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嫡女和庶子谁的地位高?
嫡女与庶子地位的高低在不同情况下是有差别的,在讨论嫡庶之别时,首先有个前提,即豪门望族。也就是说除了妻子不育,由法律规定民间可以纳妾的情况外,有资格纳妾的非官即贵,这里不排除富贾巨商捐个功名获得纳妾资格的现象,皇家自不必说。那么嫡庶子女的地位高低由什么决定呢?
嫡庶之别的第一要素就是对宗庙以及家产的继承权,这个在皇家最有体现。比如千百年来的嫡长继承制,它是宗法制的核心,规定了嫡长子的优先继承权,其主要思想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也就是说妻子生育的男子从长到幼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如果妻子未能生育男子,则由妾生庶子从长到幼进行继承,这是第二顺序继承人。爵位、官位、宗祧继承都是如此,所以庶子没有那么糟糕,反而在嫡子空缺的情况下,庶子的地位与嫡无异。
“礼,大宗无嗣,则择支子之贤者,为人后者,为之子也。”——《三国志·魏书·齐王芳纪》
从宗族上讲,广义上称嫡系子孙为大宗,旁出子孙为小宗,宗法里除妻妾之分,并无女儿的位置,这也可以看出,古代继承法则里,女儿并不列为继承人。在魏晋时期,嫡妻不育的问题有了一种解决方式,即嗣养制。也就是说妻子没有生育男孩,以庶子为第一嗣养顺序,收养到嫡妻膝下,用以继承宗庙和产业,这也是嫡长继承制的补充。但这个法则一般只适用于皇家,普通官家或者巨贾,若是妻子不生育男子,则可休妻另娶;若是男子不育,则可从堂兄家里过继收养。皇家为了维护体面,避免政治动荡,一般不以无子废后。
到了明朝,继承规则更趋长幼之分,而淡化了嫡庶之别,继承规则是长房继承制。这个继承制度是朱元璋树立的,长子长孙虽为嫡系,但突出的是个长字。这是解决封建社会千百年来冲龄即位、子弱母壮,外戚专权的重要举措。
比如以兄终弟及规则即位的朱由检为例,也就是崇祯帝,在他之前,哥哥天启皇帝朱由校是朱常洛长房。而这个朱常洛只有一嫡女,且七岁夭折,而无嫡子,在朱常洛驾崩后,庶出的长房朱由校即位,朱由校绝后,所以驾崩后以兄终弟及的规则,由在世年龄最大的弟弟朱由检即位,这也是朱常洛另外一个庶子。放眼整个明朝,唯一企图废长立幼的是万历皇帝立储时的“国本之争”,而且还未成功,万历皇帝最终因此事罢朝。
以上还是皇家的继承问题,到了民间,娶妻成本是很大的,一般的家族如果没有那么多的男丁,就会以“兼祧”的方式一子顶两至三门。也就是说一个大家庭里,几个儿子只有一门继续繁育了男丁,其余几门无嗣,为了减少休妻另娶的成本,就以这一个男丁,分别继承两到三门的宗庙家业。并且这个男丁除了在本门娶妻生子,还可以为所顶之门娶“平妻”,说白了也是纳妾,但这个平妻若是生下男丁,虽为庶出的儿子,却成为所顶之门的香火继承人,平妻的地位也就顺理成章的扶正。
除了上述的宗庙继承,其实嫡庶子都享有家产的继承资格,只不过有多少的差别。嫡子是根正苗红的象征,庶子则同样是宗族兴旺的主要力量。而在财产继承上,嫡庶女都是没有继承资格的,但在女子出嫁上,嫡庶女的嫁妆会有天差地别,甚至有庶女作为陪嫁一同送往男方家的。
