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策略
提高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策略
在目前教育由应试向素质的转型过程中,幼教工作也应该根据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提高学前儿童的音乐能力,更是幼儿素质教育中必要组成部分。
一、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体作用
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认为,孩子是教学的中心。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一定要以孩子为中心。在“无意注意”为主的幼儿阶段,最主要的不是去教会幼儿各种各样的乐理知识和歌曲,而是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兴趣,引导幼儿音乐意识的萌芽。现实情况当中,教师或者家长往往干预孩子太多,容易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音乐是一种随性自然的艺术,我们作为幼教人员应该将教的角色转变为指导和引导的角色,让孩子们自行感知音乐的节拍、节奏、风格等魅力,变被动为主动,按照其自身意愿去表达。
二、营造音乐感知环境
营造一个音乐感知的`环境对于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幼儿对音乐节奏有着优于成人的触觉。音乐课中,大多老师的教学流程是:发音练习――学节拍――学歌词――跟音乐学歌曲――幼儿表演等。这样流水化的教学很挫伤孩子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枯燥平淡的音乐课堂不要说对于年纪小、坚持性差、自制力不强、好动的学前儿童,就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也是难以接受,所以在实际教学当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调节教学内容节奏,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学习歌曲《对不起》时,只有4句歌词,曲调也很简单,可以将上课的重点和要强化的节奏放在最后的一字两音的唱法和对应节拍(4/4拍中两组附点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上,在这个环节中的节拍和韵律做详尽有趣的课程讲解和游戏练习,这样在幼儿认知中既学会了歌曲,音乐技能也大有提高,而且不会感觉枯燥和走流水账,既抓住了教学目标又强化了教学难点。
三、寓学于乐,加深音乐认识
对于幼儿来说,游戏处于一种不可或缺的地位,如果能够将音乐和游戏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就会更加有助于孩子们加深对音乐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幼教人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抓好时机,将孩子们脑海当中有关音乐美的体验引入到他们的表现欲当中,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形象的情景,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美的再创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我们既要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又要让孩子们在游戏当中不断地受到音乐的熏陶。在学习歌曲《好妈妈》时,已知很多幼儿对该歌曲的曲调很熟悉了,甚至一弹琴孩子们都唱得出来,那么重点节奏就应该放在表演上,让幼儿自己把歌曲改编成一个小情景剧,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了歌曲的内涵和意义,这大概也正是这首歌作者的初衷吧。
四、儿歌学唱,舞蹈并行
学前儿童有着强烈的说唱欲望和行为诉求,在音乐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在教儿歌的同时教与之相配合的舞蹈,让孩子们在唱歌的同时,能够舞起来,甚至完全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进行“舞蹈”,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节奏认知,更能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歌曲《小白船》后,鼓励幼儿随音乐自由舞蹈,让幼儿在舒缓的旋律中想象自己是一轮弯弯的明月或是一只洁白的“小船”,体验音乐带来的乐趣。在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同时发展了幼儿的肢体语言。这种方式比单纯进行音乐教学效果要好很多,在教学实践中,边唱歌边跳舞比单纯唱歌不跳舞或者单纯听着音乐跳舞,孩子们对课堂教学的配合意向要大几乎一倍。在这一基础之上,我们对其进行情感、语言、节奏、音调等方面的技能训练是潜移默化的,还可以挑选出一些特定的曲目,在无意识当中让其领悟歌曲的节拍和重音等音乐要素。
五、乐器体验法
乐器体验并不是要求在教学中非常传统的教会幼儿各种乐器的演奏方式和方法,而是通过乐器这一载体加深他们对音乐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其对音乐的感知和兴趣,加强幼儿的音乐意识。乐器能够提供对音乐要素的视觉和触觉体验,发挥孩子们的自主性,用丰富的想象力去实现乐器的创作功能,在孩子们自有的理解力基础上,我们不必太过苛求其对某一乐器的具体运用,而是在他们能够理解的范围内,用乐器去拟声,让乐器充当一个工具,帮助孩子们去判断音色、力度、高音、节奏、速度等音乐要素。如小鸟的叫声,下雨的时候雨点落下的声音,在模拟的同时我们也可以进行发问,如小号的声音跟什么动物的叫声最接近,牛的叫声应该用哪个乐器去制造等。在高低音等认识方面,都可以通过乐器的近音模拟帮助孩子们发现、辨别和描绘他们平时听到的和乐器发出的声音。
幼儿的音乐能力是其各种能力当中表现最早的一种,学前儿童音乐能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以及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作为幼教人员,我们自身也要加强对儿童音乐能力的认知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努力为其提供优越的音乐能力发展条件,设计和实施一些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音乐教学活动,有目的地发展期音乐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