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的数学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共四个方面的课程总体目标,为了落实总体目标,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首先要注意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探索过程的教学
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是《标准》对数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数学王子高斯曾讲过一段话:“数学家研究数学,就好象工匠砌房子,一旦砌好后,把脚手架都拆掉了,你所看到的是一所富丽堂皇的数学大厦。”我们用的新教材,一般都写得比较简洁,对知识的来龙去脉叙述得并不多,这些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对发展学生的素质是很重要的,有时它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特点向学生介绍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很有必要的。就好象我们若只给学生观赏一座美丽的“数学大厦”,学生只会对大厦赞不绝口,其实并无多大实际意义。但是,若与学生探讨、讨论建造大厦的过程,那么学生可能会建造出一座更加富丽堂皇的“数学大厦”,这是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把完美的解答奉送给学生而把“碰壁”的过程“藏”起来。
二、重视学法指导,减轻学生负担
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学习非常刻苦认真,但成绩并不理想,什么原因呢?调查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方法不科学,一般来说,合理科学的学习方法包括预习、认真听课、勇于探索,不仅要习惯用脑,还要善于动手、认真作业、及时复习这几个方面。而这些学生课前很少预习,听课效果就差,作业又无法保证质量,久而久之,成绩每况愈下。针对这种情况,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用自学探究式进行教学,效果显著。采用这种教法时,首先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再教给学生听课的方法、作业的方法,最后教给学生总结和复习的方法。这样学生听课不再像以前那样吃力,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听懂新课内容,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效率提高很大,效果明显好转。这种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不仅能大面积提高数学质量,更重要的是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更好地落实《标准》的目标。
三、重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学
在教学时发现部分学生小学毕业成绩很好,进入初一时对新教材、新教法不适应,学习数学感到很吃力,只会做计算题,对问题的探索、操作尝试不感兴趣,缺少合作意识,而进入初二后就逐渐进入后进生行列。工作中还发现:有的教师所担任的班级的数学教学成绩在初一考试成绩很好,当学生升入初二时,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吃力,成绩反而很不理想,且这样的班级拔尖学生很少。
这是什么原因呢?
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就题论题,搞“题海战术”,只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传授,忽视了提高学生的能力,导致学生孤立地学习知识,抓不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学生无法做到融会贯通,更不必要求学生举一反三了,这种不顾人培养的长期效益的做法,只能造成学生成绩越来越差,或高分低能。严重阻碍了学生潜力的挖掘和人才的培养,这与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
事实上,要想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必须站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角度看具体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及时地、反复地传授给学生,把分析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理解并会运用这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分析问题,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才能高效率地学习,才能有所创新,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才能较好地落实《标准》的要求。
四、重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标准》明确要求,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用数学的意识。而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一般地,学生学习近十年的数学也只有在上数学课时才感受到数学的存在。或者在考试时才发现数学的威力,而学生一旦离开校门,则大脑中几乎没有数学的存在。原因何在?就在于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只是为了使学生理解,巩固基本的公式、定理。学生也只能在教师的安排下作业、练习。对于学生则很少感受到自我需要的意识,长此以往,学生只会在教师的安排下被动学习,即使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用数学方法很容易解决的问题也想不到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呢?
