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当时他已经贵为太子,然而,他身有残疾,性情乖张,又加上唐太宗宠爱李泰,让她倍感压力,食堂觉得太宗会废掉自己立李泰为太子。所以最终会选择造反,想要用自己的办法得到皇位。
李承乾,是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的第一个孩子,唐太宗对她宠爱有加,认为他从小就很聪慧,而且,非常孝顺,在政治上也显示出不一样的才能。所以在他八岁的时候,唐太宗就决定立他为太子,并为他选拔良臣辅佐他,希望他日后能够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在生活和学习上对他的要求也比别人更加严格。
随着李承乾的,不断长大,他的一些缺点也开始暴露出来,比如说他好声乐之色,比如说他性情乖张,但唐太宗觉得这些都可以通过后天的教导来改变,所以为他选了很多能臣。但唐太宗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李承乾因为残疾,慢慢变成了一个性情暴躁的人,以至于唐太宗为他选的很多良臣,经常在言语上攻击他,让他变得越来越易怒易爆。
再加上唐太宗对他和长孙皇后的二儿子李泰非常宠爱,给他很大的权利,并且经常召他进宫谈话,与他之间的关系比与李承乾之间的关系更好,还多次当着李承乾的面赞赏李泰的能力。这逐渐让原本就没有信心的李承乾越来越怀疑自己的能力,他觉得自己处处比不上李泰,害怕李世民会废掉自己,所以做出了大逆不道的事情。
杜甫曾经这样形容过唐朝的繁华: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杜甫的字字珠玑都是在畅想唐朝的繁华,可是他不知道的是在唐中宗李显时期曾经历了灰暗的时期,这让当时还是太子的李承乾萌发了造反的心思。
可是有着尊贵身份的他为什么有了造反的心思呢?这是因为在当时的朝政中,唐中宗李显虽然是名义上的皇帝,但是他却听信事事都听从韦后的建议。这让身为太子的李承乾深感不安,因为他知道韦后有多么的讨厌他,并且李承乾也知道韦后有着和武则天一样的野心,所以李承乾知道自己的太子之位是不牢固的。
当时的唐朝,在宫中,有韦后和她的女儿安乐公主想要大唐的江山,在宫外,有太平公主和李旦父子也在等待一个好的时机。太子李承乾知道自己要想登上皇位是非常难的,但是他身为唐朝皇室,他认为自己有使命去除宫中的不良风气。就这样,他学习了他的先祖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勇气,年少轻狂的他也发动了一场政变。但是这场政变并没有杀死唐中宗李显的皇后,却让李承乾丧失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以及生命。
李承乾在这场政变中成为了牺牲品,这就是他的命运。本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子,却冒着要被杀头的风险也要去杀了韦后,但不是他一时冲动的行为。在当时,李承乾虽然贵为太子,但是他并没有什么实权,而且他的父皇并不是特别喜欢他。唐中宗李显之所以选择他当太子,只是因为没有合适的皇子可以继承皇位,唐中宗李显才选择了他。李承乾的造反之路其实也是被无奈,他害怕唐中宗李显听从韦后的谗言废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