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讨好型人格
我天生就是讨好型人格的人。
当我还是一个小小人儿的时候,就已经懂得了“察言观色”。
我没当过熊孩子,用我妈的话说“刚能听懂人话的时候就懂事得像个大人”。带我逛商场,说好了只买一种玩具,就只买一种,看到更好的也不哭不闹不要。见到别的小朋友在地上打滚耍赖,会下意识远离,心里觉得他们“不是好小孩”。
表妹来我家玩,看上了我的玩具,哭闹着要据为己有。爸爸说你比表妹年龄大要让着她,于是我就红着眼眶一声不响地把玩具送给她了。
我太乖了,于是哥哥弟弟做了坏事怕被责罚就会赖在我头上,嗯,因为如果外婆舅舅他们知道是我做的,不会训斥我,我也从不争辩。
每次到人多的地方,我总是紧紧地攥着妈妈的手,生怕涌来人潮把我从妈妈身边挤散,她就再也不要我了。
我心里极度缺乏安全感,我总是觉得,爸妈是因为“乖”才爱我。如果我又吵又闹,他们就不爱我了。
我甚至都不会嚎啕大哭,表达抗议的唯一方式就是咬着嘴唇小声呜咽,眼泪吧嗒吧嗒地往下落。直到现在都是的,我不会大声哭。
我很敏感,能够觉察到身边任何人的情绪变化。我知道什么样的“好学生”是老师喜欢的,于是从上小学开始,我永远都是被表扬次数最多的那一个、后墙小红花贴的最多的那一个。
我的身边总是不乏主动和我玩的小伙伴,但我却没有我认同的朋友。或者说,是我觉得没有。因为我学习好,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总是告诉他们“要多和倩倩在一起玩”,我觉得他们并不是真心实意想和我做朋友,只是因为父母和老师要求了才不得不那么做的。
我总是乖顺地听他们的话,对他们的意见表示赞同。我多么害怕自己一开口,别人就会离我而去。
1、善于发现对方的欲望和需求——成长生活环境中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害怕被偏执型人格的人责难怪罪,把自己不受责难寄托于对方对于欲望和需求的满足,而偏执型人格的人反倒觉得是你夸大你的感受;
2、习惯性接受别人的要求,不懂拒绝——曾经,因为拒绝,他受过煎熬,长期以往,自我保护机制告诉他,接受所受到的伤害最小。换句话说,即便他不愿意接受,但他能脑补出不接受后那个心中的偏执型人格的人会如何对他。
3、脾气好,好好先生,但内心挣扎——因为很多讨好型人格的人成长生活环境中都伴随着一个偏执型人格的上位人(长辈,领导或者同辈中不可违逆的人),所以他们非常害怕起冲突。还是前面说的,自我保护机制的启动告诉他,“以和为贵”才能“化干戈为玉帛”。但其实内心惊涛骇浪,又或泪如泉涌。
4、渴望得到回报——因为长期处于“白色恐怖”当中,他们特别渴望对方意识自己的需求,希望能得到安全感。然而偏执型人格的人恰恰是多疑和反复的,所以他总是得不到安全感上的满足。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他时常会过分的热情和真诚,这并不是虚伪,只是渴望从别人那里得到他曾经失去而得不到的那份感情而已。
综上,这种人格在出现最开始的时候不需要过分警惕,这是一种自身心理的防御机制。在周围环境让自己不舒服的情况,一种自我情绪微调。确实,你会发现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别人,但是某种意义上来,这种人格让你更容易发现别人的想法和要求,更容易捕捉对方的欲望。
所以,讨好型人格的转型自然也就有了两个方向,一个是情商越发出众,深知自己的想法,并且努力的打破曾经束缚自己的牢笼;另一种就是变得敏感多疑,脆弱胆小,一词以盖之,就是懦弱。
这是抑郁女性典型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反应。她们往往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需求和愿望,自我否定、自我压抑。而提倡含蓄、内敛,不赞同外露、张扬的中国传统文化无疑又在精神层面上更加约束了女性。受中国文化数十年的熏陶,人们也更多地喜欢将自己的情绪隐藏起来,并不去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情感。
在分析这些行为产生的时候,可以看到她们在诉说自己“不能”做什么、“不能”想什么的同时,背后还有一个声音是“我想做”、“我要做”。当前者这种否定的思想占据了主导的话,就学会了贬低自我、隐藏自我真实感受愿望,顺应他人的观点以期得到赞同。长时间下来,个人的自我价值就会降低,自我认同感就会消失,从而产生了抑郁情绪。丢失了自我,对生活也失去了希望。
与其一味地迎合对方,让对方不清楚你真实的感受,不如坦诚地表达自己、真诚地和对方沟通。实际上,与他人建立关系和发展自我的兴趣及能力并不是相互矛盾的事件,真实地表达自己可以帮助他人更好地了解自我,从而获得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
重庆心理医生寸草心理解释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格学说,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是童年时期,“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不幸,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在童年的早期阶段,我们和最亲密的人建立的亲子关系会成为日后我们社会关系的延伸。家庭的教养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人格形成。
有的父母本身就是“讨好性”人格,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孩子能够观察家长的行为,并且学会这种行为方式。尤其是一些控制欲比较强的家长,处处告诉孩子讨好别人才能在社会中更好的生存,当孩子想要表达自我的愿望的时候就打击批评孩子。久而久之,重庆心理咨询寸草心理提醒孩子变得异常敏感,看似是个人见人爱的“乖宝宝”,实则内心痛苦不堪,而且极容易引发其他心理问题。在家里讨好父母,在外讨好同事和领导,渐渐地听不到自己灵魂深处的呐喊。
克服“讨好型人格”
(一)对生活做减法
情商很高的蔡康永曾经说过:“Less is more”。越活时间越少,人生在世,不妨删掉不值得做的事,删掉不必在乎的人。给人生做减法,你会发现什么是你生命中真正使得做的事情,那些真正重要的人或事物,即使你不刻意维系,依然能让你感觉到“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恬淡与温暖。
(二)倾听内心声音
《人间失格》里有这样一段话,“我发现一个人在放弃给别人留好印象的负担之后,原来心里会如此踏实,就像此时此刻的我一样,停止受累。”诚如此言,想要改变“讨好型人格”带来的负担,重庆寸草心心理咨询认为不妨先从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开始,学会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