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分裂时期,战乱不止。但这一时期,长达369年,从全局来看,从主流来说,生产是在不断发展的。例如三国前期,魏、蜀、吴的统治者都很重视发展经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大量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周武帝的改革都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这一时期,有些科学家,关注经济的发展,因此,他们在科技方面作出了杰出的奉献。
一、大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
1.大数学家刘徽
三国时的刘徽,撰有《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他在《九章算术注》中,创立了不少新的演算方法,比起旧的演算方法来,要简捷得多。例如,他最早提出了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对后来祖冲之影响很大。
2.伟大数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祖籍在今天的河北涞水县。南朝宋、齐人。他祖父祖昌,是刘宋王朝时负责营建工程的大官,对数学很有研究,他给予祖冲之影响极大。
祖冲之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他不仅在数学,而且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都有伟大的贡献。例如他重编了一本历法,叫《大明历》,对日月运行周期的数据,比其它历法准确。他测定了回归年,即两年冬致点之间的时间是365.24281481日。这与现代天文科学测行的结果比较,只差50秒,一年的相对误差仅有六十万分之一。他还改革了闰法。我国长期沿用十九年七闰的办法,他认为还不够准确。经过精密观测行星的运行情况,仔细推算数学方面的一些数值,认为每391年,应当安排144年闰月。在他死后,《大明历》才为南齐政权正式颁行,并沿用了80余年。在机械制造方面,他有许多发明创造,举一个例说,他制作的指南车,据史载,具有“百屈不回,未尝移变”、“圆不穷而司方如一”的功能,但后来失传。令人兴奋的是,工人庄肃贞经过三年攻关,于1985年12月成功地复原了祖冲之的指南车,使千百年来湮没的文化遗产重现当年风采。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最重要贡献是推算圆周率的准确数值和数学专著《缀术》。
(3)圆周率和《缀术》
圆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和使用圆的东西。所谓圆周率,就是周长和直径的比。这是固定的常数,这个常数就是圆周率的数值。
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西汉末年编写的《周髀算经》中,就提到“径一周三”,就是说圆周率等于3。我们把它称为“古率”。古率是很不精确的,但我国古代的数学家那么早就注意到圆周率的计算,无疑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以后西汉的刘歆、东汉的张衡、三国的刘徽、南朝刘宋的何承天等人都对圆周率作了推算,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本160页的简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刘徽创造了一种求圆周率的方法,叫做“割圆术”,他推算出的圆周率数值,人们称为“徽率”。前人研究的数学成果,为祖冲之继续研究圆周率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祖冲之利用刘徽创造的割圆术,重新运算。他用的运算工具是竹棍,对九位数字的大数,要经过130次以上的计算,包括开方在内,这是很艰巨的任务。祖冲之经过艰苦的运算,终于推算出圆周率的准确数值在
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的数学家,他提出的密率,更是世界数学史上的伟大发现。一千年以后,德国的奥托才得到同一数值,荷兰的安托尼兹才求得同一的密率。只有阿拉伯的数学家阿尔·卡西的计算超过了祖冲之。西方数学界不知道祖冲之,因而把圆周率命名为“安托尼兹率”。本世纪五十年代,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建议把圆周率改为“祖率”。原苏联科学家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在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镶嵌着祖冲之的彩色大理石雕像。这说明祖冲之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他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祖冲之还将他研究数学的几十篇论文,编成《缀术》一书。《缀术》有六卷。是隋、唐、五代时期研究数学必读的著作。在唐代,国家办的学校设置明算科,《缀术》列为数学教科书,并规定四年学完。中世纪的日本和朝鲜,也采用它作教材。这部书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可惜后来“学官不能究期深奥”,遭到遗弃,在宋朝失传了。
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杰出农学家贾思勰
