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的知识点有哪些

 我来答
yexiuhua80
2010-08-22 · TA获得超过106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4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73万
展开全部
  《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
  (1)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具有的作用。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②从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④从哲学的任务上看,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
  ③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一套理论体系。
  (2)联系: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和基础,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含义不同。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观点。
  (2)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4、世界观与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
  ①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联系:
  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
  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有害的。
  6、关于哲学的表述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学问)
  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7、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8、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
  10、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
  质的反映。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11、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认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
  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A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进步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仍然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3)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进步性: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12、、唯心主义的基本状态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看成意识,但由于对意识的不同理解,形成两种基本的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作世界的本原。
  (2)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上帝、历年、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本原。
  1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谁是世界的本原
  14、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
  (3)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产生条件
  主要贡献
  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被实践证明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精髓: 实事求是 。
  邓小平理论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 的继承和发展。
  它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主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党对的认识。
  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地位: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
  16、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②存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有其客观规律(放在第十一课讲解)。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放在第五课讲解)
  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哲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注意三点: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具有可知性。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均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①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载体)
  ②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物质运动的规律
  ①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
  A规律客观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普遍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规律普遍性原理: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A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B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物质决定意识
  ①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③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5、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人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B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A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B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并不是否认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它要求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A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统一。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7、实践
  ①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注意: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人类所特有)、以客观事物位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实践的特点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C、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而产生的
  ②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类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着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的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③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的唯一标准
  A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
  B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
  C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才能检验
  ④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9、真理
  ①真理的客观性
  A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基本属性。
  因为:
  第一,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
  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C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每个人的知识构成、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但其中只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即只有一个真理。
  ②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过程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③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任何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④ 真理和谬误: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A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使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B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10、认识过程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
  原因:认识的主体受各种条件制约,认识的客体是复杂变化 的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
  原因:
  A认识的对象是变化的
  B人是时代延续的
  C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必须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都离不开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活动一旦停止,人类就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更无法进行其他社会关系和其他社会活动,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是什么?在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解决方式是什么?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
  5、什么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作用是什么?
  (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遍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2)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6、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什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7、什么是价值?什么是人生价值?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是什么?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2)价值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的尊重和满足。
  (3)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
  8、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是什么?
  (1)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
  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9、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含义
  (1)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
  (2)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10、影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因素是什么(客观依据)?据此我们应该怎么做?
  (1)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因此,即使都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为自己确立的目标和完成的历史任务不同。
  (3)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4)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
  (5)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11、怎样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12、我们应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