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议论文写作的瓶颈,增强思辨色彩,提升作文的档次?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议论贵在新颖深刻,最怕老生常谈,高考议论文要从尽人皆知的“公理”“常理”“大道理”中突围出来,就必须有独到的见解。独到的见解从何而来?它不是来自现成的名言警句,也不是来自死记硬背,而是来自思维方式的转变。那么,思维方式又该如何转变呢?下面我们结合文段,谈谈如何转变思维方式,实现议论的突破。
一、向前面想,探明原因。
向前面想,就是对某一现象进行议论、评说的时候,想一想它以前是什么情况,或者可能是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例段)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在现实生活里,人们还不至于如此伶牙俐齿,薄情寡义。但是互联网拥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有虚拟的平等,于是有人便自我膨胀起来,变得个性十足,自觉正义感爆棚,一打开电脑便站到道德的制高点上,对自己所不满的对象口诛笔伐,嬉笑怒骂,竭尽攻击之能事。至于事情的真相和当事人的感受,有电脑的金刚铁甲隔着,那是不用考虑的。正像有人指出的那样,当羞辱以远距离遥控的无人轰炸机的方式进行,没人考虑众口铄金这件事,反正一片雪花永远不需要为雪崩负责。
——《网民一何怒》
这段议论,不是对讨伐者进行简单的道德谴责或是非评判,而是在探讨网络讨伐盛行的原因。这一探讨就是建立在“向前面想”的基础之上:网络中人们伶牙俐齿,薄情寡义,但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和在现实生活里并非如此,何以如此?原来是“有电脑的金刚铁甲隔着”,“远距离遥控”,“一片雪花永远不需要为雪崩负责”。向前面想一想,探明原因,远比简单的是非评判更有新意。
二、向后面想,预见后果。
向后面想,就是对某种现象进行议论、评说的时候,想一想照这样下去会出现什么局面,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例段)假如杜甫在那个时局纷乱的年代不堪命运的捉弄而随波逐流,假如他无法正视如黄叶般飘摇孤寂的生命而丧失人生的意志,假如他无法承担失意、离索的痛楚而放弃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那么,他怎能吟出不朽的“诗史”之作而震古烁今?正是那份对痛苦的淡然和百折不挠的坚持,让杜甫在西南一隅活出了“月白清风一草堂”的旷达,成就了他的璀璨人生!
——《直面痛苦,成就人生》
这段议论采用“向后面想”的方法,得出杜甫无法正视人生痛苦就不可能吟出“诗史”之作的结论。这就从反面证明了“缩小痛苦,百折不挠”对于“璀璨人生”的重要性,深化了说理。
议论消极对象,向后面想就是想它的严重后果;如果是议论积极对象,向后面想就是想它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等。
三、从正面想,条分缕析。
从正面想,就是沿着命题者的意思或常规思维进行直接的思考。这本来没有什么难度,但是我们在直接思考的时候往往抓住一点就下笔,难免挂一漏万。所以,在进行正面思考时,要作细化处理,最好能分出两到三点。
(例段)北大毕业生卖猪肉可能是事实,但不能就此而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首先,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正是靠读书改变了命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次,在大学里,人们可以学到新知识,开阔视野,读书在他们身上产生这样那样的作用,同样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再次,什么是“用”,是需要好好思考的。混张文凭,招摇过市,是“用”;占得高枝,抢得金饭碗,是“用”;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丰富自我,提高生存能力,这也是“用”。
——《读书岂无用》
这段议论是对大学读书无用论的批判,也可以说是对大学读书无用论为什么错的正面回答。先说许多人靠读书改变了命运,接着谈大学学习对人的影响,再分析“用”的多重性,每一条都直指大学读书无用论。细化思维,多方考量,“首先”“其次”“再次”显示思路,标明层次,内容丰富而有条不紊。
四、从反面想,知己知彼。
从反面想,就是在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时,想一想别人会有什么感受,可能提出什么反对意见,然后针对这些感受和反对意见进行解释或反驳,以申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例段)诚然,家里有安全,路上有风险。北京时间2016年10月25日15时,“中国航海第一人”郭川在夏威夷附近海域失联。如果不恋海上之路,蜗居在家,郭川不会
一、向前面想,探明原因。
向前面想,就是对某一现象进行议论、评说的时候,想一想它以前是什么情况,或者可能是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例段)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在现实生活里,人们还不至于如此伶牙俐齿,薄情寡义。但是互联网拥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有虚拟的平等,于是有人便自我膨胀起来,变得个性十足,自觉正义感爆棚,一打开电脑便站到道德的制高点上,对自己所不满的对象口诛笔伐,嬉笑怒骂,竭尽攻击之能事。至于事情的真相和当事人的感受,有电脑的金刚铁甲隔着,那是不用考虑的。正像有人指出的那样,当羞辱以远距离遥控的无人轰炸机的方式进行,没人考虑众口铄金这件事,反正一片雪花永远不需要为雪崩负责。
——《网民一何怒》
这段议论,不是对讨伐者进行简单的道德谴责或是非评判,而是在探讨网络讨伐盛行的原因。这一探讨就是建立在“向前面想”的基础之上:网络中人们伶牙俐齿,薄情寡义,但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和在现实生活里并非如此,何以如此?原来是“有电脑的金刚铁甲隔着”,“远距离遥控”,“一片雪花永远不需要为雪崩负责”。向前面想一想,探明原因,远比简单的是非评判更有新意。
二、向后面想,预见后果。
向后面想,就是对某种现象进行议论、评说的时候,想一想照这样下去会出现什么局面,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例段)假如杜甫在那个时局纷乱的年代不堪命运的捉弄而随波逐流,假如他无法正视如黄叶般飘摇孤寂的生命而丧失人生的意志,假如他无法承担失意、离索的痛楚而放弃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那么,他怎能吟出不朽的“诗史”之作而震古烁今?正是那份对痛苦的淡然和百折不挠的坚持,让杜甫在西南一隅活出了“月白清风一草堂”的旷达,成就了他的璀璨人生!
