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是一个节气,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古人用北斗星的斗柄在傍晚时所指的方向来定季节,也就是“斗建”。《淮南子 ·天文 》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清明作为节气的意义就是指导农业生产,素来有这样的农业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种棉花, 秋后大把抓 。
清明从节气变为节日,是后来的事情,和古代的上巳节、寒食节有关系。
上巳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时间往往挨在一起。寒食和清明也经常连在一起,寒食禁火3天,清明换上新火。到了唐代,这三个节日界限就不是很清楚了,到了宋代,就把三个合在一起。一些风俗活动进行重合,就形成了清明节。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中,扫墓祭祖是首当其冲的问题,不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让人放松身心的习俗,需要带孩子了解一下。
扫墓:到了这个季节,坟墓上的杂草开始生长,后人需要帮忙拔除,还要添上新土。一方面代表后继有人,一方面也是把坟墓当作房屋一样进行修缮。不过,现在一般是墓碑,或者在田地里找不到具体位置,仪式简洁了很多,送鲜花者居多。
放风筝:“又是人间四月天,清明时节放纸鸢”,这个时间以后,风和日丽的天气增多,人们开始放飞风筝。放风筝时,人们仰望蓝天,看着跃动的纸鸢飞到高处,心情格外舒畅。当风筝飞得很高时,剪断或松开风筝线,代表着疾病和灾祸随之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