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姒的传说与沉思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褒姒的传说与沉思
在古老的夏朝,孔甲称帝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两条神龙降落在他的庭院里,自称是褒国的两个君主。褒国的国君为有褒氏,是大禹的儿子,夏王启的兄弟。说起来,他们还算是孔甲的祖辈。
对这突如其来的降临,孔甲也不知吉凶。于是开始让占卜师占卜。卜问的结果是,无论是杀掉它,还是赶走它,或者是留下它,都不吉利。真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好在卜师聪明,又进一步卜问,是否可以把龙的涎沫收藏起来?卦相这才显示出吉兆。
于是陈设祭桌布帛,又把内容写在书简上,开始向神龙祷告。就这样,神龙在游走后留下了涎沫,被盛在宝匣中收藏了起来。
夏朝灭亡以后,此宝匣被传到商朝;商朝灭亡以后,宝匣又被传到周朝。接连三个朝代,都没有人敢打开它。
传至周厉王末年时,厉王到底没有抑制住好奇,最终把它打开观看了。结果涎沫自动流了下来,流得满院子都是,怎么也驱除不去。不知谁出了个主意,厉王还真相信了,于是让女人赤身裸体地大声呼叫。似乎是比较害怕这个,最终涎沫化为黑色的蜥蜴,钻进了厉王的后宫。
后宫有个小女孩,刚满七岁。碰上蜥蜴后,当时也没觉得怎么样,但到十五岁行过及笄礼时竟然怀了孕。因为没有丈夫就生下孩子,不合礼制且伤风败俗,所以她感到很害怕,就把孩子扔掉了。
早在周宣王的时候,就有女童传唱着这样一首歌谣:“见到山上桑木做成的弓和箕木做成的箭囊,那么周朝就要灭亡了。”这个预言让宣王很害怕,于是他派人外出四处巡查。恰巧碰上一对夫妇正在售卖这两样东西,宣王便命令立即把他们抓起来杀掉。
不知用了什么手段,这对夫妇还是逃走了。在逃跑的路上,恰巧看到了那个后宫女童扔在路边的孩子。听到孩子深夜啼哭,声音凄厉,出于怜悯而收养了她。他们带着孩子一路逃亡,最后逃到了褒国。
褒国的国君因耿直直谏,得罪了周幽王,所以“幽王三年,周伐有褒”。褒国人为了免祸,就献上了当初女童扔掉的女儿给幽王以求赦免。这个被扔掉的女孩来自褒国,就是后来“一笑倾国”的褒姒。
有一天,幽王来到后宫,一看到美丽非凡的褒姒,立刻就爱上了她,并且爱和全心全意,可谓集万千宠爱于其一身。他和褒姒生下了儿子伯服。为了取悦褒姒,他甚至废黜了王后申侯之女,废掉了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自此大祸酿成,周太史伯阳读历史记录的时候就断定:“周将要亡国了。”
史收记载,褒姒是个冷美人,不喜欢笑;也许是一生经历苦难太多,没什么值得她笑。为此,周幽王想尽一切办法想逗她一笑,她却偏偏就是不笑。当时,周朝设有有烽火台和大鼓,当有敌来犯时,就燃起烽火,敲击大鼓来报信。
有一次,幽王突然燃起了烽火,诸侯们见狼烟冲霄,纷纷赶来救援。但来了以后却没有看到敌人,只看到幽王和褒姒在饮酒作乐。褒姒看到诸侯们汗流浃背、盔歪甲斜的狼狈样子,终于忍不住大笑起来。
能博美人一笑,幽王很是喜欢这个办法,于是以后为褒姒多次点燃烽火。诸侯因屡次受骗,后来渐渐地也就不来了。周幽王自此失去了信用。
幽王任用一个叫虢石父的人为卿士,主持国政。此人能说会道,最是喜欢阿谀奉承,而且贪财好利,品德很是不堪。但周幽王却很喜欢并重用他,为此国都里的人都很有怨气。再加上述所说的废黜王后,废去太子。有此三宗罪,民怨岂能不沸腾?
