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战狼2》接起了主旋律动作片的大旗,上映首周,票房就已接近九亿,毫无疑问将成为今年的国产电影票房冠军;甚至有望冲击《速激8》24亿票房的成绩。
从《湄公河行动》到《战狼2》,国产动作电影越来越类型化、越来越好莱坞化、也越来越有“看头”。
票房大热的同时,也引来了大量撕逼。
而这些撕逼大多是围绕着电影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而进行的。
的确,意识形态批评是现代电影理论中的一大流派,不是说意识形态批判不行,而是这些首页上的针对所谓短评,都是毫无意义的口水战。
福柯有一句名言:“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年代,而非是神话讲述的年代。”
《战狼2》的产生和火爆是有其社会、政治和历史原因的,围绕着《战狼2》的文本及其生产过程,有许多东西可以去深入解读。
比如非洲的新殖民主义、比如中国视角下的非洲局势、比如民族主义的回潮….
可这些真正涉及到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根本没人讨论,所有人都只是在简简单单地互扣帽子。
仅仅是因为政治立场不同,就全盘否定这部电影,这说明他们并没有把电影当做一门艺术来看待,只是把它当做是表明自己立场的工具而已。
许多人以为《战狼2》之所以大火,无非就是在打爱国牌、打情怀牌罢了。
果真如此么?
这么多年来,主旋律电影多了去了,为什么大多票房惨淡,为什么像《湄公河行动》、《战狼2》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少之又少?
因为,吸引观众走入电影院欣赏电影的关键不是主旋律,而是类型化。
什么是类型化?
学院派的定义有很多,我试图用一句话概括:
尽可能地明确观众的观影需求;尽可能地满足观众的观影预期。
许多主旋律电影为什么失败?
因为它充斥着刻板僵硬的说教和宣传,而观众(或者说绝大多数观众)都不希望被人揪着耳朵一遍又一遍地灌输这些思想。
他们希望看到的是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来再现历史进程,通过火爆震撼的场面来感受历史事件。
而非是像许多主旋律电影一样,通过放字幕、放PPT的方式来叙事。
《战狼2》取材于真实事件也门撤侨,加入了类型化元素进行改编,“燃”、“爽”、“爆”.....这些观众喜闻乐见的元素一应俱全。
反过头来再看那些指责《战狼2》的理由,就显得非常的莫名其妙了。
首先,便是因为政治立场上的不同,而导致对《战狼2》的贬低。
《一个国家的诞生》还是宣传种族主义的电影呢,一样能够在影史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