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000字(通用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000字(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这是《安娜·卡列尼娜》开篇之言,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幸福与不幸该怎么界定,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就如这本书的两条线,安娜和列文。他们的结局便是幸与不幸的诠释。
安娜每一次的出场,总会闪烁着光芒,让看到她的男人或者女人都觉得光芒在照射,无不拜倒,她的举手投足都在影响着所有人的视线,吉蒂看到她所倾慕的沃伦斯基和安娜共舞时就知道了自己的愚蠢,知道沃伦斯基不会选择自己,与安娜相比,吉蒂简直要被那光芒照射到地上的洞里,墙边的角落里。自惭形秽便说的是自己。
列文与安娜正好相反,虽然他也属贵族,却更喜欢和佃农在田间地头割稻子,当他进入到上层世界时局促不安且黯淡无光,所以吉蒂在最开始时一心想选择沃伦斯基。
然而,安娜和列文他们是一样的人,都没有放眼于他们自身,都在追求着他们想要的生活。所以安娜遇见沃伦斯基而陷入不可收拾的爱情悲剧里,她以为她遇到的是爱情,所以奋不顾身,不惜一切,她以为沃伦斯基不是卡列宁,其实那只是还没老去的卡列宁。安娜在死寂的婚姻家庭生活里,日益感到窒息,卡列宁道貌岸然的虚伪世界里只有他的政治之路,所有一切都要保全他高贵的仕途颜面,即便安娜做出的对他来说很过分很出格的事情,他却一心想让动静小一点,让波及面小一点。
安娜是真性情的人,想要真实的生活。当她十八岁嫁给卡列宁后,相夫教子的生活过于简单和沉闷,再加卡列宁是无趣的人,安娜说“他们不知道八年以来他如何扼杀我的生命,扼杀我身上的一切活力,他从来没有想到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生生的女人”。卡列宁只关心生活的稳定和仕途的顺遂,所以他看不到安娜的内心,他亦或许也认为安娜和那些上层社会的贵妇人一样,只要有钱可花有舞会可参加有各种各样花哨消磨时间的交际就好了,其余没有意义。可安娜偏偏不是,所以当她第一次看到沃伦斯基时就知道,她的人生要发生变化,即便她在理智的选择拒绝,可是内心早已做出了选择。她做到了现在我们广为认知的一句话“遵从内心”“不忘初心”。可这注定是悲剧。她只为自己选择了爱情,放弃了所有。
沃伦斯基风度翩翩,人中瞩目,他要的不仅仅是爱情,他更需要社会地位和加官进爵。也许他也曾真的许诺放弃一切,带着安娜离开原有的世界,可是当他们真的去了意大利,每天无所事事只有谈情说爱之后,他开始想念他的仕途他的地位等等。我愿意相信他是爱安娜的,不仅仅安娜的美貌,他是可以看到安娜灵魂的,只是,他也是自私的。面对自己的人生前途和与安娜相守的爱情,他更愿意选择前者。于是回到彼得堡,他可以再次回到他的圈子,而安娜却回不去了。可想而知,所谓的上流社会平日里那些龌蹉的语言和猥琐的勾当,当沃伦斯基和安娜的事情成为公开的秘密时,他们更喜欢对安娜指指点点,毫不留情。安娜不在乎,她抛家弃子的只为沃伦斯基,所以她只在乎他,然而,当她也看到了她不愿意看到的事实时,我想她是崩溃的,一无所有的她,在她冲向迎面而来的火车时,满是绝望与报复。我愿意认为,安娜是敢爱敢恨的。
另一条线上的列文,我觉得他也很可爱。他以为他永远的失去了吉蒂,于是自相情愿的断了所有知道吉蒂消息的可能,即便吉蒂的姐夫奥布朗斯基公爵跑到乡下去卖树顺便和列文透露了吉蒂并没有和谁在一起,没有结婚,甚至生病了的很多信息,列文也不敢相信,是不敢。列文很单纯,也很真性情。他的生活和工作里只是想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率,如何调动农名积极性,他热爱他的生活,简单而满足,他愿意相信所有人的善良和美好,他想永远过着那样的生活,同时他的设想里一直有吉蒂。这就是列文与书里其他的男人所不同的,他明确自己的生活,同时又将自己喜欢的人也会考虑进去,而沃伦斯基、卡列宁、奥布朗斯基等等都不是这样的,他们有自己的追求,却从不过问妻子和爱人,反而觉得这是在为他们好。
