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地质特征
2020-01-15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新太古界建平群小塔子沟组角闪片麻岩和斜长角闪片麻岩为主的角闪片麻岩系,为金厂沟梁金矿的赋矿围岩。在矿区东部出露侏罗纪火山岩,为辽宁二道沟金矿的赋矿围岩,在矿区的西北乌拉山-双庙子北东向断陷盆地,分布有白垩纪火山碎屑岩及中性熔岩。区内侵入岩主要有西台子岩体(长皋沟金矿的赋矿围岩)、金厂沟梁岩体(铜钼矿围岩)和西对面沟岩体。区内线性断裂主要有东西、北西、北北东—北东向,环形构造如西对面沟岩株侵入呈环状。
金厂沟梁金矿床与其东部的二道沟金矿床、西南部的长皋沟金矿床围绕西对面沟岩体分布,共同组成金厂沟梁-二道沟金矿田,其中金厂沟梁金矿床分为东、西两区,矿体赋存在新太古界建平群小塔子沟组片麻岩中;东部的二道沟金矿均产于侏罗纪的火山岩中;西南的长皋沟金矿各矿脉产于西台子似斑状花岗岩中(图4-16)。矿田内金矿脉多为石英-硫化物复合脉型。矿脉一般长30~1000 m,厚0.30~1.00 m,平均品位7.67~19.45 g/t。矿脉的产状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金厂沟梁金矿脉走向北西、北北西及南北向。二道沟金矿各矿脉走向为北北西及东西向。长皋沟金矿脉走向南北及北北东向。
一、矿体特征
金厂沟梁金矿区以北东向头道沟断裂为界分为东、西两个矿区,累计探明金资源储量44 t。东矿区西以北东向头道沟断裂为界,东以北西向来毛沟断裂与二道沟侏罗纪火山盆地相隔,南部边界为东西向控制矿床的边界断裂围限的三角形区域,其间分布有矿脉30余条,相对西矿区含金性差,占整个金矿储量的5%左右,矿脉有三组方向,北西向、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有工业价值的主要有16,17,18和20号等矿脉,呈近南北向和北西向折形分布,西矿区西以乌拉山-大杖子北西向盆缘断裂为界,东以北东向头道沟断裂与东矿区分隔,南界为北东东向西对面沟断裂;探明具有工业价值的矿脉37条,累计查明资源储量40余t,拥有全部矿区95%的储量。矿区范围内的矿脉几乎全部被建筑物和农田所覆盖,其北部和西部被白垩纪火山岩掩覆,东部为黑云粗安岩所截。矿脉走向以北西—北西西、南北、北东向为主,主要矿脉有26,57,8,15,35,39,36,56号等。矿脉分布总体上呈向南东方向收敛,向北西方向撒开的分布型式(图4-17)。
图4-16 金厂沟梁-二道沟金矿田地质简图
总体来看,矿脉严格受构造裂隙控制,矿脉多呈脉状、透镜状或豆荚状,矿脉为富硫化物的绿泥石化、绢云母化蚀变岩和断续分布的石英脉,矿脉与围岩有清楚的分界。矿脉分支复合、舒缓波状、膨大收缩现象比较常见,各矿脉普遍以薄脉、品位高、产状陡立为特征,详细见表4-9。主要矿脉特征简介如下:
15号脉 矿化类型为石英脉型与构造蚀变岩型。石英脉呈透镜状或扁豆状,断续延伸,石英脉被含矿蚀变带连接。总体形态比较简单,为脉状或长条状,局部有分支复合与蛇形弯曲。走向近南北,向东陡倾,局部地段西倾(或上部西倾),向深部转为东倾,剖面上显示弧形弯曲。矿脉长626m,控制延伸520 m,平均厚0.42 m。南端被黑云粗安岩所截;北端与15-3号脉呈尖灭侧现,后者走向由近南北变为北北西。
图4-17 金厂沟梁西矿区矿脉分布示意图
26号脉 矿化类型以硫化物石英脉型为主,次为硫化物蚀变岩型,浅部以硫化物蚀变岩型为主,中深部以硫化物石英脉型为主,工业矿段较连续。总体走向310°,北西段向北东倾斜,倾角70°~80°,东南段向南西倾,倾角大多在80°以上,中段为倾向转换部位,时而向北东倾,时而向南西倾斜。该矿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支脉相当发育,且规模较大,它们与主脉或斜交或平行,共同构成26号脉群。13中段以下矿化减弱,局部可达开采要求。
表4-9 金厂沟梁金矿床主要矿脉基本特征
35号脉 矿化类型以硫化物石英脉型为主,次为硫化物蚀变岩型。整体呈脉状,局部呈透镜状,矿脉可见分支复合现象,特别是中段与北段。矿脉长528 m,控制延深520 m,平均厚度0.54 m,最厚处可达2m。矿化连续性较好。矿脉南段走向近南北,中段330°,北段340°~0°,向北东或东倾,倾角85°以上。矿脉北段与36号矿脉相连,36号脉自南而北走向由近南北转为30°,倾向南东,倾角80°,延长400 m以上。如将两条矿脉作为整体来看,其形态呈舒缓的“S” 状。
