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亭怎么样?
报刊亭很不错,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营造了市民读书看报的学习氛围,为社会提供了积极的作用。
报刊亭是城市的风景:干净整洁的马路旁,一个报刊亭摆放着《读者文摘》、《知音》、《ELLE》,一帧帧漂亮的杂志封面立体妆点着小亭门脸,《北京晚报》、《法制晚报》、《北京青年报》,横台上是一摞摞的报纸。为人民提供了文化信息来源。
但是如今,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方式在变化,传统报刊亭生存空间越来越窄,面临着要么转型升级要么彻底消失的抉择。我们不应轻易放弃这经由多少从业者历经艰难而形成的、来之不易的文化传播渠道。提倡纸质阅读,就应该有售卖纸质刊物的渠道。
政府方面应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报刊亭自身应努力跟进网络化、电子化进程,进行更高层面的优化组合,如组建连锁店经营模式,标准统一,丰富服务内容,店面设计上更吸引人们眼球。“应将报刊亭打造成为以信息化、标准化为特色的综合公共服务平台。”
作为城市文化传播的窗口,报刊亭曾经很受市民的欢迎。然而,近来不少市民发现,想在家附近的报刊亭买份报纸,它却早已“关门大吉”。城市的报刊亭,正面临着举步维艰的困境。 一些尚在营业的报刊亭,基本也都做起了“副业”。电话卡、饮料、公交卡充值、电动车充电……报刊亭加杂货店,似乎成为普遍的经营模式。
报刊亭成为北京街头一景,已经有不少年头。曾几何时,一个个挂满琳琅满目的报刊和杂志的报刊亭,就像是开眼界长知识的一个个窗口,世界上正在发生的大事小情,都汇集在这一个个小小的报刊亭里了。
但如今,信息传播的最重要的方式和途径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改变,报刊亭的存在变得特别尴尬。在电子阅读、碎片化阅读大行其道的当下,报刊阅读大多已经在人们随身携带的移动终端上完成,报刊亭的生意自然不好做。
城市在不断进步,报刊亭也要做相应改变,这应该是人们的共识。人们不愿报刊亭消失,不仅仅是因为相伴相守多年的那份不舍,也许更是出于一种期待。报刊亭,不应该一家家在萧索中消失,而应该被更多赋能,获得新生,在人们的生活中重新拥有一席之地。
报刊亭在旧媒体时代很受欢迎,但如今发展日渐没落。
报刊亭即是指在公共场合售卖报刊杂志的小型活动房屋。之前一般有邮政局管理制作,已发展成为一种城市公共设施,功能和外观已经发生重大转变。可以在报刊亭中购买报刊、饮料、零食等常用的生活用品,且大多报刊亭都有可以使用的公用电话。
由于纸媒的衰落和数字化阅读时代的到来,报刊亭原有的文化功能逐渐式微,报刊亭的数量也不断减少。至2018年5月,上海市的报刊亭基本都被强制拆除或者停业关闭。报刊亭是上海报纸杂志零售的主渠道和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她的消失让不少上海市民感到万分遗憾。
报刊亭是为市民提供便利的城市公共设施,更是都市不可缺失的文化风景。2010年南京发出拆除报亭的通知后,当地媒体做了一项“你是否同意拆除报亭”的调查,有3000多名网友对此发表了看法,其中70%的网友认为报刊亭是传播文化、满足购买报刊需求的主要渠道,95%的网友反对拆除报亭。
报刊亭是合法存在的公共设施,不少城市的报刊亭都曾经列入政府实事项目工程,也曾是被大力推崇的文化印迹,如今却被如此草率地拆除,引起经营者和舆论的反对是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