贾思勰,其籍贯在今天山东青州市。他生活在北朝的北魏和东魏两个朝代。他曾任高阳郡(今山东临淄西北)太守。
贾思勰生活在农业经济先进的黄河流域,这对他的农学研究很有利。他在自序中谈到,在编写《齐民要术》时,曾“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时”。就是说曾经广泛参考前人的有关著作,大量搜集民间流传的歌谣和颜语;访问有经验的老农;再加上作者自己通过生产实践的亲身体会,才编成这本农书。他把书名称为《齐民要术》,意思是“人民大众谋生的主要方法”。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食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以农为本,是《齐民要术》的主线。解放初,国家曾认定贾思勰是“我国古代唯一的纯粹农业科学家”。
(2)《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贡献
《齐民要术》全书近20万字,内容极为丰富,“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它涉及到农、林、牧、副、渔的生产经验,给人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在农业方面,贾思勰强调要注意土壤整治、肥料施用、精耕细作、作物选种、作物栽培等等。他很懂得农业的辩证法,即我们今天常说的科学种田。例如,他指出要重视天时、地利和农作物的关系。指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违反客观规律),劳而无获”。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不失农时”、“因地制宜”的道理。他举例说,并州没有大蒜,从朝歌取来的蒜种,结果种成了“百子蒜”,蒜瓣变得很小,而外地的芜菁,移到并州来种,芜菁变得有碗口那么大。他说这就是土质条件不同所造成的。他又强调选种,主张穗选法,即要颗粒饱满,穗色纯洁的,而且单收单放。这和我们今天说的优选法的道理是相同的。总之,贾思勰对农作物种植的全过程,作了系统的总结,从开荒、选种、播种、耕耘、保墒、收割、贮藏等方面都作了翔实的阐述,很有实用价值。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之一。它的主要贡献是:
第一、作者对魏晋以来北方各族人民生产实践的经验作了具体生动、系统完整、科学的总结,不仅推动了当时的生产,而且对后世的农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比如公元1020年,北宋政府曾刻印《齐民要术》,发给各地的“劝农使”,百姓们也争相传抄。历代编写的农书,无不注意吸取《齐民要术》的精华。
第二、作者介绍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一些农书的成果,例如介绍了《吕氏春秋》这本杂家著作中有关农业部分。又如西汉的《汜胜之书》,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都是久佚之书,因《齐民要术》的引用,而保存了部分内容。
第三、作者搜集和记录了不少民歌和农谚,作为农业经验的资料,是十分珍贵的。
第四、《齐民要术》在世界生物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如对人工选种、人工杂交、定向培育等原理,作了初步的揭示。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受过《齐民要术》的启迪。
三、郦道元和《水经注》
(1)地理学家郦道元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出身官宦家庭。少年时代,就非常好学,博览群书。以后历任河南等地的地方官吏。他为官刚毅峻刻,素有严猛之称。因此,颇遭权豪忌恨。公元527年,被雍州刺史萧宝夤杀害于阴盘驿亭(今陕西临潼东)。从少年起他就对地理发生兴趣,爱好游览,足迹遍及今天山东、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内蒙、江苏、安徽、湖北等地。每到一地,都要记下名胜古迹,留心水流地势,探溯各水源头,并且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地理著作,如《山海经》、《禹贡》、《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水经》等,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在阅读过程中,他发现前人著作存在一些缺点和错误,一是过于简单,二是对水流脉络缺乏考究,三是互相矛盾。于是他决心以《水经》作为底本,采用作注的形式,写出一部独具风格的综合性的地理巨著,这就是《水经注》。
(2)《水经注》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贡献
《水经》是汉魏时的地理学专著,共记述了137条河道,并简明叙述了河道经过的郡县都会的名称。全书共万余字。郦道元作《水经注》40卷,记述了1252条河流,共30多万字。名为注释,实际上是颇具匠心的再创作。《水经注》以全国水道为纲,详细地记叙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物产、矿藏、风俗以及历史沿革等,他涉猎的书籍非常广泛,仅注中所引的就有437种。
