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门大多都是木门,为何攻城时不用火烧门?
古代建设城池的目的一是防备洪水的侵袭,二是进行军事防御。古人很聪明早就在防御这方面做的很到位,特别是城门防火这方面。面对城门口的木头门,敌方当然想到了一把火烧掉城门,攻下城池,但是火烧城门确实是件很难办到的事。
在古代最初攻城的时候用这个方法是可以的,例如商汤灭夏桀的那场战争,“天命融降火于夏之城间西北之隅”都西北角,毁掉了夏都的城池。
枟惠帝纪枠载:“张方入京城,烧清明、开阳二门,死者万计。”但是随着进攻方的攻城方法越来越多,防守方更是加强了防御。
一、不好接近城门
城门四周设有护城河包围。守城方早就在城墙底部挖掘出一道壕沟,环绕整个城,并注满水成为护城河。城门口放上吊桥之类的东西,当得知敌人要攻城的消息,守城方早就把吊桥抽走了,那些穿盔甲的士兵硬攻的话很容易掉到水里面,因身体太沉重,大都会被淹死。所以攻城者面临的第一道难题就是突破护城河,再用攻城塔或云梯来攻城。
二、靠近城门损兵折将太严重
对于防御方来说,守住城门是关键中的关键,城门失守就等于城池沦陷了。所以城门附近安排的士兵最多,且是精兵。城门上有城门楼,上面布满士兵,他们居高临下,对敌人的一举一动都一目了然,射箭或投掷石头,泼开水,扔火球等对攻城者重击。那些企图烧城门的敌人却是完全暴露在没有隐蔽的空间里,而往上射箭杀敌显然很困难,城下的士兵很快血流成河。
与此相比还不如搭云梯翻城墙,或者用冲车、楼车、发石车等分散守军的注意力,掩护同伴用攻城门车撞破城门来的利索。
三、城门有防火设备
1、城门用的皆为很厚的实木,大都是些千百年的老树木,厚重结实,门后储备大量的水,有专门的防火设计。用火烧城门还未等城门真正燃烧就被浇灭了。例如南北朝时侯景攻云台,就是“持火炬烧大司马、东西华诸门”,被守军“凿门楼下水沃火”。另外,早在战国时期,木质城门就用铜、铁箍加固,不好燃烧,有的城门完全用铁皮包成,根本燃烧不了。
2、防御方提前就把城门浇湿了,敌人放火也不会很快燃烧。另外多道防御,在发生战争前,守方早用泥土沙袋、巨石等方法把城门堵住了,敌人烧城门根本没用。
3、城门内有防盗门——千斤闸
既然城门是防御的重中之重,就必须加强它的坚固性和灵活性。例如明成祖朱棣不但加固了北京城墙,而且对城门加强了防御,以防备冲车、撞木、火烧等对城门攻击。他在城门后设置可以升降的包裹着铁钉、铁皮的实木千斤闸,利用机械的滚动原理控制千斤闸的随时降落。敌人就算烧了城门,也不会烧掉千斤闸,更不能撞毁千斤闸。有了千斤闸比巨石堵门更方便出城配合援军作战,千斤闸可谓保护城门的神器。
烧不了城门,进攻方往往会用火焚烧城楼、箭塔以及城内房屋等建筑来攻城,城内老百姓住的房屋多为茅草屋,敌方会选择往城内放火箭,用火弩攻城比烧城门攻陷的更快。
《宋书·王玄谟传》载:“初围城,城内多茅屋,众求以火箭烧之…… 其 晚, 台 军 射 火 箭 烧 东 北 角 楼, 至 夜 城溃。”
2024-08-02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