于是,王后的父亲申侯开始发难。他联络了诸侯缯国、西夷的犬戎攻打幽王。幽王再次点燃烽火征发诸侯的军队,但诸侯认为幽王又是再骗他们,或许对这样王朝也彻底失去了信心,没一个来救援的。
结果可想而知。各路联军在骊山下杀死了周幽王和太子伯服等人,掳走了褒姒,将周人的财物抢掠一空而去。此后,诸侯们纷纷聚集到申侯这里,共立从前的幽王的太子宜臼为王,这就是周平王。
平王即位后,将都城迁到了洛阳,史称东周。
读这条史料的时候,我发现了太史公司马迁写史暴露出的两点瑕疵:
一是把经常把神话和传说当成史实。如殷的始祖名契,他的母亲叫简狄。简狄在河边沐浴的时候,见燕子产下一个卵,捡起来吃了,便怀孕生下了契;再如周的始祖叫弃,他的母亲叫姜原。姜原在野外看到巨人脚印,好奇踩了上去,就怀孕生下了弃。神龙的传说也是这样。这主要是因为先秦时期的史料比较缺乏,年代愈久愈无法考证,所以就沿用流传下来的一些神话传说来予以佐证;另外,也有可能当时的史官本就不是坚定的无神论者,说不定真认为“天命神授”, 相信这些传说也未可知。
二是史料的记载也有前后矛盾之处。《周本纪》里记载,神龙降于夏帝的庭院内,留下涎沫就走了;而在《夏本纪》里却记载,夏帝孔甲找了一个叫刘累的人,让他豢养神龙。后来一条雌龙死了,刘累干脆煮了让孔甲吃了。或许太史公一时疏忽未注意到这个细节;也许意识到了,但认为神话传说本来就虚无缥缈无标准答案,既然流传下来的史料是这样写的,姑且就尊重史料的原貌吧。
由周幽王和褒姒的故事,我也萌生三点小感悟:
一是万不可拿严肃的事情来开玩笑。点燃烽火和擂大鼓是古代军事上用来传递军情的手段,除此之外不得擅用,这是一件严肃得不能再严肃的事情。可幽王先生为博美人一笑,轻率地随随便便地就拿来用了。因此失去了诸侯的信任,在真发生危险的时候再没人肯来救援他了。诸侯们是真的不知道这次示警是实际军情吗?非也,那也太小瞧诸侯们的情报系统了。申侯遍地串连,多方联络,闹得动静这样大,怎么不留下点蛛丝马迹?实在是幽王的做法寒了大家的心,大家故意装作不知道而已。所以说周幽王落得个国破身亡的下场,实在是咎由自取!
二是切不可把别人享用不了的富贵强加于人。幽王宠爱褒姒,你自宠爱便是,赐予金银珠宝、绫罗绸缎都行,你万不该废黜原王后和太子,立褒姒为后,立伯服为太子。众所周知,过去的王后不仅要相貌端庄,更要身出名门。说穿了,帝王家的婚姻就是政治上的联姻。而申氏就是这样的一个有势力的名门望族。据史料记载,秦国的祖先有个叫大骆,大骆有个儿子叫非子,因为马养得好,周孝王就想立非子为大骆的嫡子。但申侯(非现在的申侯)之女是大骆的正妻,她的儿子叫成,已被立为嫡子。所以申侯软中带硬地对孝王说,从前我们的祖先郦山之女,生了中潏,中潏由于亲戚关系而归附于周,保守西垂,西垂才得以和睦。现在我们又嫁女给大骆,生下嫡子成。申人和大骆再次通婚,西戎全都归顺,您才得以 为王。请您好好考虑考虑吧。孝王只得把非子封在秦,而不废申侯之女的儿子为嫡子。褒姒尽管貌若天仙,但毕竟只是褒国敬献的一个宫女,骤然身居云端高位,不啻黄口孺子,身负万金,招摇过市,那是嫌命活得太长了。结果申侯发了怒,问题很严重,幽王、伯服俱被处死,褒姒也被犬戎掳走,不知所终。这是把她驾驭不了的富贵强加于她,好心办了坏事,不仅不能让她幸福,最终却害了她啊!
三是没本钱时候千万切不可混充“大头蒜”。从厉王、宣王时开始,诸侯已纷起称王称霸,周王朝已开始走向衰败。至幽王时,更是灾难频仍,西部的丰、镐和泾、渭、洛一带都发生了地震,山陵崩颓,水源枯竭,已出现亡国征兆。对此幽王却不自知,废王后,废太子,任用奸臣虢石父,恣意妄为,任性得很;最不该的是他图一时之快,烽火戏诸侯,彻底失去了诸侯的信任和支持。一个昏聩如此的君王,不知内政糜烂不堪,不知外敌虎视眈眈, 整天沉迷于昔日的辉煌中沾沾自喜,自高自大,作威作福,安得不败,安得不亡!