——《直面痛苦,成就人生》
这段议论采用“向后面想”的方法,得出杜甫无法正视人生痛苦就不可能吟出“诗史”之作的结论。这就从反面证明了“缩小痛苦,百折不挠”对于“璀璨人生”的重要性,深化了说理。
议论消极对象,向后面想就是想它的严重后果;如果是议论积极对象,向后面想就是想它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等。
三、从正面想,条分缕析。
从正面想,就是沿着命题者的意思或常规思维进行直接的思考。这本来没有什么难度,但是我们在直接思考的时候往往抓住一点就下笔,难免挂一漏万。所以,在进行正面思考时,要作细化处理,最好能分出两到三点。
(例段)北大毕业生卖猪肉可能是事实,但不能就此而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首先,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正是靠读书改变了命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次,在大学里,人们可以学到新知识,开阔视野,读书在他们身上产生这样那样的作用,同样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再次,什么是“用”,是需要好好思考的。混张文凭,招摇过市,是“用”;占得高枝,抢得金饭碗,是“用”;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丰富自我,提高生存能力,这也是“用”。
——《读书岂无用》
这段议论是对大学读书无用论的批判,也可以说是对大学读书无用论为什么错的正面回答。先说许多人靠读书改变了命运,接着谈大学学习对人的影响,再分析“用”的多重性,每一条都直指大学读书无用论。细化思维,多方考量,“首先”“其次”“再次”显示思路,标明层次,内容丰富而有条不紊。
四、从反面想,知己知彼。
从反面想,就是在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时,想一想别人会有什么感受,可能提出什么反对意见,然后针对这些感受和反对意见进行解释或反驳,以申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例段)诚然,家里有安全,路上有风险。北京时间2016年10月25日15时,“中国航海第一人”郭川在夏威夷附近海域失联。如果不恋海上之路,蜗居在家,郭川不会
展开全部
其实议论文真的不是很好写,所以首先你在选材和构思上一定要提出一个明确的观点,然后围绕这个观点选择材料,然后组织语言,这个在选材的可以方面可以通过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然后达到这种突出论点的作用同时而且你在构思和选材方面一定要利益,要先要把这些自己特殊的想法融入进去,即便是老调常谈也应该老掉换新区。帮我写出自己的创意和观点,同时能够抓住最流行的一些元素,在里面,能够突出对社会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知,才能让你的议论文能够得到升华,才能得到更高的成绩。才让人读起来更加有档次,虽然不都是千篇一律,更具独具创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提高议论文思辨性不妨从以下三个步骤去思考:①由此及彼想开去。读完命题,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或命题内容要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②透过表面看实质。有些学生在文章中列举很多材料,但只下一个结论,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分析。这里的分析是指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探求事物内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判断一篇文章的思辨性,往往是看作者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性。③多问一个为什么。写作时,当得出某个结论时,不妨再想一下,产生这个结论的原因,那么问题分析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当然也就显示了深刻透彻的文章特点。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生,尤其是高三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写议论文时要知道在思辨中立意构思,只有学生在作文中不再出现“片面性”、“幼稚化”的思想观点与思想方法。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算颇有成效。
(一)提高作文思辨的辨证性
辨证性话题作文,就是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片面地看问题;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
这类的话题作文主要体现在关系型的作文题目里,有些是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有些是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而对“自信自满自负”,我们应理解为一对两错的关系,人要有自信但不能自满和自负。。有些是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信息与愚味”,咋看这题目,似乎这两者之前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大家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利与弊。信息可以传播真知,也可以散布谣言,如何分辨信息?如何用信息的两面破除愚昧,这就具有很强的辨证性。因为信息具有两面性,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看问题。有些是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
我上面所讲的2004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目“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就是有很强的辨证关系,如果考生不能从材料中琢磨出“变和不变”的辨证关系,便很容易走题,灵动和沉稳是两个抽象的概念,考生要能透过概念,悟出“变中存不变,不变中有变”的关系,才能写出好文章。
