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少有败绩,却败给了当时名气比较小的一个武将姜维。这也许是因为他的年龄太大,也可能因为他太过高傲 轻视的敌人。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许八黄九姜维, 排名第九的姜维竟然打败了赵云。这主要由于姜维的战绩比较少,所以他们的名气差这么大。
赵云跟随刘备近30年多,先后参加过多场大战,而且是有着大臣局量的儒将。在长坂坡大战,于曹营七进七出英勇无比。他参加过的大战数不胜数,但少有败绩。当时的人们都称呼他为常胜将军,留下了万世流芳的美名。
姜维原本是蜀国的名将,但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被怀疑有异心,因此不得已投降蜀汉,在诸葛亮时候将为开始崭露头角,独掌军政大权继续与蜀汉军队北伐曹魏。
赵云和姜维大战时,赵云已年过六旬,而姜维还是一个十分年轻的青年才俊,赵云作为名满天下的武将,自然心怀骄傲,对姜维充满了轻视。并没有一出场就出全力,在接下来的大战中吃了大亏,这接下来的对战是越打越心惊,感觉到了对方的不凡。
同时这个时候姜维的兵锋正盛,兵马比赵云这边多了不少,同时还有多名大将在旁边略阵,最终两名大将杀了上来,赵云无奈望风而逃,在历史上留下了少有的败绩。
姜维本身就是一个单打能力很强的武将,诸葛亮也因此十分看重他。同时虽然赵云败给了姜维,但姜维作为一个武力过人,智谋超群的武将,赵云仍然十分尊敬他,甚至觉得自己不如他。
唯一打败过赵云的曹军将领,最后被诸葛亮设计招安,效力蜀国
姜维,简单粗略来说的话,是可以算是这道问题的答案的。而答主之所以说“简单粗略”,是因为这个问题本身的说法,就有些问题。实际上,具体的情况并不像题干中又“心服口服”,又“垂涎三尺”这样夸张。那么,接下来我们不妨详细地把这些问题都说一说。
首先,赵云和姜维确实交过手,但要看我们如何定义“打败”这个词。原来,诸葛亮上《出师表》要北伐,赵云自荐说,我虽年迈,但还有廉颇之勇。虽然诸葛亮心以刚失去马超,心疼赵云为由婉拒,但赵云豪气干云,说他跟随先帝以来就临阵不退,遇敌则先,大丈夫能死于疆场是多么幸运的事等等,来表达他的执着,争取到了随师北伐的资格。一路之上,赵云确实依然神勇,甚至在遇到姜维之前还“力斩五将”。
赵云2人真正的交手是在天水城。当时赵云带兵埋伏天水,待城中兵马出去之后,发起进攻。可赵云没料到的是,这是姜维的计策。就在赵云要攻城的时候,姜维率兵杀出,两人报名之后过招。俩人打了若干个回合,姜维这方面越来越有劲头,这时《三国演义》中的原话赵云“大惊”,然后给了一个他的心理活动:“没想到此处还有这般人物”。 也是在这个胜负未分的时候,之前故意从天水城出去的两路兵马也杀回来了,这就让赵云两面受敌,收尾不能相顾,恋战下去没好果子吃,赵云心如明镜,所以他当机立断,冲开一条路,走为上。然后得到友军支援后,平安返回。
所以从这个细节上来看,赵云确实被姜维打败过,但不是单打独斗“武力方面”的败,而是“带兵攻城方面”的败。而在赵云回去之后,诸葛亮惊叹的问到中计的事宜,以及姜维这个人的时候。赵云在旁边也不吝言辞地夸了一下姜维,说他枪法很不错,与很多人都不一样。所以,赵云的这样“夸赞”,可能在一些朋友眼中就粗略的等同于“心服口服”了。但在答主看来,这个“心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心服可以表示对某人技能的赞同,但它可以是分层次的,而不是说我心服了,就是被打怕了,再交手较量出谁最强的胆量都没有。
但平心而论,姜维也确实有一些东西,比如在他打败了赵云之后,就料到诸葛亮必定还要再来,所以他又精心部署了天水城,等着接诸葛亮的招。而诸葛亮真的来了,在进兵攻打的时候,同样遭遇了姜维强有力的反击。这也让诸葛亮在当时就感叹:“兵不在多,在人之调遣耳,此人真将才也!”也是基于这个事,让诸葛亮有了收服他的念头。但说“垂涎三尺”就还是觉得有点过了,因为诸葛亮一生见过的人才太多了,能为他所用,他直接就想计策了,而不是只在那边“垂涎三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