列文和吉蒂最终幸福的结合了,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安娜大无畏的卧轨自杀了,沃伦斯基深感愧对安娜选择参加战争,但求一死,卡列宁抚养了安娜和沃伦斯基的女儿。如果我是安娜,我肯定不会选择这样的结局,牺牲自己无非承认了自己的过错,想以此来加深其他人的罪责,不如离开,离开这些虚伪的人,丑陋的人,去呼吸真正自由的空气。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2
酝酿好睡意,和朋友道了晚安,放下手机准备睡觉。刚眯上眼睛又忍不住摸出手机,刷朋友圈,刷微博,逛豆瓣。从困倦状态到清醒状态,十分睡意只剩一分,想起前几天看完《安娜卡列尼娜》一直想写未写的读后感,便坐起来打开电脑。
睡觉这件事儿倒是和码字有几分相似,它们都有即时性。如果不趁着自个儿特别困的时候入睡,之后便再难入睡。如果不趁着灵感光临之时多码几个字,之后怕是很难憋出想要的内容。
文化碎片化的时代,每天被微博微信数不清的垃圾信息覆盖,我们都进入了一个浅阅读的状态。安安静静地看完一整本书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地铁站慌张的步伐,人们永远在赶时间。
所以我更喜欢回老家时随手备几本书。因为没有比在家那种没有烦恼慢悠悠的节奏更好的阅读环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如我老妈所说,回家的我简直变成了她的寄生虫。不用洗衣做饭,不用收拾打扫,一切家务都被我那勤劳贴心的老妈承包了。
看完一部长篇小说,就好像和其中的每一个人物完成一段长长的旅程。共同经历生活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临末分别,怅然若失。
女主安娜,美丽大方,身段迷人,举止就是上流社会的女人们的高贵优雅。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很难不会喜欢上这样一位可人儿。这样的.美丽刚好是导致她悲剧的基础。
安娜在十七八岁就嫁给了老公卡列宁。一个优雅美丽的女士配上一位事业有成的男子,无论在谁看来都是极好的组合。十几岁不懂爱是什么的安娜就这样迷迷糊糊的嫁给了卡列宁。每天穿上精致的礼服穿梭于圣彼得堡的各种舞会。直到她在火车上遇见了弗伦斯基。
用现在的话说,弗伦斯基就是一位顶级的高富帅。英俊的外表,丰厚的俸禄,并且有着军
官的骁勇。两人第一次相见,就被对方深深吸引。如果问我是否相信一见钟情,我相信。只不过,一见钟情从来都是男神和女神之间的游戏。
安娜遇见弗伦斯基就像一本好书落入一个能读懂她的人,一架钢琴遇上一个真正能用她弹出美妙旋律的人。她开始意识到她和卡列宁之间并不是爱情,一切都是按部就班,为了结合而结合。卡列宁只是把她当作拿得出手的花瓶,可以传宗接代的妻子。弗伦斯基却把她当作一个真正的女人看待,爱慕她,欣赏她,疼惜她。这恰好是一个美丽的女人最为需要的。
随着和弗伦斯基的爱火越来越旺,摆脱卡列宁束缚的欲望便越来越强烈。实在难以忍受痛苦的安娜选择主动和卡列宁摊牌,而老公卡列宁的处理方式更加使她厌恶。为了保全自己的名誉,卡列宁向安娜表示只要安娜愿意断绝和弗伦斯基的关系,他可以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陷入爱河的安娜无法做到,两人的关系陷入了僵局。
不顾世俗的眼光,在没有离婚的情况下,安娜和弗伦斯基公开出现在各种宴会上,沦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谈资。相对于男人,那个时代对于女人要严格得多。在大家眼里,弗伦斯基是又征服了一个女子的极具魅力的男士,安娜则是一个抛夫弃子的堕落的女人。渐渐地,安娜被上流社交圈孤立,贵族们都以和她交往为耻,除了几位极其要好的朋友。
然而压垮安娜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她对弗伦斯基的猜忌。弗伦斯基仍然流连在灯红酒绿的宴会舞会,安娜只能独自呆在家中。久而久之,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将她吞噬。她害怕弗伦斯基爱上其他女人,她害怕自己对于他没有了吸引力。这种害怕后期近乎畸形。
在安娜看来,她为了弗伦斯基背叛了丈夫,扔下她心爱的孩子。而他怎么能爱上别的女人。为了报复他,让他后悔,她在他们第一次见面的火车站结束了生命。
安娜自杀后,弗伦斯基完全变了一个人。从风度翩翩侃侃而谈变得沉默不语,如同行尸走肉。战争爆发后,他毅然决然前赴战场。因为,他的心早已随着安娜死去。