这类的话题作文还体现在不是关系型的题目里,如:你怎样看待“忍”呢,请以“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对于“忍”也要辩证的看待,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蔺相如能够忍让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从而以宁静平和的心态感化了廉颇,将相和睦,赵国得以争霸诸侯。忍让,顾全的是大局,着眼的是未来。在争端来到眼前时,隐忍能关闭纠纷之门,当朋友之间产生矛盾时,忍让会滋长朋友之间的友情,当别人无意伤害你时,忍一忍,说声”没关系“,这样,既消除了他人的不安,又展现了你的宽宏大度。”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然而,忍让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或懦弱可欺,当自己的人格,民族尊严受到损害时,岂能容忍?又如:在上一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中,不少名将失手,而黑马却不时杀出。前者说,压力太大,影响了发挥;后者说,没有什么压力,发挥了高水平。看来,压力很可怕,是个坏东西。然而,人们又说,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看来,压力又不可少。
到底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压力呢?请以”压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压力太大,影响发挥,这是事实,不容否定。这并不是对”压力“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太“的否定,压力太大不行。”没有什么压力“也并不是一点压力没有,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不可能一点压力都没有。”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压力自有其作用。看来,就像治病的良药必须适量一样,压力要适度才好。
(二)提高作文思辨的深入性
思辨的深入性体现在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注意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要能够揭示问题的原因,我们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意思上,而要从它的深层含意去洞察人生百态,这样眼前就会豁然开朗,这样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这一点也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里发展等级的要求。
如以”台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想到的仅是”上楼,登山要靠着台阶一级一级地上,读书学习,成就事业也要循序渐进。一篇文章只写这一点显然很不够,有的同学想到台阶是前人修造的,给了我们登高之便。在我们的成长之路上,为我们修造台阶的正是父母教师,所以应感谢社会感谢所有为我们铺设台阶的人。这样写可能还不够深刻,是不是可以这样想:台阶是前人修建铺设的,正因为如此,沿着台阶所能达到的都已不是“人之所罕至”的地方,都不会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还应重视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而且还要为后人铺设台阶,只有这样,人类的认知领域才会不断拓展,社会生活才会不断前进。这样写立意才更深刻,能给人一种“更上一层楼”之感。再如“生存与精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学生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去写,认为一个人的生存,要精神支柱,精神是生命的支点,也懂得举很多例子去论证:史铁生、司马迁、张海迪等,我觉得这样写还是不够的,个人的生存固然重要,但集体(团体)的生存,国家民族的生存要不要精神支柱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中国女排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的胜利就能证明一个团体或集体要生存,要胜利,精神支柱是多么地重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什么能胜利,也靠的是爱国精神,团体精神,所以如果学生拓展到这个方面去写,整篇文章立意就深刻得多。
再看2004年山东等地的高考作文题:◆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其实这些名人的话都可以进行深入的思考:走自己的路,也可以不让别人说,只要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也可以不让别人说闲话。不常问路的人就一定会迷失方向吗,也不一定,如果不常问路的人事先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又有敏锐的观察力,也是不会迷路的。所以这些话虽然有很强的辨证性,但我们还是要深入的的思考,从中找出说理的根据。作文思辨的逆向性,就是指思维的逆向发散,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写文章要不落俗套,另辟蹊径,体现时代精神。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学生挣脱习惯思维束缚,确立转换角度思维的意识。
2001年高考作文题目: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考生都是从正面角度去写,但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些地方不一定要诚信,不诚信也不为过,从反而角度去写可能会更有新意,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大部分考生都写记忆移植后的好处,但也有考生想到了精神,人格是不能随便移植的,给人以焕燃一新的感觉。俗话说:“常在河边走,不会不湿鞋”,但总会有不湿鞋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一次在以秘书一起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问秘书:“谁最坏?”秘书回答:“老太婆最坏,贪得无厌。”毛泽东同志却认为:“贪得无厌不好,贪得有厌就好吗?不贪得无厌,怎么会有追求?”毛泽东同志一反常理,逆向思维惹人耳目。