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篇 (2.23 2.24)

 我来答
野半下独0y
2022-07-26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6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6万
展开全部
子张,即颛孙师,字子张,孔门弟子之一。春秋末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虽学干禄,未尝从政,以教授终。此人好研究“高深”一些的学问。在“学”方面稍显“过”。孔子死后,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1.世:古代以三十年为一世。

也有的把“世”解释为朝代。父子相承也为一世。

2.可:可否

3.知:预知

4.因:因袭,沿用、继承。

5.损益:损:废除,益:增加。

减少和增加,即优化、变动之义。

子张问:“今后十代礼仪制度的变革,可以预料吗?”

孔子说:“殷朝沿袭夏朝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增益的,是能够知道的;

周朝沿袭殷朝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增益的,也是能够知道的。

假如有人继承了周朝,就是一百代以后,礼仪制度也是可以预料的。”

本章孔子论述礼的继承和创新问题。礼的发展有其继承性,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孔子用夏商周三代的承袭和损益说明这一点。不管损减也好,增益也好,总是由前面的历史轨迹演进而来的。

子张向孔子请教“预知”的事,既是在询问周王朝政治趋向,又是在向孔子请教预测学,可谓一问而多义。

1. 可能含有质疑周王朝政治能够持续多久之意。孔子没有直接给子张一个具体的答案,而是以普遍了解的过去三代的更替事实作为辨析问题的材料,用来论述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性问题,以之回答子张的“预知”问题。

2.子张向孔子请教预测学。 (十世即三百年。)

孔子针对子张所问,答:“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用历史数据推演未来的发展,告诸往而知来者。他的理论是用“礼”来作为每个时代社会发展演变的准则。以礼的变化为依据来推知世界的变化。

孔子重礼(社会的规则和制度),他把制度变化视为社会环境变化的根本所在。他虽处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但其毕生追求恢复礼乐制度。想必他对美好未来抱有坚定信念。

本章中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沿袭,也有改革、变通。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时代,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当然,他的损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质为前提的。

1.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文化也是如此。中华文化中有很多优良传统,在继承中有些都已经遗失了,所以现在文化界的学者都在倡导国学文化的学习和继承,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汉字听写大会、诗词大会、成语大赛、灯谜大会等文化类节目,这些节目中蕴含着很多道德文化、礼仪制度的内容。因为我们上周刚学习了中国美食,为了给孩子补习基础知识,我们给孩子播放了《舌尖上的中国》,节目不仅介绍了中国的传统美食文化,也涵盖了东西南北中各地的生活习俗。

2. 课程的继承与创新

课程同样如此,现在我们使用的是南明的课程,我们也可以根据二小的实际情况或根据我们运城的人文地理,在南明的基础上做自己的创新。这个一个人可能做不到,但在二小团队的不懈努力下,那一天或许就是明天。

1.鬼:古代人相信人死为鬼,祖先逝去为鬼,得享子孙后代的祭祀。此外,人还各以身份规定,可以祭祀别的鬼神。“非其鬼而祭之”,即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鬼。

2.祭:祭祀。供奉鬼神或祖先。表示尊崇并祈求保佑。

3.谄:谄媚之心。

4.见义不为:看见符合道义(正义)的事情却不去做。

孔子说:“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鬼却去祭祀,这种做法是谄媚。看见应该做的事情却不去做,这就是没有勇气。”

孔子批评了“不当为而为”与“当为而不为”的两种行为,告诫人们“宜祭所当祭”,“见义勇为”更要“当仁不让”。合乎道德应该做的事而不(敢)去做,(当为而不为)就是没有勇气。孔子认为没有智、仁、勇就无法(不应该)从政。

孔子此言是有针对性的。

孔子的学生冉有为季氏的宰相,看到季氏去祭泰山(因为泰山只有天子诸侯才能去祭司,所以季氏的行为是非礼之事),却不能谏阻,因而孔子说他没有勇气。我们都知道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分封制的特点是:君上之君,非我之君。臣下臣下,非我之臣。(用我们熟悉的话说就是“我的诸侯的诸侯不是我的诸侯;我的臣子的臣子不是我的臣子。”)这也是为什么季氏祭泰山属于非礼之事。

“见义不为,无勇也。”成语“见义勇为”就出自此处。这里的“义”不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这里的“义”是无欲无求的,是合乎道德,合乎本心的。就拿现实中最经典案例说明吧。譬如老人摔倒了,过去扶起来,这也是“义”。哪怕他人误解、诽谤,都要去做,这就是“勇”,是担当。这样做,也有助于自己良心良能的开启。若是不去扶的话,内心是会后悔愧疚的,很难受的,对自己,对社会也都是不利的。真正做到见义勇为,而不是为名为利,那内心是圆满的,充满幸福快乐心安呀!

孔子连举两事,都是直指人心。在社会上种种不道与非义,都是由人心里的私欲而来。总之,无论是季氏献媚,还是冉有无勇,两者都是出于私心、私利,本质上是相同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