56号脉 矿化类型以硫化物石英脉型为主,次为硫化物蚀变岩型。该矿脉是由相互平行的三条脉组成的复杂脉群,可分为南北两段,两段之间由破碎带连接,破碎带含金品位很低,为无矿地段。矿脉走向340°,倾向北东,倾角80°~85°,矿脉长490 m,控制延深480 m,平均厚度0.44 m。矿脉形态较为复杂,分支复合现象较为明显,南端被黑云粗安岩所截,向北隐伏于白垩纪地层之下。
8号脉 浅部中段以硫化物蚀变岩型为主,深部中段以硫化物石英脉型为主。矿脉走向310°,倾向南西,倾角55°~75°,倾角缓于其他矿脉。矿脉长600 m,控制延深330 m,平均厚度0.17 m,矿脉较稳定,工业矿段连续,但南北两端及向深部矿脉变窄,出现明显的分支复合现象,10中段以下矿化减弱,局部可达开采要求。
57号脉 以构造蚀变岩型为主,其次为石英脉型。脉状,局部呈透镜状,由四条平行矿脉组成脉带,剖面上呈雁行状斜列。分支复合与膨缩现象时有出现。矿脉总体形态呈反S状,中段走向北北西至近南北,南段与北段为330°,倾向北东,倾角70°~85°。矿脉长626 m,控制延伸400 m。平均厚0.39 m。矿化连续性较好。此脉南端斜接于26号脉。
二、矿石组成、结构和构造
整个矿区的矿化类型有硫化物及富硫化物-石英脉型、富硫化物蚀变岩型(图版Ⅹ)。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黄铜矿,其次为方铅矿、闪锌矿、斑铜矿、黝铜矿、白铁矿等(图版Ⅺ),金矿物主要是自然金、自然银和银金矿等(图版Ⅻ),脉石矿物以石英为主,其次为绿泥石、绢云母、碳酸盐矿物和冰长石等。矿石结构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他形充填结构、交代结构、乳滴状结构和压碎结构等;矿石的构造有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碎裂-角砾状构造、晶洞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和细脉-网脉状构造等。
三、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主要有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硅化、冰长石化和碳酸盐化等。区内围岩蚀变有如下主要特征:(1)各类蚀变围绕矿脉发生,沿断裂破碎带分布,受构造制约明显;(2)在蚀变波及范围内,自矿脉至两侧围岩,蚀变强度逐渐降低;(3)各类蚀变相互叠加,组成复杂的蚀变带,各种蚀变之间的分带性不十分明显;(4)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蚀变主要是绢云母化,其次为绿泥石化和硅化,碳酸盐化不具成矿性。
在镜下可以看到黄铜矿交代充填黄铁矿,黄铜矿呈乳滴状分布于闪锌矿中,闪锌矿沿方铅矿裂隙分布交代充填,方铅矿胶结黄铁矿碎块(图版Ⅺ),从中可以看出这些金属硫化物的生成顺序,从早到晚,基本按照黄铁矿→细粒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白铁矿的顺序。另外蚀变也存在分带,通过野外和镜下观察,从早到晚,初步可以看出按照硅化(粗粒石英)→绢英岩化(细粒石英和绢云母)→钾硅化(石英+绢云母+冰长石)→碳酸盐化的蚀变顺序。因此我们根据矿石结构、构造,矿物共生组合等特征将该矿床原生矿化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石英-黄铁矿阶段 为早期高温阶段,伴随有颗粒粗大的黄铁矿晶体,在晶体表面可以看到纵纹。矿石含金量很低,所形成的石英、黄铁矿等是在温度压力较高的情况下。此阶段的矿物主要有黄铁矿、石英、少量的自然金等。
石英-绢云母-多金属硫化物阶段 早期阶段的石英硫化物发生破碎,为脉状、网脉状石英胶结,在该阶段主要形成半自形黄铁矿或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等多金属硫化物,以及银金矿、自然金等,绢云母化伴随金属矿化普遍发育,是金的主要成矿阶段。
冰长石-石英-黄铁矿阶段 此阶段普遍发育冰长石,呈细小菱形沿石英内部或边缘分布,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也可见其他金属硫化物在早期形成的石英黄铁矿裂隙中分布,或与二者交代,含金量低,为次要的成矿阶段。
碳酸盐阶段 含有少量的黄铁矿,含金量低,可见独立的方解石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