客观事物是具有两重性的,这是作文思辨逆向性的物质基础。比如竹子,亭亭玉立,四季常春,是它的“长”,但纤细娇弱,难耐风雨,容易弯腰折枝是它的“短”,我们虽然可以赞美它,但从思辨的逆向来考虑,也可以批评它。竹子容易低头弯腰,就在于其不实,从而启迪人们,为人做事既要努力向上又要心诚求实,在节节升高中应以稳步扎实为基础,否则上去了容易掉下来,再如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普通、廉价,它虽然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甚至入不了花谱家族,根本“香”不起来,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总之,考生看到作文题目,不要急于下笔,一定要先注意审题,处理好材料跟话题的关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事物要有正确的认识,要站在主流意识形态立场看待一切事物和问题,不要片面地、僵化地、绝对地去看,更不能为了追求创新、追求与众不同、追求所谓求异思维而故意夸大阴暗面,扭曲事实真相,对事物要全面、准确的分析,不能只顾及一点而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道理要讲得有理有据,让读者(阅卷老师)信服。所以,我们在作文中要注意把道理讲得有条有理,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同时,还要“讲”道理、“作”分析。我们还要学会用一定的哲学观点去分析问题,努力思考话题的思辨性。只要能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就能写出新颖、独特见解深刻的好文章来。
本题“一百分”也是如此,平常,但需要思辩,不能只考虑一方面。既然是思辩,则要考虑什么原则?我研究,有10种基本思辩原则。对“一百分”可以用“现象与本质”、“原因和结果”等方面考虑。
如“现象与本质”,一百分是现象,本质是什么呢?是成功吗?是下一次一百分的起点吗?如此思考,写议论文比较适当。
如“原因与结果”,一百分是结果,原因是什么呢?需要勤奋、毅力,也需要方法、技巧,等等,写议论文比较适当。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生,尤其是高三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写议论文时要知道在思辨中立意构思,只有学生在作文中不再出现“片面性”、“幼稚化”的思想观点与思想方法。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算颇有成效。
(一)提高作文思辨的辨证性
辨证性话题作文,就是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片面地看问题;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
这类的话题作文主要体现在关系型的作文题目里,有些是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有些是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而对“自信自满自负”,我们应理解为一对两错的关系,人要有自信但不能自满和自负。。有些是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信息与愚味”,咋看这题目,似乎这两者之前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大家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利与弊。信息可以传播真知,也可以散布谣言,如何分辨信息?如何用信息的两面破除愚昧,这就具有很强的辨证性。因为信息具有两面性,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看问题。有些是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
我上面所讲的2004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目“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就是有很强的辨证关系,如果考生不能从材料中琢磨出“变和不变”的辨证关系,便很容易走题,灵动和沉稳是两个抽象的概念,考生要能透过概念,悟出“变中存不变,不变中有变”的关系,才能写出好文章。
这类的话题作文还体现在不是关系型的题目里,如:你怎样看待“忍”呢,请以“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对于“忍”也要辩证的看待,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蔺相如能够忍让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从而以宁静平和的心态感化了廉颇,将相和睦,赵国得以争霸诸侯。忍让,顾全的是大局,着眼的是未来。在争端来到眼前时,隐忍能关闭纠纷之门,当朋友之间产生矛盾时,忍让会滋长朋友之间的友情,当别人无意伤害你时,忍一忍,说声”没关系“,这样,既消除了他人的不安,又展现了你的宽宏大度。”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然而,忍让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或懦弱可欺,当自己的人格,民族尊严受到损害时,岂能容忍?又如:在上一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中,不少名将失手,而黑马却不时杀出。前者说,压力太大,影响了发挥;后者说,没有什么压力,发挥了高水平。看来,压力很可怕,是个坏东西。然而,人们又说,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看来,压力又不可少。
到底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压力呢?请以”压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压力太大,影响发挥,这是事实,不容否定。这并不是对”压力“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太“的否定,压力太大不行。”没有什么压力“也并不是一点压力没有,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不可能一点压力都没有。”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压力自有其作用。看来,就像治病的良药必须适量一样,压力要适度才好。
(二)提高作文思辨的深入性