在古老的夏朝,孔甲称帝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两条神龙降落在他的庭院里,自称是褒国的两个君主。褒国的国君为有褒氏,是大禹的儿子,夏王启的兄弟。说起来,他们还算是孔甲的祖辈。
对这突如其来的降临,孔甲也不知吉凶。于是开始让占卜师占卜。卜问的结果是,无论是杀掉它,还是赶走它,或者是留下它,都不吉利。真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好在卜师聪明,又进一步卜问,是否可以把龙的涎沫收藏起来?卦相这才显示出吉兆。
于是陈设祭桌布帛,又把内容写在书简上,开始向神龙祷告。就这样,神龙在游走后留下了涎沫,被盛在宝匣中收藏了起来。
夏朝灭亡以后,此宝匣被传到商朝;商朝灭亡以后,宝匣又被传到周朝。接连三个朝代,都没有人敢打开它。
传至周厉王末年时,厉王到底没有抑制住好奇,最终把它打开观看了。结果涎沫自动流了下来,流得满院子都是,怎么也驱除不去。不知谁出了个主意,厉王还真相信了,于是让女人赤身裸体地大声呼叫。似乎是比较害怕这个,最终涎沫化为黑色的蜥蜴,钻进了厉王的后宫。
后宫有个小女孩,刚满七岁。碰上蜥蜴后,当时也没觉得怎么样,但到十五岁行过及笄礼时竟然怀了孕。因为没有丈夫就生下孩子,不合礼制且伤风败俗,所以她感到很害怕,就把孩子扔掉了。
早在周宣王的时候,就有女童传唱着这样一首歌谣:“见到山上桑木做成的弓和箕木做成的箭囊,那么周朝就要灭亡了。”这个预言让宣王很害怕,于是他派人外出四处巡查。恰巧碰上一对夫妇正在售卖这两样东西,宣王便命令立即把他们抓起来杀掉。
不知用了什么手段,这对夫妇还是逃走了。在逃跑的路上,恰巧看到了那个后宫女童扔在路边的孩子。听到孩子深夜啼哭,声音凄厉,出于怜悯而收养了她。他们带着孩子一路逃亡,最后逃到了褒国。
褒国的国君因耿直直谏,得罪了周幽王,所以“幽王三年,周伐有褒”。褒国人为了免祸,就献上了当初女童扔掉的女儿给幽王以求赦免。这个被扔掉的女孩来自褒国,就是后来“一笑倾国”的褒姒。
有一天,幽王来到后宫,一看到美丽非凡的褒姒,立刻就爱上了她,并且爱和全心全意,可谓集万千宠爱于其一身。他和褒姒生下了儿子伯服。为了取悦褒姒,他甚至废黜了王后申侯之女,废掉了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自此大祸酿成,周太史伯阳读历史记录的时候就断定:“周将要亡国了。”
史收记载,褒姒是个冷美人,不喜欢笑;也许是一生经历苦难太多,没什么值得她笑。为此,周幽王想尽一切办法想逗她一笑,她却偏偏就是不笑。当时,周朝设有有烽火台和大鼓,当有敌来犯时,就燃起烽火,敲击大鼓来报信。
有一次,幽王突然燃起了烽火,诸侯们见狼烟冲霄,纷纷赶来救援。但来了以后却没有看到敌人,只看到幽王和褒姒在饮酒作乐。褒姒看到诸侯们汗流浃背、盔歪甲斜的狼狈样子,终于忍不住大笑起来。
能博美人一笑,幽王很是喜欢这个办法,于是以后为褒姒多次点燃烽火。诸侯因屡次受骗,后来渐渐地也就不来了。周幽王自此失去了信用。
幽王任用一个叫虢石父的人为卿士,主持国政。此人能说会道,最是喜欢阿谀奉承,而且贪财好利,品德很是不堪。但周幽王却很喜欢并重用他,为此国都里的人都很有怨气。再加上述所说的废黜王后,废去太子。有此三宗罪,民怨岂能不沸腾?