很多看过小说的人都喜欢安娜,认为她美丽勇敢,敢于面对自己的感情。可我就是喜欢不上来。在我看来,安娜这个角色过于自私,且不理智。因为她的勇敢直接或间接导致了这个故事中所有相关人的悲剧。老公卡列宁,儿子谢辽查,弗伦斯基。结局安娜一死了之,留给弗伦斯基的却是永久的悔恨,足以彻底毁掉他。当然,作为男主介入别人家庭的弗伦斯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罪有应得。
我更喜欢小说的另一对列文和吉蒂。可以说,吉蒂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也是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女生。
她虽然魅力不及安娜,但在遇见安娜之前,花花公子弗伦斯基也是为她倾倒。她有女人的美丽,也有女孩儿的善良天真。在丈夫列文因为别人对她的仰慕吃醋时,她没有怪丈夫小心眼儿,而是尝试理解他的感受,并且答应了列文将客人送走的无理要求。弗伦斯基转而追求安娜后,吉蒂生了一场大病,每每想到自己向弗伦斯基示爱没有得到回应就无比羞愧。一个美好的女孩当有这样的自尊自爱。
我一直相信安娜的悲剧是注定的。一个没有尝到过爱情滋味的如此尤物穿梭在光怪陆离的社交圈,她怎能全身而退。
生活没有偶然,所有结局都是偶然中的必然。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3
关于安娜这个形象,自其诞生以来,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不同阶层不同世界观不同时代的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安娜是一个性格极其复杂,极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积极、进步的方面,也有她消极、落后的一面。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像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安娜是一个诚实、有高度人格尊严感的女性,当她一经接受福伦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原来的“虚伪与欺骗”的生活处境了。她勇敢地向丈夫跟旧生活决裂,她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她是一个正直而不放荡的女人,她追求真挚的爱情,她曾对福伦斯基说:“爱,我之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所能理解的。在她心目中,妇女不是被玩弄的对象,不是男性生活的点缀品,她们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渴望,有人格,有尊严。她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里,企图寻到一条道路来彻底解放自己和人格,这种爱并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至高无上的目标,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为此,她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她的家庭、名誉、社会地位、还有她最深爱的儿子。
在安娜心目中,卡列宁是个虚伪的人,安娜说,“他乐于游泳在虚伪里,正像鱼在水里游泳一样。”卡列宁这种冷漠、虚伪、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他那种令人憎恶的性格,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安娜痛切地感到婚后“八年来”,卡列宁摧残了活在她“体内的一切的东西”。就如安娜说:“他甚至一次也没有想过我是一个需要爱情的活的女人。”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不是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这一种无爱的家庭,由一开始结合就埋下了巨大的危机,而当“维特式”的热情的福伦斯基一出现,安娜心中的压抑已久的感情便一发不可收拾。她于是再也不能容忍卡列宁式的“虚伪与欺骗”,不顾一切,牺牲一切地与福伦斯基结合了。
