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 促进界牌镇城乡统筹发展
2020-01-14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界牌镇位于丹阳市东北部,全镇总面积23.5平方公里,耕地1113公顷,下辖5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共5600户,人口20632人。2008年,全镇共实现GDP28.8亿元,完成工业销售40.8亿元,财政收入1.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200元,是全国千强镇,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江苏省环境与生活协调发展示范镇,镇江市首富镇,丹阳市新农村建设的试点镇、示范镇。
1项目背景
界牌镇实施万顷良田、建设新农村是在全面学习中央关于农村、农业、农民一系列重要指标精神的基础上,在认真研究了界牌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状况的前提下提出的一项实践活动。
形势需求。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鼓励宅基地置换的政策为界牌镇建设新农村指引了方向。省委决定、省国土资源厅有关文件要求,以及丹阳市委常委会对界牌镇新农村的专门会议精神为界牌实施万顷良田建设新农村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证。
群众需求。界牌镇是镇江首富镇,民营经济十分发达,富裕起来的农民对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来农村环境的空气、水源、噪音、安全等都严重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急需一个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管理到位的安居场所,享受生活的乐趣。
发展需求。界牌镇经济发达,但缺乏规模型的大企业;界牌镇的占地面积在全丹阳最小,而企业数量达500余家,土地对经济发展的瓶颈作用越来越严重,农民分散居住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界牌镇经济发展必须通过宅基地置换,把土地集约使用,挖掘土地资源。
2推进情况
近年来,界牌镇党委政府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庄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坚持以科学规划为统领,以“建设新农村,造福界牌人”为宗旨,以提升综合实力为保障,以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为契机,以建设集中居住区为突破口,率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截至2010年9月底:
全镇已签订动迁协议的农户达950户;
全镇已拆迁农户340户,房屋83000平方米;
全镇已建成统拆、统建、统安置型房屋85000平方米,安置农户450户;
即将竣工的10幢多层、2幢小高层56000平方米,可安置350户农户;
即将进场开工的安置房面积达25万平方米,并将于2010年5月份竣工交付,届时界牌镇新村总计将完成40万平方米的房屋建设,占地500亩,可安置近3000户农户,完成集镇以外农民安置总数的75%。
全镇将通过3~5年的建设,充分利用万顷良田、土地挂钩的相关政策,在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并且有所增加的基础上,建成占地1500亩的界牌镇新村集中居住区,同时整合出土地用于工业和三产发展,为界牌镇的经济再次快速腾飞扫清土地障碍。
3主要做法
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有利于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有利于实施土地资源集约,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强化规划。我镇出资1260万元聘请同济大学对全镇23.5平方公里进行总体规划,将全镇打造成集镇商贸、工业、居住、农业、陵园五大功能区,在推进“三集中”的进程中,对农业和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界牌项目区(约500公顷)做了初步的酝酿和规划,充分利用长江8公里岸线资源的生态开发,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确保新增耕地保有量4%,可新增耕地300亩。
强化实施。根据规划,目前全镇已投入2.2亿元资金,建成8.5万平方米集中居住区,率先启动了新农村建设,我们遵循“耕地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不增加,农民利益不受损,国土规章不违背”的原则,推进了三项工作。①成立现代丰裕农业经营公司,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行土地流转11900亩,进入界牌镇农保8000余人,发放农保资金2300余万元;②在黑木桥复垦土地300亩;③出台专门政策,在安置拆迁农户450户的基础上,围绕全年至少拆迁安置1000户农户,至少新建25万平方米新居,至少复垦500亩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拆迁复垦工作力度。
强化保障。以民为本,保证农民离地不失地,失房不失居,既有就业又有保障,是界牌镇的一个创点,通过完善动迁人员特别是失地农民的就业、养老保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就业安置上,加大对动迁居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动迁居民的持续就业能力,设置公益性岗位,妥善解决大龄人员的就业难题;在保障体系的建设上,目前我镇创设了七道保障线:①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②企业职工养老保险;③农村合作医疗保险;④农民最低生活保障;⑤商业保险;⑥每征用一亩土地安置三名劳力的政策;⑦设立爱心基金,目前已筹集资金270余万元,建立帮扶保障体系。真正做到保障措施全覆盖。
4几点建议
(1)出台更为具体、明晰的政策。再细化财政、税收、规费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可进一步调动基层积极性,增强可操作性。
(2)开展对于处理农民承包土地和土地流转关系过程产生的权属问题的专题研究。
(3)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强化领导重视程度,形成实施万顷良田、建设新农村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