于是,王后的父亲申侯开始发难。他联络了诸侯缯国、西夷的犬戎攻打幽王。幽王再次点燃烽火征发诸侯的军队,但诸侯认为幽王又是再骗他们,或许对这样王朝也彻底失去了信心,没一个来救援的。
结果可想而知。各路联军在骊山下杀死了周幽王和太子伯服等人,掳走了褒姒,将周人的财物抢掠一空而去。此后,诸侯们纷纷聚集到申侯这里,共立从前的幽王的太子宜臼为王,这就是周平王。
平王即位后,将都城迁到了洛阳,史称东周。
读这条史料的时候,我发现了太史公司马迁写史暴露出的两点瑕疵:
一是把经常把神话和传说当成史实。如殷的始祖名契,他的母亲叫简狄。简狄在河边沐浴的时候,见燕子产下一个卵,捡起来吃了,便怀孕生下了契;再如周的始祖叫弃,他的母亲叫姜原。姜原在野外看到巨人脚印,好奇踩了上去,就怀孕生下了弃。神龙的传说也是这样。这主要是因为先秦时期的史料比较缺乏,年代愈久愈无法考证,所以就沿用流传下来的一些神话传说来予以佐证;另外,也有可能当时的史官本就不是坚定的无神论者,说不定真认为“天命神授”, 相信这些传说也未可知。
二是史料的记载也有前后矛盾之处。《周本纪》里记载,神龙降于夏帝的庭院内,留下涎沫就走了;而在《夏本纪》里却记载,夏帝孔甲找了一个叫刘累的人,让他豢养神龙。后来一条雌龙死了,刘累干脆煮了让孔甲吃了。或许太史公一时疏忽未注意到这个细节;也许意识到了,但认为神话传说本来就虚无缥缈无标准答案,既然流传下来的史料是这样写的,姑且就尊重史料的原貌吧。
由周幽王和褒姒的故事,我也萌生三点小感悟:
一是万不可拿严肃的事情来开玩笑。点燃烽火和擂大鼓是古代军事上用来传递军情的手段,除此之外不得擅用,这是一件严肃得不能再严肃的事情。可幽王先生为博美人一笑,轻率地随随便便地就拿来用了。因此失去了诸侯的信任,在真发生危险的时候再没人肯来救援他了。诸侯们是真的不知道这次示警是实际军情吗?非也,那也太小瞧诸侯们的情报系统了。申侯遍地串连,多方联络,闹得动静这样大,怎么不留下点蛛丝马迹?实在是幽王的做法寒了大家的心,大家故意装作不知道而已。所以说周幽王落得个国破身亡的下场,实在是咎由自取!
二是切不可把别人享用不了的富贵强加于人。幽王宠爱褒姒,你自宠爱便是,赐予金银珠宝、绫罗绸缎都行,你万不该废黜原王后和太子,立褒姒为后,立伯服为太子。众所周知,过去的王后不仅要相貌端庄,更要身出名门。说穿了,帝王家的婚姻就是政治上的联姻。而申氏就是这样的一个有势力的名门望族。据史料记载,秦国的祖先有个叫大骆,大骆有个儿子叫非子,因为马养得好,周孝王就想立非子为大骆的嫡子。但申侯(非现在的申侯)之女是大骆的正妻,她的儿子叫成,已被立为嫡子。所以申侯软中带硬地对孝王说,从前我们的祖先郦山之女,生了中潏,中潏由于亲戚关系而归附于周,保守西垂,西垂才得以和睦。现在我们又嫁女给大骆,生下嫡子成。申人和大骆再次通婚,西戎全都归顺,您才得以 为王。请您好好考虑考虑吧。孝王只得把非子封在秦,而不废申侯之女的儿子为嫡子。褒姒尽管貌若天仙,但毕竟只是褒国敬献的一个宫女,骤然身居云端高位,不啻黄口孺子,身负万金,招摇过市,那是嫌命活得太长了。结果申侯发了怒,问题很严重,幽王、伯服俱被处死,褒姒也被犬戎掳走,不知所终。这是把她驾驭不了的富贵强加于她,好心办了坏事,不仅不能让她幸福,最终却害了她啊!
三是没本钱时候千万切不可混充“大头蒜”。从厉王、宣王时开始,诸侯已纷起称王称霸,周王朝已开始走向衰败。至幽王时,更是灾难频仍,西部的丰、镐和泾、渭、洛一带都发生了地震,山陵崩颓,水源枯竭,已出现亡国征兆。对此幽王却不自知,废王后,废太子,任用奸臣虢石父,恣意妄为,任性得很;最不该的是他图一时之快,烽火戏诸侯,彻底失去了诸侯的信任和支持。一个昏聩如此的君王,不知内政糜烂不堪,不知外敌虎视眈眈, 整天沉迷于昔日的辉煌中沾沾自喜,自高自大,作威作福,安得不败,安得不亡!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