所以嫡女从家庭获得财产的方式只有出嫁,而当家庭单位的男主去世时女儿尚未嫁人,其吃穿用度基本随着母亲。如果是嫡女,男主的儿子都有奉养嫡母的义务,所以嫡女沾光,吃穿不愁;如果是庶女,则看其母是否生下庶子,若有庶子,也是可以分到家产的,这一门的庶女撑不死饿不坏,但若其母无子,那么娘俩的生活全看男主临终前的安排了。
在继承规则下,庶子是拥有嫡女不具备的天然优势,但庶出儿子也就只有这个资格与嫡出女儿叫板。毕竟继承宗庙的位置只有一个,倘若确定了继承人选,那么嫡庶之别的区分就会非常明显,不为别的,就因为嫡女的母亲是法定的唯一正室。
当然,古代纳妾是有正式的文书聘礼的,这种妾生庶子倘若凭借男子的优势考取功名,任个一官半职,那又另说了。而通房丫头、媵、婢女这些没有通过正式文书收的偏房,往往不能称为妾,她们生下的儿子也不叫庶子,而名庶孽。这种身份不太可能拥有继承宗庙的资格,哪怕是从堂兄弟家过继嫡庶子,也很难以庶孽作为继承人,除非是皇家或是大族,会以先立嗣、后名分的方式敲定继承权,所以一般官家的这类儿子见到嫡女还得低声下气。
另外,古代婚配不仅讲究门当户对,还讲究嫡庶之分,嫡女是豪门大族最佳的政治资源,她们是政治联姻的绝对主力。嫡女一般是嫁给对方家庭的嫡子做正妻,但也有上攀下附之别,如果是上攀,嫡女有可能嫁为嫡子妾,也有可能嫁为庶子妻,比如大臣的嫡女嫁给皇帝为妃嫔、或是庶出的皇子为妻;下附则只做嫡子的正妻。所以嫡女与庶子的高低地位,完全是不同情况而定的。
嫡女和庶子的地位其实不能够一刀切,一来是嫡子的功勋未必有庶子出彩,二来是庶子完全有可能取而代之,之后嫡女还得仰仗娘家给自己撑腰,这样一来庶子自然是比嫡女高上一头。尤其是在官宦之家,有着家产需要继承,嫡女自然是没有资格的,而庶子便可以从中分得一杯羹。
其实最好的解释便是元春还在出嫁的时候,家中儿女的光景,将元春与贾环相比,自然是可以的到结论。曹雪芹毕竟是贵族后裔,在这方面的认知自然是要比后人清晰。但是这也是仅仅限于家中有嫡子存在之时,庶子的地位偏低。其实例外情况也是存在的。因为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家中可拥有妻妾的一般都是豪门望族,普通人家大多数时候还是守着一人过活。所以若是想要探讨嫡庶的区别,其实应该从豪门入手。
在《三国志》之中曾经记载,"礼,大宗无嗣,则择支子之贤者,为人后者,为之子也"。不难看出,其实嫡庶之别主要便是在对宗庙的祭祀以及将来对家产的继承,这个在皇家其实是最为讲究的,其中明朝最为典型。朱元璋建朝之时,为防止后代君主宠幸某个嫔妃,从而爱屋及乌立为太子,所以将"嫡长子继承制"写进了祖宗礼法。所以自然明朝的皇子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在这里不以贤才论高低,只以身份的高贵论长短。所以在王位继承上,是以妻子所生的男孩从长到幼进行继承。当然历史上也是不缺乏一些庶子继承王位,这其中便是妻子无法生育,只能将妾生育的孩子养在自己的膝下,算作长子。不仅仅是皇位,比如将来的爵位、官位都是这样。所以这般来说,若是妻子膝下一直无子,庶子的身份便位同于长子,其中和嫡长子所享有的规格是一样的。
但是对于这种情况而言,嫡长子继承制仅仅是出现在皇家,毕竟一朝之后并不是简简单单便可便可废除的。但是民间子女不同,尤其这种是在明朝,程朱理学的盛行将女子的言行举止加上了一层枷锁。若是普通官宦之家,女子若无男孩继承香火,这便是犯了七出之罪,男子是可以直接休妻再娶,同时也可以选择一位良善的妾室扶正,自然这妾室所生子女也是水涨船高变成了嫡子。但若是男子不育,这便是颜面问题,休妻自然是不可能的,一般都是从旁系的宗亲之中挑选一位进行过继收养。这一点上倒是与皇家相似,一般帝王无子便是将宗室之中声名具佳的孩子养在宫闱之中,算作自己的孩子。