1.首先向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学是为了用
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不仅是为了以后进一步学习,也为了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书本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传授给学生。前人说得好:“不能用数学方法解决的问题肯定不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因此要使学生明确数学无处不在,并引导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时要想到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
2.结合数学内容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例如:学习“相似形”的“实习作业”一课时,若只在教室内进行操作方法的讲解,学生也能较好地完成课后作业。若布置学生到野外测量某一实物的高度或某一鱼塘的宽度时,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有些学生统计数字误差太大,甚至有不少学生在课堂内学习的方法也不会用,结果一个班级五十几位学生测量同一鱼塘的宽度竟得出近三十个不同答案。因此在教授教材中的实习作业时,要把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起来,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才能更好地把《标准》的要求落到实处。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每一课时都必须做到以上五个方面,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贯穿以上五个方面的教学要求,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才能较好地实现《标准》提出的目标。
一、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探索过程的教学
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是《标准》对数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数学王子高斯曾讲过一段话:“数学家研究数学,就好象工匠砌房子,一旦砌好后,把脚手架都拆掉了,你所看到的是一所富丽堂皇的数学大厦。”我们用的新教材,一般都写得比较简洁,对知识的来龙去脉叙述得并不多,这些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对发展学生的素质是很重要的,有时它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特点向学生介绍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很有必要的。就好象我们若只给学生观赏一座美丽的“数学大厦”,学生只会对大厦赞不绝口,其实并无多大实际意义。但是,若与学生探讨、讨论建造大厦的过程,那么学生可能会建造出一座更加富丽堂皇的“数学大厦”,这是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把完美的解答奉送给学生而把“碰壁”的过程“藏”起来。
二、重视学法指导,减轻学生负担
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学习非常刻苦认真,但成绩并不理想,什么原因呢?调查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方法不科学,一般来说,合理科学的学习方法包括预习、认真听课、勇于探索,不仅要习惯用脑,还要善于动手、认真作业、及时复习这几个方面。而这些学生课前很少预习,听课效果就差,作业又无法保证质量,久而久之,成绩每况愈下。针对这种情况,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用自学探究式进行教学,效果显著。采用这种教法时,首先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再教给学生听课的方法、作业的方法,最后教给学生总结和复习的方法。这样学生听课不再像以前那样吃力,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听懂新课内容,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效率提高很大,效果明显好转。这种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不仅能大面积提高数学质量,更重要的是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更好地落实《标准》的目标。
三、重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学
在教学时发现部分学生小学毕业成绩很好,进入初一时对新教材、新教法不适应,学习数学感到很吃力,只会做计算题,对问题的探索、操作尝试不感兴趣,缺少合作意识,而进入初二后就逐渐进入后进生行列。工作中还发现:有的教师所担任的班级的数学教学成绩在初一考试成绩很好,当学生升入初二时,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吃力,成绩反而很不理想,且这样的班级拔尖学生很少。
这是什么原因呢?
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就题论题,搞“题海战术”,只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传授,忽视了提高学生的能力,导致学生孤立地学习知识,抓不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学生无法做到融会贯通,更不必要求学生举一反三了,这种不顾人培养的长期效益的做法,只能造成学生成绩越来越差,或高分低能。严重阻碍了学生潜力的挖掘和人才的培养,这与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
事实上,要想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必须站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角度看具体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及时地、反复地传授给学生,把分析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理解并会运用这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分析问题,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才能高效率地学习,才能有所创新,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才能较好地落实《标准》的要求。
四、重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标准》明确要求,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用数学的意识。而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一般地,学生学习近十年的数学也只有在上数学课时才感受到数学的存在。或者在考试时才发现数学的威力,而学生一旦离开校门,则大脑中几乎没有数学的存在。原因何在?就在于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只是为了使学生理解,巩固基本的公式、定理。学生也只能在教师的安排下作业、练习。对于学生则很少感受到自我需要的意识,长此以往,学生只会在教师的安排下被动学习,即使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用数学方法很容易解决的问题也想不到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呢?
1.首先向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学是为了用
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不仅是为了以后进一步学习,也为了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书本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传授给学生。前人说得好:“不能用数学方法解决的问题肯定不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因此要使学生明确数学无处不在,并引导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时要想到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
2.结合数学内容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例如:学习“相似形”的“实习作业”一课时,若只在教室内进行操作方法的讲解,学生也能较好地完成课后作业。若布置学生到野外测量某一实物的高度或某一鱼塘的宽度时,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有些学生统计数字误差太大,甚至有不少学生在课堂内学习的方法也不会用,结果一个班级五十几位学生测量同一鱼塘的宽度竟得出近三十个不同答案。因此在教授教材中的实习作业时,要把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起来,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才能更好地把《标准》的要求落到实处。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每一课时都必须做到以上五个方面,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贯穿以上五个方面的教学要求,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才能较好地实现《标准》提出的目标。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