《水经注》至今仍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这对我们今天制定城建规划,兴建水利工程,考古、从事历史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这部书不仅为地理学家所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学家、城建科学家所重视。同时,为这部书的文字优美,具有文学价值,因此也受到文学家的重视。
四、医学的新发展
(1)王叔和与《脉经》
王叔和(201—280),西晋初医学家。名熙。东平(今山东东平)人。在曹魏、西晋均任太医令。精研医学,重视脉理。曾对当时已失散的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进行辑集,整理成《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使《伤寒杂病论》这部医学文献大部内容都以保存下来。他又搜集前代医学家脉学著作,结合自己的经验,著成《脉经》十卷,总结为24种脉象,使古代脉学系统化,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脉学专著,奠定了中医脉学诊断的基础。
(2)葛洪和《肘后备急方》
葛洪(约283—约363),东晋的炼丹家和医学家。字稚川,又名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
炼丹可以说是原始的化学。我国从战国开始,以后各个朝代都有不少炼丹家,葛洪是最著名的一个。他写的《抱朴子》,对医药学、化学的发展和火药的发明,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当代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说:“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之一(即使不是唯一最重要的根源),是地地道道从中国传出去的”。
葛洪写了不少医书,其中《肘后备急方》最有实用价值,它内容丰富,如对肺结核、恙虫病均有记载,还作了我国关于天花病及其防治等情况的最早记载。
(3)医药学家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南朝梁时著名医药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后隐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对他十分敬重,国家大事,派人去找他咨询,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对医药学深入研究,著述很多。他收集药物730多种,然后又把这些药物的标准分类法,在一千多年内,一直沿用和不断充实。他又对葛洪写的《肘后备急方》加以增补,写了《肘后百一方》,使它更加完备。
五、佛教的盛行和范缜的《神灭论》
(1)佛教的盛行
西汉末,佛教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佛教非常盛行。其原因,一是人民对现实不满,幻想从宗教中解脱痛苦和贫困,正如马克思说的,“宗教是无情世界的感情”。因而有许多民众信仰宗教。二是统治阶级利用宗教迷信来麻醉、愚弄人民,以巩固统治。他们大力提倡,身体力行。如齐朝宰相萧子良,为僧众设斋,亲自给他们端水送饭。梁武帝把佛教定为国教,本人曾三次到同泰寺去作“寺奴”,然后每次又由群臣集一万万钱或二万万钱的巨款把他赎回来。他们这种假戏真做的目的,明眼人是容易看穿的,但在当时,也确实蒙蔽了不少群众。因此,南北朝时期,僧尼之多令人咋舌。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文163页的统计表,就可以了解当时佛教盛行已达到令人惊讶的程度。
佛寺的兴建,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例如北魏在天宫寺铸造佛像,耗铜10万斤,黄金用去600斤。南朝的寺院建筑,往往要“费竭财产,务存高广”。这些宏大建筑,无一不是吮吸劳动人民的血汗而来。
(2)范缜和《神灭论》
面对宗教迷信的盛行,一位无神论者站了出来,这就是范缜。
范缜(约450—515),南朝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西北)人。字子真。他少孤家贫,但学习非常刻苦,敢于坚持真理。他生活在齐、梁两朝,而且都当过官。
范缜公开宣传无神论思想,批判统治者利用佛教进行欺骗,引起了封建贵族地主的强烈不满,因而引起了大辩论。第一次是在齐朝时,他同竟陵王萧子良的辩论。辩论的中心内容是有没有生死轮回这种因果报应。范缜以著名的“落花辩”阐明自己的观点,大意是:人生下来,出现贫富贵贱之分,犹如一树同花,因见吹落,有的飘落在干净的地方,有的飘落在脏的地方,这是偶然性,并不是什么因果报应。他辩锋犀利,说的萧子良哑口无言。另一个叫王琰,用责骂口气对范缜说:“范先生啊!你竟不知道你祖先的神灵在哪,可说是不孝了”。范缜回敬道:“王先生啊!你既然知道你的祖先神灵在哪里,为啥不自杀去找他们?”后来,他们又用高官作诱饵,让他放弃无神论的主张,但范缜坚决地说,我不是一个卖论取官的小人。
第二次发生在梁朝时,那是梁武帝亲自发动的、大规模的对范缜的围攻。参加围攻的达官贵人有62人,他们写了70多篇文章,对范缜进行围攻。但他们无法驳倒范缜,最后采取政治迫害,把他流放到广州至死。
在两次大辩论之间,范缜系统地阐述他的无神论观点,写出了著名的《神灭论》文章,主要论点是:肉体和精神是相互结合、相互依存的关系,失去肉体,精神就不可能存在;其次,先有肉体,后有精神,就像刀刃和锋利的关系一样,失去刀刃,锋利就消失。其目的是论证灵魂不灭的说教是没有任何根据的。据历史记载,“此论出,朝野暄哗”,震动了整个社会。
