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火灾?安全常识有哪些?
一、避免火灾方法
1、要注意用电的安全,严禁乱拉接电线,注意电线的老化和损坏问题。
2、尽量避免使用蜡烛、煤油灯等明火照明,尽量使用手电筒等充电设备照明。
3、在室内吸烟,要注意安全,吸完后要完全熄灭火种。
4、不用的电器最好拔掉电源,这样既切断了火灾隐患,同时也会节约电能。
5、检查所在区域的消防通道是否畅通,发现照明用电故障时通知电工进行处理。
6、检查所在区域的消防通道、消防栓、卷帘门是否有商品杂物堵塞,灭火器是否在位,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二、遇到火灾处理方法
1、在火灾发生时,一定要保持冷静。拨通火警电话,沉着应答值班民警的提问,说明火灾的准确地点及单位名称、所在街道、门牌号码,说明起火的部位、燃烧物质及火势大小,留下报警人姓名及联系电话,如较为偏僻的地方应派专人到路口接应消防车。
2、要立即蹲下或卧倒,顺着安全出口指示灯所指方向移动或爬行离开,用湿毛巾,捂住鼻子,以防吸入浓烟窒息死亡,火灾发生时不要乘坐电梯。
3、看火灾现场是否有消防器材,如灭火器,可以适当灭火以助逃生。
4、发生火灾疏散受困人员逃生时,应按顺序疏散,并注意逃生路线,不能乘坐电梯,应走消防通道。
扩展资料:
火灾的逃生方法
当家中失火或者临近楼层起火浓烟和高温围困在家中时,要想尽办法,尽一切可能逃到屋外,远离火场,保全自己。为此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开门时,先用手背碰一下门把。如果门把烫手,或门隙有烟冒进来,切勿开门。用手背先碰是因金属门把传热比门框快,手背一感到热就会马上缩开。
2、若门把不烫手,则可打开一道缝以观察可否出去。用脚抵住门下方,防止热气流把门冲开。如门外起火,开门会鼓起阵风,助长火势,打开门窗则形同用扇扇火,应尽可能把全部门窗关上。
3、弯腰前行,浓烟从上往下扩散,在近地面0.9米左右,浓烟稀薄,呼吸较容易,视野也较清晰。
4、如果出口堵塞了,则要试着打开窗或走到阳台上,走出阳台时随手关好阳台门。
5、如果居住在楼上,而该楼层离地不太高,落点又不是硬地,可抓住窗沿悬身窗外伸直双臂以缩短与地面之间的距离。这样做虽然可能造成肢体的扭伤和骨折,但却可以主动求生。在跳下前,先松开一只手,用这只手及双脚撑一撑离开墙面跳下。在确实无其他办法时,才可从高处下跳。
6、如果要破窗逃生,可用顺手抓到的东西(较硬之物)砸碎玻璃,把窗口碎玻璃片弄干净,然后顺窗口逃生。如无计可施则关上房门,打开窗户,大声呼救。如果在阳台求救,应先关好后面的门窗。
7、如没有阳台,则一面等候援救,一面设法阻止火势蔓延。用湿布堵住门窗缝隙,以阻止浓烟和火焰进入房间,以免被活活烧死。
8、向木质家具及门窗泼水防止火势蔓延。
9、失火时,如携婴儿撤离,可用湿布蒙住婴儿的脸,用手挟着,快跑或爬行而出。
一、避免火灾方法
1、要注意用电的安全,严禁乱拉接电线,注意电线的老化和损坏问题。
2、尽量避免使用蜡烛、煤油灯等明火照明,尽量使用手电筒等充电设备照明。
3、在室内吸烟,要注意安全,吸完后要完全熄灭火种。
4、不用的电器最好拔掉电源,这样既切断了火灾隐患,同时也会节约电能。
5、检查所在区域的消防通道是否畅通,发现照明用电故障时通知电工进行处理。
6、检查所在区域的消防通道、消防栓、卷帘门是否有商品杂物堵塞,灭火器是否在位,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二、遇到火灾处理方法
1、在火灾发生时,一定要保持冷静。拨通火警电话,沉着应答值班民警的提问,说明火灾的准确地点及单位名称、所在街道、门牌号码,说明起火的部位、燃烧物质及火势大小,留下报警人姓名及联系电话,如较为偏僻的地方应派专人到路口接应消防车。
2、要立即蹲下或卧倒,顺着安全出口指示灯所指方向移动或爬行离开,用湿毛巾,捂住鼻子,以防吸入浓烟窒息死亡,火灾发生时不要乘坐电梯。
3、看火灾现场是否有消防器材,如灭火器,可以适当灭火以助逃生。
4、发生火灾疏散受困人员逃生时,应按顺序疏散,并注意逃生路线,不能乘坐电梯,应走消防通道。
一、预防方法:
1、保险丝熔断,是用电过量预告,不可愈换愈粗,以免短路时不能及时熔断,引起火灾电线着火。
2、电线陈旧,最易破损,应注意检查更换。
3、衣柜内不可装设电灯烘烤衣物。
二、常识:
1、火的形成需要下列三个条件:即可燃物、空气和火源,三者缺一火即无法形成。
2、对火灾扑救,通常采用窒息(隔绝空气),冷却(降低温度)和拆除(移去可燃物)等三种。
3、泡沫灭火器:适用AB类火灾,分为化学泡沫和机械泡沫两种,其中化学泡沫使用时颠倒使用,现已淘汰,而机械泡沫使用方法同于粉灭火剂。缺点:造成污染,不可使用于C类火灾,每四个月检查一次,药剂一年更换。
扩展资料:
火源和气体的管理注意事项
1、天然气皮管道是否破损或漏气,使用后阀门应切实关闭和关紧。
2、营业性的餐厅、厨房、浴室的锅炉间,要求单位负责人指定专人负责安全检查和维护。
3、大楼内部工程施工中的用火,须指定施工期间的负责人明确责任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