要,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值得用这样的方式被看到的,也许只有李安这个人,这样的电影,也许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只有这一部了。生而为人的不易,不是一张杂志上凄惨的照片,不是远离你的生活微博上的新闻,它可能就在你妻子的心中,你孩子落寞的眼神里,你丈夫的笑容里,李安选择这样的方式去拍摄这样的一部电影,是因为他希望你也看得到。
士兵比利·林恩最后做出了他的选择,在和姐姐告别的时候,他说自己可能到死都是个处男了。这一天对于他来说,其实是一生中十分重要的时刻。也是文学里常提到的一个精神顿悟的时刻,这个小故事像极了乔伊斯的小说,在故事的最开始,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是希望比利能做出留下来的选择的。这有什么难得呢,不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吗,他是战斗英雄,有足够正当的理由离开部队,爱他的姐姐,用力的在抓紧他,新认识的姑娘也许能发展一段美好的爱情,他可以把他的故事卖给好莱坞换一笔钱,他的好形象让他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不是难事,而最重要的是能够在和平的世界里活下去,他不是一个家国观念深重的小伙子,经历过了这短短的一天后,也已深知战争的无意义和虚无。那么,他为什么要选择回到战争中去呢?
因为他的孤独太巨大了啊,他的悲伤也太大了,好像房间里的大象,已经大到了他身边的人都看不到,姐姐很爱他,虽然不懂他,但是给他找了心理医生,可心理医生能帮他什么呢?萨特说,他人即地狱。那么对于比利·林恩来说,这一天如果不是还有队友,队长陪伴在他身边,这一天就可以说是一个由所有赞扬他,关注他却不懂得他的人组成的一个巨大的地狱。所以,在电影的最后,他回到了他的队友身边,回到战争中去,那不是什么为了荣誉为了国家的选择。那是他,一个求生的人,唯一能做出的选择。因为这个世界上,祖国已不是家,伊拉克更不可能是,此时的比利,能做到的决定,可能只是回到那辆装甲车上,回到他的队伍中去,一个叫比利·林恩的士兵的内心,才能感到自己与这个世界真正的链接,才能觉得自己真正被看见和被懂得。虽然小伙子们都不太会说话,但也只有这样彼此珍惜着,相依为命的走下去了吧。这是孤独的少年在茫茫大海上能看到的唯一的一点光亮,他只能尽力的游过去。是啊,我们就是会不顾一切的去抓住人世间这一点点仅存的光亮和温暖,因为我们不仅孤独,而且脆弱啊。就像王佳芝最后的选择,是因为脆弱啊。
也许有一天,比利·林恩能活着回到故乡,但是他恐怕也知道,此刻他这一脚踏出去,告别家乡父老,告别原来的生活,从此后万水千山,那个从前的比利,恐怕就再也回不来了,也许,从他当兵的第一天,他就已经回不来了,再往前推的话,也许从他姐姐出车祸的那一天,就会有今天的结果。所以死去的队长才对他说,这就是命运。突然的车祸,山洪暴发,这种事当然是命运,但人生的很多时候,当你面对抉择,以为自己这回终于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了,结果很多年后却发现其实你只是又一次被命运选择。纵使一切从来,再给你一百次机会,在当年,当时那样的情境之下,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尽管事情过后你也许会后悔,也许觉得自己再有一次机会,一定会选择另一个答案,但其实并不会,这也是命运。在电影的最后,比利懂了,也接受了,所以他走了,这和爱国无关,反战无关,只和一个叫做比利·怀恩的小小士兵的命运有关。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我看到了,也被看到了,这就可以了。
电影结束之后,我在街上走了一会,脑海里一直回想起里尔克的那句诗: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我想接一句:谁此时告别了故乡,就将永远的流浪。如果孤独也是一种命运,那么我们也只能接受它,不是吗?但是我爱你啊,在孤独中静静的用目光陪伴着我的朋友,谢谢你看到我,我想告诉你,我也看到了你。
