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引导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正确引导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通过: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用远大理想的推动作用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用无限的爱心感化学生,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等等。
一是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观察应该在学生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学生的行为。在平常的教学过程、课外活动、学生的交往过程直至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注意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行为动作、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的表现。
二是要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有经验的老师,经常通过与学生的促膝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谈话可以最亲切、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获得或发现学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
三是用远大理想的推动作用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中学生的心理挫折大部分来源于成绩的不理想和同学相处不好。老师要对学生的挫折心理给以正确的指导,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初一入学时,很多学生一时不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有的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心理受到严重的挫折。针对这种情况,就要用远大的理想来激励学生。
四是用无限的爱心感化学生,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热爱学生是形成教育艺术的基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爱抚情感的渴求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要。老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艺术之树只有植根在爱的土壤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扩展资料:
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健康的因素的原因:
一、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渐增加,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服从长辈的意识淡薄,喜欢独立思考,不愿别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唯我独尊,对于老师家长善意的批评、帮助不愿接受。
二、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他们的父母因忙于事业,大多无暇顾及他们,有些孩子就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谈心里话,把自己的心理封闭起来。
三、应试教育下的繁忙学业、激烈竞争,也是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激烈的升学竞争,家长们都望子成龙,这种迫切的愿望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频繁的测验、考试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如果详细说怎样引导青少年,做好心理健康工作,一会半会讲不完。为此,我简述关键的几点吧。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对青少年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像对待好朋友似的给予尊重,理解。遇事尽量以商量的口吻于他们沟通,避免强制、命令性的口吻,避免让他们觉得被小看,被瞧不起。沟通时要把他们当成大人,但心里仍记得他们心智尚幼稚。
杜绝打骂他们的行为,这样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把“小毛驴”激怒,不“玩活儿”。
不要认为他们生理成熟了,就应该懂事了,自立了:其实有许多事情老师和家长从来没有好好地教过他们。比如:抱怨青少年不知道感恩,不会劳动,那么要反思,平时有没有告诉他们什么是感恩,感恩有什么好处,可以怎样去感恩。为什么要劳动,劳动有什么好处,怎样去劳动等。
多欣赏,少批评。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父母很追求完美,往往喜欢盯着孩子的缺点,想法儿给修正。其实,成功者不是让自己成为了十全十美的人,而是把优点发挥了极致。过于关注孩子的缺点,往往会让孩子自卑、焦虑、退缩,或者愤怒。经常夸奖孩子,孩子有信心,心情舒畅,才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出天分和潜力。
其次,要多注意青少年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时开导帮助其改正
最后,在校园内和家庭时候中,要多注意开展积极向上的活动,让青少年能够有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