范缜的《神灭论》,从根本上否定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欺骗和愚弄,在政治上动摇了统治阶级的精神堡垒。因此说,范缜是继战国的荀况、东汉的张衡等人之后的又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神灭论》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大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
1.大数学家刘徽
三国时的刘徽,撰有《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他在《九章算术注》中,创立了不少新的演算方法,比起旧的演算方法来,要简捷得多。例如,他最早提出了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对后来祖冲之影响很大。
2.伟大数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祖籍在今天的河北涞水县。南朝宋、齐人。他祖父祖昌,是刘宋王朝时负责营建工程的大官,对数学很有研究,他给予祖冲之影响极大。
祖冲之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他不仅在数学,而且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都有伟大的贡献。例如他重编了一本历法,叫《大明历》,对日月运行周期的数据,比其它历法准确。他测定了回归年,即两年冬致点之间的时间是365.24281481日。这与现代天文科学测行的结果比较,只差50秒,一年的相对误差仅有六十万分之一。他还改革了闰法。我国长期沿用十九年七闰的办法,他认为还不够准确。经过精密观测行星的运行情况,仔细推算数学方面的一些数值,认为每391年,应当安排144年闰月。在他死后,《大明历》才为南齐政权正式颁行,并沿用了80余年。在机械制造方面,他有许多发明创造,举一个例说,他制作的指南车,据史载,具有“百屈不回,未尝移变”、“圆不穷而司方如一”的功能,但后来失传。令人兴奋的是,工人庄肃贞经过三年攻关,于1985年12月成功地复原了祖冲之的指南车,使千百年来湮没的文化遗产重现当年风采。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最重要贡献是推算圆周率的准确数值和数学专著《缀术》。
(3)圆周率和《缀术》
圆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和使用圆的东西。所谓圆周率,就是周长和直径的比。这是固定的常数,这个常数就是圆周率的数值。
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西汉末年编写的《周髀算经》中,就提到“径一周三”,就是说圆周率等于3。我们把它称为“古率”。古率是很不精确的,但我国古代的数学家那么早就注意到圆周率的计算,无疑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以后西汉的刘歆、东汉的张衡、三国的刘徽、南朝刘宋的何承天等人都对圆周率作了推算,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本160页的简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刘徽创造了一种求圆周率的方法,叫做“割圆术”,他推算出的圆周率数值,人们称为“徽率”。前人研究的数学成果,为祖冲之继续研究圆周率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祖冲之利用刘徽创造的割圆术,重新运算。他用的运算工具是竹棍,对九位数字的大数,要经过130次以上的计算,包括开方在内,这是很艰巨的任务。祖冲之经过艰苦的运算,终于推算出圆周率的准确数值在
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的数学家,他提出的密率,更是世界数学史上的伟大发现。一千年以后,德国的奥托才得到同一数值,荷兰的安托尼兹才求得同一的密率。只有阿拉伯的数学家阿尔·卡西的计算超过了祖冲之。西方数学界不知道祖冲之,因而把圆周率命名为“安托尼兹率”。本世纪五十年代,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建议把圆周率改为“祖率”。原苏联科学家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在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镶嵌着祖冲之的彩色大理石雕像。这说明祖冲之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他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祖冲之还将他研究数学的几十篇论文,编成《缀术》一书。《缀术》有六卷。是隋、唐、五代时期研究数学必读的著作。在唐代,国家办的学校设置明算科,《缀术》列为数学教科书,并规定四年学完。中世纪的日本和朝鲜,也采用它作教材。这部书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可惜后来“学官不能究期深奥”,遭到遗弃,在宋朝失传了。
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杰出农学家贾思勰
贾思勰,其籍贯在今天山东青州市。他生活在北朝的北魏和东魏两个朝代。他曾任高阳郡(今山东临淄西北)太守。
