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时期的赵括和蔺相如是怎样C位出道的?
负荆请罪的故事,讲述了蔺相如渑池之会后,因为在外交方面给赵国立功,所以回国之后就被封为上卿,官位比廉颇高出了很多,工资也是蹭蹭蹭地往上涨,这时候廉颇就心理不平衡了,我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功劳和苦劳都有,你就在渑池会上耍耍嘴皮子,就c位出道了,工资也比我高,年终还能拿双薪,凭什么?
于是很多人都夸奖蔺相如有胸怀,格局大,能为了国家利益,宁愿舍弃自己的面子问题,嫌弃廉颇小肚鸡肠,没有肚量,后来负荆请罪,为时未晚,但是看了《史记》之后,我越想越不对劲,我们说蔺相如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是站在蔺相如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果我们站在廉颇的角度来思考,会不会有另一番景象呢?
蔺相如外交有功,但是还不足以拜为上卿,升官原因是他是赵王宠臣缪贤的舍人
蔺相如成功上位是在渑池会之后,那么我们就从渑池会中寻找蛛丝马迹,看蔺相如是如何受赵王器重,成功上位的。
渑池会原文: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原文的大意是说秦王命使者告诉赵王,要跟赵国建立友好关系,但是赵王害怕秦国,于是百般推脱,廉颇和蔺相如劝说赵王:“大王如果不去秦国,就是向秦王示弱,天下会认为大王没有胆量。”赵王受这激将法一激就出发了,蔺相如跟随,廉颇将赵王护送到秦赵边境,并告诉赵王:大王去跟秦王渑池会晤,不超过三十天的时间,如果三十天之内大王没有回来,我请求立太子为王,用来断绝秦国要挟太子的野心,赵王答应了廉颇,就到了渑池与秦王相会。
秦王酒过三巡之后,就开始说酒话了:”我听说赵王喜欢音乐,请赵王为我弹瑟吧。“赵王弹瑟后,秦朝的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一起喝酒,秦王让赵王弹瑟,赵王听话照做。”蔺相如见状,觉得不能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于是上前说道:”赵王听说秦王精通秦朝音律,请秦王击缶,大家happy一下。”秦王听罢就怒了,你算什么东西,敢叫我击缶,就拒绝击缶,蔺相如拿着缶要秦王演奏,秦王还是不愿意,蔺相如说道:“大王你要是不击缶,五步之内我就溅你一身血。”卫兵想要杀相如,相如怒目圆睁,卫兵都被他吓退了,秦王虽然不高兴,也只能在缶上敲了一下,相如叫赵国史官写道:“秦王为赵王击缶助兴。”秦国的大臣们说道:“请用赵国的十五座城池作为秦王的献礼。”蔺相如也说道:“用秦王的首都咸阳作为赵王的献礼。”直到酒宴结束,秦王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赵国也在边境集结重兵,让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最后赵王一行人回国后,因为蔺相如功劳很大,就拜为上卿,职位比廉颇更高。
渑池之会主要讲诉了蔺相如不卑不亢,运用“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外交手段,击碎了秦王企图要挟赵王的野心,最后蔺相如得到了赵王的提拨,做了上卿。
看起来好像是那么回事,在渑池之会中,要是没有蔺相如的那几下嘴皮子,赵王肯定吃不了兜着走,但是蔺相如以前没有立过什么功劳,就因为这次外交事件,赵老板一下子就给他升职加薪,他也当上了CEO,走上了人生巅峰,这上升的速度就像窜天猴一样,你说廉颇立下了多少汗马功劳,也就当了个将军,就像你在一个公司辛苦工作,好不容易当上了主管,其他部门的员工没啥本事,就因为给老板解了围,就当上了总经理,换做是你,你能服气吗?
但是事情好像没有那么简单,蔺相如如果仅凭这次外交事件就成功上位,好像不符合逻辑,蔺相如之所以能成功上位,是因为他上面有人。
蔺相如是赵王宠臣缪贤的舍人,舍人的意思就是最亲近的人,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虽然缪贤不是什么王公贵族,但是有这层关系,就有了背景,你想c位出道,没有点背景能行吗?