当我们向安娜的美倾予由衷的赞赏时,我们不能不为其悲剧的结局痛心疾首。把安娜逼死的当然不止卡列宁一个人,而是整个上流社会。安娜的不贞,在上流社会本是不足为奇的。不同的是,她们能“单纯地甚至快活地”过双重甚至多重的“爱情”生活,而感情真诚、严肃认真的安娜只能“从悲剧的方面”去看这种生活,感到虚伪,可耻,无法忍受。培特西怂恿福伦斯基追求安娜,福伦斯基的母亲也赞许儿子在安娜身上取得的成功,但是当她们看到这并非一场社交界司空见惯的风流韵事,而是认真的爱情时,立刻视为大逆不道。安娜不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由于她的“红杏出墙”,而是由于她竟敢公开这种爱情,公然对贵族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挑战,在这个社会里,无耻的培特西们竟是这个社会的“精华的精华”,虚妄无能的卡列宁是整个社会的“支柱”,这样的社会不可能给予安娜正当的生活要求的肯定与人格尊严的承认。安娜悲剧的根源便在这罪恶的社会。
安娜的矛盾还在于母爱与情爱之间的取舍抉择,她一生只爱两个人……谢辽沙与福伦斯基,她对陶丽说:“我只爱这两个人,但是难以两全,但那却是我唯一的希望。”邂逅福伦斯基之前,她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儿子谢辽沙的身上,儿子曾经是她生活的全部意义,她全身心地爱着谢辽沙,甚至连离开他一刻都不行。爱情与母爱乃是一个女子正当的生活权利,冷酷无情的社会却把它们分裂并对立起来,作为陷害安娜的工具,逼她走上悲剧的绝路。
安娜的惨死从多方面揭发和控诉了沙皇俄国特别是它的上流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因此在我看来安娜的死是安娜的必然结局。他把安娜的命运写成一个悲剧,体现了生活自身的逻辑。安娜的命运,很值得同情,更值得我们认真的思索。她被逼上绝路,是社会的罪过;她的死,更是对黑暗社会的一个反抗,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真挚诚恳的向往,对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在今天要求妇女解放的时代,这一种悲剧给我们的启示,更是深远而恒久的。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4
我被这部小说打动了。打动我的有两点:一个是小说开头的那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另一个是安娜与弗龙斯基的爱情和列文与基蒂的爱情。
我被这部小说打动了。打动我的有两点:一个是小说开头的那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另一个是安娜与弗龙斯基的爱情和列文与基蒂的爱情。
在阅读小说名著之前,我一般都先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安娜卡列尼娜》写于列夫托尔斯泰对新思想的复杂的探索时期,这个时期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动荡时期:资产阶级的冲击,封建制度的腐朽……正如列文所说:“一切都是混乱的,一切都正在建立。”在这部小说中,列夫托尔斯泰提出了每个时代的人都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人究竟应该怎样生活才能得到幸福?安娜用她的方法来追求自己的幸福,列文也以他的方法去经营自己的爱情。