所以从这两点上讲,在爵位以及官位等得继承上,其实无论是嫡子还是庶子皆是拥有一定的继承权,重视嫡子压过了庶子一头,但是庶子也是享有着一定的继承权。但是嫡女没有,女子是外家人,出嫁之后自然不是本家人,所以祭祀之类的活动自然是轮不到女子出面。
因为重视嫡幼,自然就避免了外戚专权或者是子弱母壮的局面。在明朝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冲破这层束缚,就拿最能折腾的万历皇帝来看,纵使因为长幼和朝臣相争多年,但是最后也是无果,只能罢朝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当然明朝也是出现过庶子继承皇位的,比如说崇祯帝,因为上一任皇帝天启帝没有子嗣留存于世间,故而王位顺位自然理所应当是崇祯帝继承,这也算是明朝历史上唯一的一位。
但是对于嫡庶女确实完全不同的规格,之前提到在祖宗礼法上,嫡庶女都是不能继承家业的。这样一来尤其是在皇家相对于庶子来说便低了一头,不过在嫡庶女出嫁的时候还是有差别的,嫡女的嫁妆相对于来说更为丰厚一些,而庶女自然是比较单薄一点。因为古代的礼法最为讲究的便是门当户对,所以嫡女自然所嫁之人也是嫡子,那庶女一般是无法被嫡子所娶。而且封建时代的陋习之中,更有庶女作为嫡女的陪嫁一同嫁过去,以后自然是小妾的身份,相当于是姐妹两人共同侍奉一个丈夫。
而且对于嫡女和庶女来说,之后的命运又是完全不同。在丈夫去世之后,嫡女不管有无子嗣留下,日后其他小妾的子女皆是要敬奉嫡母,而且还要进行赡养。但是对于庶女来说,若是房中有儿子,自然是靠儿子赡养,吃穿上基本是不愁的。但若是没有孩子留下,个人命运就得全部仰仗正妻,或者是凭借着丈夫生前的安排。
所以说庶子和长女,唯一的区别就是在之后的继承上。若是嫡女没有出嫁,那么身份必定是压上一头,但若是嫡女出嫁自然就不属于本家人,而是外家人。同时若是夫家光景不好,自然是需要娘家时常接济,而此时若是庶子当家,这今后的生活自然是要仰仗庶子的施舍。这样一来,两人的身份便是王权对调。所以根据这个,庶出的儿子便可以压上一头。
但还有另外一种情况,虽然妾室的身份要低上正妻一头,但是纳妾也是需要一定的文书聘礼,不能抬着一顶小轿草草了事,毕竟古人对于庶子的培养也是有着一定的规格,将来庶子的考取功名也是照样可以光耀门楣。但若是男子的生母是通房丫头、婢女这些人,那么这些孩子完全是没有继承权的。而且古代也有规定,在正妻还没有过门的时候,这些人是不能够产下子嗣的。毕竟夫家的第一个孩子还是要从正妻身上出,若是其他人先生下孩子,是不符合祖宗礼法,而为世人所不耻的。所以这通房丫头所生下的孩子是没有宗庙的继承权的,若是之后主母良善,这通房丫头倒是可以扶正,自然所生孩子的地位就可以令谈。
所以综合来看,嫡女和庶子的地位其实不能够一刀切,一来是嫡子的功勋未必有庶子出彩,二来是庶子完全有可能取而代之,之后嫡女还得仰仗娘家给自己撑腰,这样一来庶子自然是比嫡女高上一头。尤其是在官宦之家,有着家产需要继承,嫡女自然是没有资格的,而庶子便可以从中分得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