廉颇出身低,情商更低,在渑池会之前犯了低级错误。
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廉颇的出身,他的父亲姓甚名谁也不知晓,也就是说他父亲可能是白身,在乱世之中并没有谋得一官半职,而廉颇可能是从基层做起,才做到将军这个职位的,这样的人想要继续升职,简直难如登天。
还有廉颇在渑池之会上犯了一个很低级的错误,他跟赵王说你跟秦王会面回来,最多也就三十天,三十天不回来,我就立太子为王。”你说作为赵王来说作何感想,虽然廉颇的出发点是好的,想要让秦国不拿太子相要挟,但是这件事明显就是廉颇越俎代庖,赵王心里会想:你廉颇是吃了雄心豹子胆了,赵国立谁为王,什么时候立王是我说了算,还轮不到你来插手,你竟然说我去三十天后可能回不来了,你明显就是想咒我死,要不是念在你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回来后我早就将你革职查办了。”
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廉颇在军事上得心应手,但是在政治上却不敢恭维,就像一个直男癌一样,不懂得揣摩领导的心思,其实他根本没必要说这段话,他可以让蔺相如说,毕竟蔺相如是外交使臣,懂得如何把坏话说成好话,赵王听了可能还会为廉颇记一功,但是廉颇却不解风情,说的话得罪了赵老板,证明他的情商实在低的可怜,这也注定了他被嫌弃的一生。
长平之战廉颇修筑三道防线抵御住了秦军进攻,却被赵括替换,最终赵军战败。
公元前260年4月,秦国派左庶长王龁领兵进攻上党,危急关头,赵国派老将廉颇领兵救援上党,廉颇分别修建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空仓岭一线,第二道防线是凡问一线,第三道防线是朱岭一线的百里石长城。
王龁指挥军队突破了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廉颇只得坚守第三道防线,石长城高大坚固,易守难攻,中间有一个隘口叫故关,是连接南北交通的要道,廉颇在此地居高临下,拒不出战,双方僵持了数月仍然未分胜负,这时候赵国先认怂了,派出使者向秦国求和,这秦王见到使臣,使出反间计,在秦国到处散播谣言,说秦国最害怕的是赵括,廉颇很好对付,他就要投降了。
赵国使者果然中计,回去后就将此事禀告赵孝成王,赵王本来就对廉颇十分不满,连退数百里把我的脸都丢光了,要他何用,于是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阻,起用赵括,顶替廉颇的位置,相信廉颇心里一定有几千只马奔腾而过,这赵括只是个会纸上谈兵的宵小之辈,平时并未立什么战功,但是他有一个好爹,就是赵王宗室马服君赵奢,廉颇被撤职了,也只能仰天长叹:别人有的是背景,我有的是背影。
公元前260年9月,在被困46天后,赵括在突围时被秦军射杀,赵军群龙无首只能全体投降,长平之战中,赵军伤亡45万,秦军伤亡二十万,赵军元气大伤,再也无力跟秦国抗衡。
长平之战后,廉颇几次被提拔,又几次被撤职,诠释了他被嫌弃的一生。
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冷落了廉颇一段时间,战国无义战,后来燕国忘恩负义,了解赵国兵力不足之后,大举进攻赵国,赵孝成王这才发现廉颇的作用无可替代,就起用廉颇领军作战,廉颇果然不负众望,打败了燕军,燕国只能用十五座城池换来廉颇撤军。
这时候赵孝成王再也不敢无视廉颇,封廉颇为信平君,代理国相。
但是好景不长,赵孝成王去世,赵悼襄王继位,赵悼襄王上台后,立马将廉颇撤职,由乐乘代替,廉颇心想:这父子果然一个德行,这不是在玩我吗?“廉颇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带兵攻打乐乘,乐乘逃跑了,廉颇也觉得留在赵国没意思,就去了魏国,虽然魏王好酒好菜招待,但是廉颇心里还是惦记着在赵国,毕竟那是自己建功立业的地方。
后来秦军又频繁进攻赵国,赵国危在旦夕,赵悼襄王又想起了廉颇,就派使者去赵国问廉颇是不是还能为赵国效力,廉颇英雄血未凉,为了证明自己老当益壮,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披上铠甲上马,威风凛凛,但是郭开贿赂使者,让他在赵王面前说他坏话,使者就告诉赵悼襄王,廉颇虽然老了,还很能吃饭,但是跟我聊天的时候,上了三次厕所。
赵悼襄王信以为真,认为廉颇果然老了,再也没有起用过廉颇。
廉颇受到楚王的赏识,到了楚国当了将军,只是再也没有临阵杀敌,晚景凄凉,抑郁而终。
结尾:
“廉颇的一生是被嫌弃的一生,因为他没有良好的出身,不懂官场权谋之术,因此被皇权玩弄于股掌之间,到处受人排挤打击,蜘蛛能捕获猎物,就是有了那张关系网,而他的人生犹如缰绳牵烈马,皇权束缚了他的发展,他也曾反抗皇权与霸道,但也屈服于皇权与霸道,最终英雄无用武之地,可悲可叹。
耳边隐约传来辛弃疾的词:“廉颇老矣,尚能饭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