贾思勰生活在农业经济先进的黄河流域,这对他的农学研究很有利。他在自序中谈到,在编写《齐民要术》时,曾“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时”。就是说曾经广泛参考前人的有关著作,大量搜集民间流传的歌谣和颜语;访问有经验的老农;再加上作者自己通过生产实践的亲身体会,才编成这本农书。他把书名称为《齐民要术》,意思是“人民大众谋生的主要方法”。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食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以农为本,是《齐民要术》的主线。解放初,国家曾认定贾思勰是“我国古代唯一的纯粹农业科学家”。
(2)《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贡献
《齐民要术》全书近20万字,内容极为丰富,“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它涉及到农、林、牧、副、渔的生产经验,给人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在农业方面,贾思勰强调要注意土壤整治、肥料施用、精耕细作、作物选种、作物栽培等等。他很懂得农业的辩证法,即我们今天常说的科学种田。例如,他指出要重视天时、地利和农作物的关系。指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违反客观规律),劳而无获”。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不失农时”、“因地制宜”的道理。他举例说,并州没有大蒜,从朝歌取来的蒜种,结果种成了“百子蒜”,蒜瓣变得很小,而外地的芜菁,移到并州来种,芜菁变得有碗口那么大。他说这就是土质条件不同所造成的。他又强调选种,主张穗选法,即要颗粒饱满,穗色纯洁的,而且单收单放。这和我们今天说的优选法的道理是相同的。总之,贾思勰对农作物种植的全过程,作了系统的总结,从开荒、选种、播种、耕耘、保墒、收割、贮藏等方面都作了翔实的阐述,很有实用价值。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之一。它的主要贡献是:
第一、作者对魏晋以来北方各族人民生产实践的经验作了具体生动、系统完整、科学的总结,不仅推动了当时的生产,而且对后世的农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比如公元1020年,北宋政府曾刻印《齐民要术》,发给各地的“劝农使”,百姓们也争相传抄。历代编写的农书,无不注意吸取《齐民要术》的精华。
第二、作者介绍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一些农书的成果,例如介绍了《吕氏春秋》这本杂家著作中有关农业部分。又如西汉的《汜胜之书》,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都是久佚之书,因《齐民要术》的引用,而保存了部分内容。
第三、作者搜集和记录了不少民歌和农谚,作为农业经验的资料,是十分珍贵的。
第四、《齐民要术》在世界生物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如对人工选种、人工杂交、定向培育等原理,作了初步的揭示。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受过《齐民要术》的启迪。
三、郦道元和《水经注》
(1)地理学家郦道元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出身官宦家庭。少年时代,就非常好学,博览群书。以后历任河南等地的地方官吏。他为官刚毅峻刻,素有严猛之称。因此,颇遭权豪忌恨。公元527年,被雍州刺史萧宝夤杀害于阴盘驿亭(今陕西临潼东)。从少年起他就对地理发生兴趣,爱好游览,足迹遍及今天山东、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内蒙、江苏、安徽、湖北等地。每到一地,都要记下名胜古迹,留心水流地势,探溯各水源头,并且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地理著作,如《山海经》、《禹贡》、《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水经》等,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在阅读过程中,他发现前人著作存在一些缺点和错误,一是过于简单,二是对水流脉络缺乏考究,三是互相矛盾。于是他决心以《水经》作为底本,采用作注的形式,写出一部独具风格的综合性的地理巨著,这就是《水经注》。
(2)《水经注》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贡献
《水经》是汉魏时的地理学专著,共记述了137条河道,并简明叙述了河道经过的郡县都会的名称。全书共万余字。郦道元作《水经注》40卷,记述了1252条河流,共30多万字。名为注释,实际上是颇具匠心的再创作。《水经注》以全国水道为纲,详细地记叙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物产、矿藏、风俗以及历史沿革等,他涉猎的书籍非常广泛,仅注中所引的就有437种。
《水经注》至今仍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这对我们今天制定城建规划,兴建水利工程,考古、从事历史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这部书不仅为地理学家所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学家、城建科学家所重视。同时,为这部书的文字优美,具有文学价值,因此也受到文学家的重视。
四、医学的新发展