看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120帧回来,有人问我值得不值得去看,我才想起来整个的观影过程中竟然完全没有去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完全进入了比利的世界,看他所看,思他所想。因为太进入情境,所以开演三分钟后我就开始鼻酸,我也为自己的多愁善感而感到不好意思,但是当比利回到家,和一家人一起吃饭,家人吵了起来,妈妈突然一拍桌子的一刹那,我看到比利被吓得一哆嗦,眼泪就再也忍不住流下来了,后面的戏基本就是时不时的哭着看完的。回到家,我在微博上说这电影看得我哭坏了,然后有小朋友纷纷回复我,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啊。是啊,这电影真的有人会看哭,看电影时,我旁边坐着一个二刷的朋友,她哭得稀里哗啦,当我听到她的在黑暗中抽泣的声音,突然觉得自己也不那么孤单了。
为什么要哭?不知道唉,不过这让我想起有一次做绿妖老师的电台节目,我说我看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娜》的时候,有一段,是列文在一个政治场合遇到一个邻居,两个地主就聊起天来,我读着读着就哭了。绿妖老师就说,为什么要哭?我想了想说,大概是因为那段很平常的对话,充满了人生的无奈和艰难,是平时人们都注意不到的。可是托尔斯泰注意到了,记在心里,还写了出来。我当时觉得托尔斯泰如果连地主都能懂得,大概也一定会懂得我吧。看比利·林恩的故事就有这样一种相似的感觉,镜头其实就是导演的目光,一个导演是什么样的人,就决定了他自己能看到什么,能让观众看到什么。看《比利·林恩》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李安的目光,他真的能看到哎,我们这些小小心灵的世界,我们心中那些不可言说也根本说不清楚的尴尬,痛苦,为难,困惑。他真的全都看得到。我不仅随着他看到了比利的内心,也感觉自己的内心被看到了,我所有说不出的委屈和为难,不用一言一语,他全都懂得,这目光太温柔,于是我哭得像个孩子。
小小士兵比利·林恩的故事并不复杂,所谓“战争创伤”这种理论性的名词,我们也都听说过,但是真正的感同身受,恐怕没人能做到。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学会了一条心理学知识,不要随便对经历过苦难的人说“我能理解你的心情。”,因为你理解不了。也不要对他们说”我懂你的感受”,因为你感受不到。比利从遥远的敌国,回到自己的祖国,他从前是一个普通人家的不引人注目的男孩,他的内心也许是孤独的。但是他现在成为了整个美国家喻户晓的英雄,他终于被人看见了,人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可他的孤独没有消失,反而膨胀起来,变成了和他的名气一样的大的东西。荣誉,爱情,金钱……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内一一从他身边经过,但是他感到的却是越来越孤独,人人觉得自己懂他,他们赞扬他,评价他,定义他,人人看到他站在眼前,但是没有谁真的能体会他的感受,人人在看他这他,却没有人看得到,他的悲伤那么大。(写下这句话,真是好想配张搞笑的图片,配合一下我们这个荒唐的人生啊)。用他自己的话来讲,人们在赞扬你生命中最惨的一天,那感觉真是……
看到即慈悲,被看到就是被抚慰。看到不容易,同床共枕的夫妻,深爱着对方的父母和子女,同学,朋友,同事,每天都和你生活在一起的人,却彼此看不到,走在这人世间,四周都是明眼的人,却像个隐形人,内心无比孤独。很多人说李安这部电影的态度很模糊,甚至是没有态度,我觉得他当然有他的态度,但争论李安是什么样的态度,对于我来说并不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看电影这种事,有时候不仅是需要走脑的,还需要走心,有很多时候需要的是去感受和体会,而不是去用逻辑思考和思辨。有些人就是只能走脑,无法走心,无法去感受和体会,或者天生如此,或者后天被各种学习和训练得如此。这很神奇,完全不能靠逻辑思维的讨论方法去达成共识的,走心这种事,如果谁的心门是紧闭的,眼睛是闭上的,他感受不到,看不到,那也确实没办法去强求。
