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在明代是什么样的?
福建莆田木雕经过历代艺匠文化理念和审美情趣的积淀,在明代形成了造型简洁、明快清新的艺术风格,清代则进入了结构考究、装饰华美、繁复厚重的辉煌时期。其传统工艺有圆雕、透雕、浮雕、根雕,品类有佛像、仕女及花鸟山水摆件、家具、把玩杂件等,造型千姿百态,做工精细,极具实用、观赏和收藏价值。
清代乾隆年间,被称之“雕花之乡”的东阳地区,竟有400多名工艺师被召进京城修缮宫殿。北京紫禁城、杭州灵隐寺等处,都保存有当年的东阳木雕作品。这时的东阳木雕以浮雕技法为主,构图采用传统的散点透视、鸟瞰式透视,布局丰满,讲究层次,擅长表现有故事情节的场面。
清末时期,有不少东阳木雕艺人来到上海和杭州,雕刻中西结合的家具和用具,表现了东阳木雕技艺有很大发展和提高,出现了壁挂、条屏等艺术性较高的工艺雕刻陈设品。装饰题材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主,纹样构成采用“满花”手法,纹饰满布,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东阳木雕有品种花色达2700多种,其中有箱、橱、凳、椅、台、几等实用产品。如东阳艺人为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雕制的《释迦牟尼大佛》,高19米;制作的玻璃灯,重两吨多,获得世人和专家好评。
清代也是潮州木雕艺术发展的鼎盛期。技法上,它由单层镂空发展为多层镂空;构图上,由实实相映发展为虚实相生,画面由此体现远近、大小对比强烈的艺术效果。这一时期,潮州的木雕人物的脸部,一般都采用深浮雕,远视时更加传神,人物身段比例则以5比1为标准,因此,仰视时形象更丰盈、饱满。
自清代中后期至清末,宁波的朱金木雕的题材都取自京剧人物,称之“京班体”。在构图和布局上将近景、中景和远景处理在同一个平面上,但前景不挡后景,充实丰满,井然有序;人物都采用了夸张变形,人物身高采用五六倍首,还广泛地采用“将无项,女无肩,老爷鼓肚,武士挺胸”等民间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使朱金木雕具有极强的民俗性,妙趣无穷,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