(1)王叔和与《脉经》
王叔和(201—280),西晋初医学家。名熙。东平(今山东东平)人。在曹魏、西晋均任太医令。精研医学,重视脉理。曾对当时已失散的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进行辑集,整理成《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使《伤寒杂病论》这部医学文献大部内容都以保存下来。他又搜集前代医学家脉学著作,结合自己的经验,著成《脉经》十卷,总结为24种脉象,使古代脉学系统化,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脉学专著,奠定了中医脉学诊断的基础。
(2)葛洪和《肘后备急方》
葛洪(约283—约363),东晋的炼丹家和医学家。字稚川,又名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
炼丹可以说是原始的化学。我国从战国开始,以后各个朝代都有不少炼丹家,葛洪是最著名的一个。他写的《抱朴子》,对医药学、化学的发展和火药的发明,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当代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说:“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之一(即使不是唯一最重要的根源),是地地道道从中国传出去的”。
葛洪写了不少医书,其中《肘后备急方》最有实用价值,它内容丰富,如对肺结核、恙虫病均有记载,还作了我国关于天花病及其防治等情况的最早记载。
(3)医药学家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南朝梁时著名医药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后隐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对他十分敬重,国家大事,派人去找他咨询,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对医药学深入研究,著述很多。他收集药物730多种,然后又把这些药物的标准分类法,在一千多年内,一直沿用和不断充实。他又对葛洪写的《肘后备急方》加以增补,写了《肘后百一方》,使它更加完备。
五、佛教的盛行和范缜的《神灭论》
(1)佛教的盛行
西汉末,佛教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佛教非常盛行。其原因,一是人民对现实不满,幻想从宗教中解脱痛苦和贫困,正如马克思说的,“宗教是无情世界的感情”。因而有许多民众信仰宗教。二是统治阶级利用宗教迷信来麻醉、愚弄人民,以巩固统治。他们大力提倡,身体力行。如齐朝宰相萧子良,为僧众设斋,亲自给他们端水送饭。梁武帝把佛教定为国教,本人曾三次到同泰寺去作“寺奴”,然后每次又由群臣集一万万钱或二万万钱的巨款把他赎回来。他们这种假戏真做的目的,明眼人是容易看穿的,但在当时,也确实蒙蔽了不少群众。因此,南北朝时期,僧尼之多令人咋舌。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文163页的统计表,就可以了解当时佛教盛行已达到令人惊讶的程度。
佛寺的兴建,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例如北魏在天宫寺铸造佛像,耗铜10万斤,黄金用去600斤。南朝的寺院建筑,往往要“费竭财产,务存高广”。这些宏大建筑,无一不是吮吸劳动人民的血汗而来。
(2)范缜和《神灭论》
面对宗教迷信的盛行,一位无神论者站了出来,这就是范缜。
范缜(约450—515),南朝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西北)人。字子真。他少孤家贫,但学习非常刻苦,敢于坚持真理。他生活在齐、梁两朝,而且都当过官。
范缜公开宣传无神论思想,批判统治者利用佛教进行欺骗,引起了封建贵族地主的强烈不满,因而引起了大辩论。第一次是在齐朝时,他同竟陵王萧子良的辩论。辩论的中心内容是有没有生死轮回这种因果报应。范缜以著名的“落花辩”阐明自己的观点,大意是:人生下来,出现贫富贵贱之分,犹如一树同花,因见吹落,有的飘落在干净的地方,有的飘落在脏的地方,这是偶然性,并不是什么因果报应。他辩锋犀利,说的萧子良哑口无言。另一个叫王琰,用责骂口气对范缜说:“范先生啊!你竟不知道你祖先的神灵在哪,可说是不孝了”。范缜回敬道:“王先生啊!你既然知道你的祖先神灵在哪里,为啥不自杀去找他们?”后来,他们又用高官作诱饵,让他放弃无神论的主张,但范缜坚决地说,我不是一个卖论取官的小人。
第二次发生在梁朝时,那是梁武帝亲自发动的、大规模的对范缜的围攻。参加围攻的达官贵人有62人,他们写了70多篇文章,对范缜进行围攻。但他们无法驳倒范缜,最后采取政治迫害,把他流放到广州至死。
在两次大辩论之间,范缜系统地阐述他的无神论观点,写出了著名的《神灭论》文章,主要论点是:肉体和精神是相互结合、相互依存的关系,失去肉体,精神就不可能存在;其次,先有肉体,后有精神,就像刀刃和锋利的关系一样,失去刀刃,锋利就消失。其目的是论证灵魂不灭的说教是没有任何根据的。据历史记载,“此论出,朝野暄哗”,震动了整个社会。
范缜的《神灭论》,从根本上否定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欺骗和愚弄,在政治上动摇了统治阶级的精神堡垒。因此说,范缜是继战国的荀况、东汉的张衡等人之后的又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神灭论》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