说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关于120帧的问题,到底这样一个故事值得不值得去拍去看120帧?我的答案是,值得。未来我们会看到很多探索宇宙的大电影用120帧去拍摄,我们将来有的是机会去看,而且可以见各种视觉效果会层出不穷。但是把一个普通人的小小内心世界,看得和整个宇宙一样重要,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值得用这样的方式被看到的,也许只有李安这个人,这样的电影,也许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只有这一部了。生而为人的不易,不是一张杂志上凄惨的照片,不是远离你的生活微博上的新闻,它可能就在你妻子的心中,你孩子落寞的眼神里,你丈夫的笑容里,李安选择这样的方式去拍摄这样的一部电影,是因为他希望你也看得到。
士兵比利·林恩最后做出了他的选择,在和姐姐告别的时候,他说自己可能到死都是个处男了。这一天对于他来说,其实是一生中十分重要的时刻。也是文学里常提到的一个精神顿悟的时刻,这个小故事像极了乔伊斯的小说,在故事的最开始,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是希望比利能做出留下来的选择的。这有什么难得呢,不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吗,他是战斗英雄,有足够正当的理由离开部队,爱他的姐姐,用力的在抓紧他,新认识的姑娘也许能发展一段美好的爱情,他可以把他的故事卖给好莱坞换一笔钱,他的好形象让他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不是难事,而最重要的是能够在和平的世界里活下去,他不是一个家国观念深重的小伙子,经历过了这短短的一天后,也已深知战争的无意义和虚无。那么,他为什么要选择回到战争中去呢?
因为他的孤独太巨大了啊,他的悲伤也太大了,好像房间里的大象,已经大到了他身边的人都看不到,姐姐很爱他,虽然不懂他,但是给他找了心理医生,可心理医生能帮他什么呢?萨特说,他人即地狱。那么对于比利·林恩来说,这一天如果不是还有队友,队长陪伴在他身边,这一天就可以说是一个由所有赞扬他,关注他却不懂得他的人组成的一个巨大的地狱。所以,在电影的最后,他回到了他的队友身边,回到战争中去,那不是什么为了荣誉为了国家的选择。那是他,一个求生的人,唯一能做出的选择。因为这个世界上,祖国已不是家,伊拉克更不可能是,此时的比利,能做到的决定,可能只是回到那辆装甲车上,回到他的队伍中去,一个叫比利·林恩的士兵的内心,才能感到自己与这个世界真正的链接,才能觉得自己真正被看见和被懂得。虽然小伙子们都不太会说话,但也只有这样彼此珍惜着,相依为命的走下去了吧。这是孤独的少年在茫茫大海上能看到的唯一的一点光亮,他只能尽力的游过去。是啊,我们就是会不顾一切的去抓住人世间这一点点仅存的光亮和温暖,因为我们不仅孤独,而且脆弱啊。就像王佳芝最后的选择,是因为脆弱啊。
也许有一天,比利·林恩能活着回到故乡,但是他恐怕也知道,此刻他这一脚踏出去,告别家乡父老,告别原来的生活,从此后万水千山,那个从前的比利,恐怕就再也回不来了,也许,从他当兵的第一天,他就已经回不来了,再往前推的话,也许从他姐姐出车祸的那一天,就会有今天的结果。所以死去的队长才对他说,这就是命运。突然的车祸,山洪暴发,这种事当然是命运,但人生的很多时候,当你面对抉择,以为自己这回终于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了,结果很多年后却发现其实你只是又一次被命运选择。纵使一切从来,再给你一百次机会,在当年,当时那样的情境之下,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尽管事情过后你也许会后悔,也许觉得自己再有一次机会,一定会选择另一个答案,但其实并不会,这也是命运。在电影的最后,比利懂了,也接受了,所以他走了,这和爱国无关,反战无关,只和一个叫做比利·怀恩的小小士兵的命运有关。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我看到了,也被看到了,这就可以了。
电影结束之后,我在街上走了一会,脑海里一直回想起里尔克的那句诗: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我想接一句:谁此时告别了故乡,就将永远的流浪。如果孤独也是一种命运,那么我们也只能接受它,不是吗?但是我爱你啊,在孤独中静静的用目光陪伴着我的朋友,谢谢你看到我,我想告诉你,我也看到了你。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