思辨的深入性体现在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注意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要能够揭示问题的原因,我们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意思上,而要从它的深层含意去洞察人生百态,这样眼前就会豁然开朗,这样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这一点也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里发展等级的要求。
如以”台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想到的仅是”上楼,登山要靠着台阶一级一级地上,读书学习,成就事业也要循序渐进。一篇文章只写这一点显然很不够,有的同学想到台阶是前人修造的,给了我们登高之便。在我们的成长之路上,为我们修造台阶的正是父母教师,所以应感谢社会感谢所有为我们铺设台阶的人。这样写可能还不够深刻,是不是可以这样想:台阶是前人修建铺设的,正因为如此,沿着台阶所能达到的都已不是“人之所罕至”的地方,都不会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还应重视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而且还要为后人铺设台阶,只有这样,人类的认知领域才会不断拓展,社会生活才会不断前进。这样写立意才更深刻,能给人一种“更上一层楼”之感。再如“生存与精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学生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去写,认为一个人的生存,要精神支柱,精神是生命的支点,也懂得举很多例子去论证:史铁生、司马迁、张海迪等,我觉得这样写还是不够的,个人的生存固然重要,但集体(团体)的生存,国家民族的生存要不要精神支柱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中国女排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的胜利就能证明一个团体或集体要生存,要胜利,精神支柱是多么地重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什么能胜利,也靠的是爱国精神,团体精神,所以如果学生拓展到这个方面去写,整篇文章立意就深刻得多。
再看2004年山东等地的高考作文题:◆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其实这些名人的话都可以进行深入的思考:走自己的路,也可以不让别人说,只要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也可以不让别人说闲话。不常问路的人就一定会迷失方向吗,也不一定,如果不常问路的人事先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又有敏锐的观察力,也是不会迷路的。所以这些话虽然有很强的辨证性,但我们还是要深入的的思考,从中找出说理的根据。作文思辨的逆向性,就是指思维的逆向发散,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写文章要不落俗套,另辟蹊径,体现时代精神。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学生挣脱习惯思维束缚,确立转换角度思维的意识。
2001年高考作文题目: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考生都是从正面角度去写,但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些地方不一定要诚信,不诚信也不为过,从反而角度去写可能会更有新意,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大部分考生都写记忆移植后的好处,但也有考生想到了精神,人格是不能随便移植的,给人以焕燃一新的感觉。俗话说:“常在河边走,不会不湿鞋”,但总会有不湿鞋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一次在以秘书一起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问秘书:“谁最坏?”秘书回答:“老太婆最坏,贪得无厌。”毛泽东同志却认为:“贪得无厌不好,贪得有厌就好吗?不贪得无厌,怎么会有追求?”毛泽东同志一反常理,逆向思维惹人耳目。客观事物是具有两重性的,这是作文思辨逆向性的物质基础。比如竹子,亭亭玉立,四季常春,是它的“长”,但纤细娇弱,难耐风雨,容易弯腰折枝是它的“短”,我们虽然可以赞美它,但从思辨的逆向来考虑,也可以批评它。竹子容易低头弯腰,就在于其不实,从而启迪人们,为人做事既要努力向上又要心诚求实,在节节升高中应以稳步扎实为基础,否则上去了容易掉下来,再如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普通、廉价,它虽然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甚至入不了花谱家族,根本“香”不起来,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总之,考生看到作文题目,不要急于下笔,一定要先注意审题,处理好材料跟话题的关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事物要有正确的认识,要站在主流意识形态立场看待一切事物和问题,不要片面地、僵化地、绝对地去看,更不能为了追求创新、追求与众不同、追求所谓求异思维而故意夸大阴暗面,扭曲事实真相,对事物要全面、准确的分析,不能只顾及一点而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道理要讲得有理有据,让读者(阅卷老师)信服。所以,我们在作文中要注意把道理讲得有条有理,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同时,还要“讲”道理、“作”分析。我们还要学会用一定的哲学观点去分析问题,努力思考话题的思辨性。只要能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就能写出新颖、独特见解深刻的好文章来。
本题“一百分”也是如此,平常,但需要思辩,不能只考虑一方面。既然是思辩,则要考虑什么原则?我研究,有10种基本思辩原则。对“一百分”可以用“现象与本质”、“原因和结果”等方面考虑。
如“现象与本质”,一百分是现象,本质是什么呢?是成功吗?是下一次一百分的起点吗?如此思考,写议论文比较适当。
如“原因与结果”,一百分是结果,原因是什么呢?需要勤奋、毅力,也需要方法、技巧,等等,写议论文比较适当。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