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心理学家要求我们,远离生活中那些充满“正能量”的人,这到底是为什么?
年轻人中兴起的“丧文化”是对正能量的一种对抗,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生活中,那些只接受正能量的人其实很可怕。Kelly认为,所谓的“正能量”并不是一种可以真正消除负面情绪的力量,而是对消极情绪的转移与逃避,人们通过不断给自己“振作、乐观”的心理暗示,来与负面情绪对抗。而这种正面、积极的情绪产生的根源其实是人们害怕负面情绪给自己带来消极影响。
在我们的寻常认知中,一个人充满正能量往往代表其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更强的抗压能力与挫折耐受能力,这类人总能从逆境中快速走出,也更容易获得成功,这也是正能量的魅力。也正因如此,生活中很多人都有向往“正能量”的倾向。
比如,我们在失败时会不断地提醒自己:失败是成功之母,不要放弃,要用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而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也会给予我们鼓励。在自身与他人的共同鼓励下,面临失败、受到挫折的人似乎真的摆脱了负面情绪,重新振作起来。
其实,你不过是被假象所蒙蔽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凯利·麦格尼格尔(Kelly McGonigal)提出,做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尽可能地消除生活对自己的压迫反而会威胁其心理健康。这是一个与大众认知完全相悖的言论。
总结;那些试图通过使用“正能量”来对抗压力与负面情绪的人,会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更大的伤害。同时,这种做法不一定有效,因为很多负面情绪是非常强大且顽固的,如果想要通过不断自我鼓励去正面对抗它,本身就会消耗大量的精力,最后只会使自己的精神状态更差。
这些“正能量”,特别是所推行的“道德规范”,不过是对民众进行“洗脑”的工具而已。“正能量”决不允许人们拥有个体的自由思想,决不允许人们对个人权利的追求和寻求保护,因为那样一来,就会对统治阶层或利益集团的整体利益造成伤害,美其名曰维护公众利益。
“普世价值”是被“正能量”所不容的。我所理解的普世价值,就是联合国所确认颁布的宪章、人权宣言和其它国际法所确立的,应当为世界各国、各人种、各民族所遵循的基本准则。“普世价值”的实现,往往就会损害到统治阶层或利益集团的各种既得利益。
我不喜欢“正能量”,更喜欢“普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