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

 我来答
中地数媒
2020-01-14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中地数媒
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奉行创新高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坚持内容融合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经营方针,以高端培训、技术研发和知识服务为发展方向,旨在完成出版转型、媒体融合的重要使命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二维地震是指仅能勘查地下某一剖面的地震工作,其测线是在地表的一条直线。在具体施工中,每条测线都分成若干观测段,逐段进行观测,每次激发时所安置的多道检波器的观测地段称为地震排列。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称为观测系统,图2-5为一个排列的示意图。

图2-5 地震排列示意图

O为激发点,相邻两激发点之间距离d为炮间距;Si为第i道接收点,N为总接收道数;Pi为第i道反射点(R为反射界面);X0为偏移距(第一道的炮检距);ΔX为道间距;Xi为第i道炮检距,Xi=(i-1)ΔX+X0;D为反射点间距,

这些参数也称为观测系统参数,野外施工完全按照以上参数进行。

2.1.3.1 观测系统图示法

观测系统一般用图来表示,称为观测系统图。通常是先在室内根据野外条件按要求设计观测系统图,野外工作按图施工。目前普遍使用综合平面表示二维观测系统,称为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综合平面图的绘制方法为:

1)根据实际距离,选定比例尺。将地表测线以ΔX为间隔划分刻度。

2)从激发点O 出发,向接收排列方向倾斜并与测线成45°角画一直线(实线或粗实线),直线的端点与最远接收点SN的连线成直角关系。该直线称为共炮排列线。

3)从各接收点出发有一条与测线成45°角的直线(虚线或细实线),该直线与共炮排列线的交点为该接收点在排列中的序号。

4)共炮排列线上第i道的序号点垂直投影在界面尺的位置即为第i道的反射点Pi

5)将所有炮的排列线如法画成,就得观测系统综合平面图。它可全面反映所有激发点、接收点及反射点在测线上的投影位置。如图2-6为用综合平面图表示的观测系统。

图2-6 用综合平面图表示观测系统

2.1.3.2 反射波法观测系统的基本类型

2.1.3.2.1 单次覆盖观测系统

所谓单次覆盖是指对地下反射界面连续观测一次。常用的观测系统有单边激发、中间激发和两边激发。

1)图2-7为单边激发单次覆盖观测系统,激发点在排列的一边,x0=0。例如在O1激发,在O1—O3之间接收可覆盖O1—O2下的界面,O2激发,O2—O4之间接收可覆盖O2—O3下的界面,依次类推,即对测线下的界面连续追踪一次。

图2-7 单边激发单次覆盖观测系统

2)图2-8为中间激发单次覆盖观测系统,激发点在排列中间,x0≠0。该观测系统是在O3激发时,在O1—O2和O4—O5地段接收,分别在各O点激发,相应位置接收,同样可实现对界面连续追踪一次。

2.1.3.2.2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多次覆盖是对反射界面上的反射点重复采样多次的观测系统。图2-9是单边激发的6次覆盖的观测系统。

该观测系统设计参数为:覆盖次数n=6,仪器接收道数N=24,偏移距x0=0,道间距等于Δx,炮点距d=2Δx。其绘制方法与单次覆盖观测系统基本相同,只是按覆盖次数的大小,加密其炮点线。若过某反射点在测线上的投影点作垂线,此垂线称为共反射点线,凡与其相交的共炮点线上的道号组成共反射点道集,例如图中第一条垂线上分布的21、17、13、9、5、1分别是O1、O2、…、O6激发时相应排列上接收第一个共反射点A的道号,其他垂线上分布的共反射点道集,详见表2-1。由表可见,炮点和排列向前移动是有规律的,其移动距离与覆盖次数和地震仪器的接收道数有关,应满足下列关系式:

γ=SN /2n (2.1-1)

图2-8 中间激发单次覆盖观测系统

图2-9 单边放炮6次覆盖观测系统

式中:γ表示炮点距道数,N是地震仪器的接收道数,n是覆盖次数,S=1表示单边放炮,S=2表示双边放炮。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测线两端有附加段。

表2-1 共反射点道集表

以上观测系统图例为规则观测系统。实际工作中,当受到野外条件限制不能按规则观测系统施工时,有些激发点或接收点要作相应的变动,称为变观,有变观的观测系统图就不像规则观测系统图那样规则。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