安娜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高贵的、优雅的,像女神一般。但越往下读,我看到了她身上的矛盾性。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她是叛逆的、无畏的,在爱情与理智道德面前,爱情占了上风,尽管在我看来是飞蛾扑火般的爱情;可她虽爱弗龙斯基,却又碍于伦理、亲情等等,不愿与丈夫离婚,还要尽一切努力保持弗龙斯基对她的“新鲜感”。这种爱是感性的,面对弗龙斯基的疯狂追求,她以为自己遇到了真正的幸福,并甘愿为这幸福拼尽全力。她一厢情愿的认为爱情必然是双方奋不顾身,全心全意,所以才无法接受弗龙斯基的社交应酬;相反,弗龙斯基却不愿因安娜而丧失自己的独立性,这样,两个人的矛盾不断积累,安娜一次次地竭斯底里最终导致二人分道扬镳。安娜即便认识到自己在这段爱情中的自私和占有欲后,仍沉迷于想象的“理想的爱情中”,最终决然地撇下了一切,选择永远离开。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安娜的爱情是轰轰烈烈的,但我不喜欢这样的爱情。我更喜欢列文与基蒂之间的爱情。列文的爱情观是理性的。我非常喜欢这个人物,因为在列文身上我感觉看到了作者自己,理性而深刻。列文与基蒂的爱情也更符合我的爱情观。含蓄的列文第一次向基蒂求婚,选择在没有别人在场的时候,被拒绝后默默承受、慢慢调整,仍旧一如继往地深爱基蒂;在他们即将结婚前夕,他将自己的日记送给基蒂,里面记载着他的初恋和他已经不是处男的事实。他认为爱情不应该有欺瞒,应该坦荡;当他不喜欢客人向基蒂献殷勤而嫉妒时,也是选择直接告诉客人他不喜欢这样,并表示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还是会将客人赶走。这样的列文很可爱。
我认为列文比安娜幸福,列文并没有将爱情当作自己唯一的追求,与基蒂的爱情更是相互欣赏与理解;安娜将爱情当作她的唯一追求,爱情破灭了,她也被摧毁,最终只留下一场人生悲剧,令人惋惜。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
有幸在假期拜读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名作,这本书曾经被我打开,又关上了好多次。这次终于下定决心来阅读它,但遗憾的是自己才疏学浅,因此只能做个肤浅的书评了。
这本书的两条线索,安娜和列文。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人物,实际上却在处处呼应对照。他们都是那个时代里,有着与同类人不同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显得格格不入的人。
我喜欢安娜。喜欢安娜的美,喜欢安娜的智慧,喜欢安娜的勇敢。也喜欢她的疯狂,她的为爱偏执,她的不顾一切。
也许是我还太年轻,已婚妇女的出轨行为并没有让我丧失对她的好感,也不能够引发我与当时上层社会对她的反感的认同。相反,书中描写安娜以及她与伏伦斯基之间的选择,让我振奋,让我激动,让我欣喜!
哦!安娜!离开卡列宁吧!他是个没有爱情的机器,你被禁锢得太久了,快要不能呼吸了!快投入伏伦斯基的怀抱里!快沉浸于爱的海洋!你值得这一切.....
我还是个学生,百家笔记网未曾体验过什么刻骨铭心的爱情,更别谈婚姻二字了。因此,我对于婚姻的定义也许就更为偏颇了。我总觉得:婚姻,应当有了爱情才能建立。我不能够理解为什么两个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两个不相爱的人却可以结合在一起。
安娜与弗伦斯基大吵的那一节,我看得心惊胆战。眼睁睁的看着他们的感情因为争吵而变得越来越冷淡,我捧着书却无能为力!哦,多想钻进书本告诉他们俩,你们是太爱对方才会这样!安娜没有安全感,动不动就要发火,伏伦斯基却认为她越来越无理取闹....最终,安娜选择了卧轨自杀。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列车站台,而结束也是在列车站台。
我也很喜欢列文。喜欢他的害羞,喜欢他的真诚,喜欢他满满的责任感。作为男人,他难免显得有一点不懂情调。但他是那么的专一,那么坚定的爱着吉娣,从一而终。
还记得,以前列文跟奥勃朗斯基讨论过关于一个男人有家室,却在外面玩其它女人的情况。列文说:“我不理解,一个吃饱了饭的人为什么还要到面包店去偷奶油面包呢?”奥勃朗斯基说:“正是因为奶油面包香甜可口,才更加的显得诱人。”两个人的交流也体现了两个人不同的婚姻观。不管奥布朗斯基有多么的浪漫,我相信每个女人最后都会选择像列文这样的,虽然不浪漫,但却很有安全感的人。
书的最后,关于列文的信仰我读得囫囵吞枣,心里早就沉浸在安娜自杀的情节中了....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再多读几遍安娜,我相信在人的不同阶段读,读同样的书都会有不同的感觉。书没变,但人在成长。加油,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