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说明三国鼎立时期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我来答
  • 你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 系统奖励15(财富值+成长值)+难题奖励30(财富值+成长值)
继润time
2016-02-16 · TA获得超过16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7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962万
展开全部
曹魏的田租户调制乃继承了两汉的赋税制度而有所改革。从田租看,汉代是十五税一或三十税一的分成田租制,曹魏改为亩收四升的定额田租制。两汉统治者向农民按分成制收田租,系多产可以多收,曹魏按定额田租向农民征税,则增产亦不能增收,故更能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之愿意精耕细作,多产归已。
曹魏、蜀汉、孙吴三国当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垦荒的面积最广,这正是当时三国中以曹魏实力最强的原因。曹魏推行屯田制,组织流民耕种官田,屯田地域,西北起河西,东南达淮南;东北自幽燕,西南至荆襄。史言“州郡例置田官”, 这使得社会秩序恢复,增强曹魏实力。曹魏重视农业的另一实证是其大兴水利,其工程的规模和数量在三国中首屈一指。如青龙元年关中一带辟建渠道,兴修水库,一举改造了三千多顷盐碱地,所获使国库大为充实。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粮食产量倍增。曹魏建置大型官营手工业作坊,发展手工业生产。邺、洛阳等贸易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和海外有贸易往来。此外造船业、陶瓷业、丝织业、制盐业等等也都十分发达。
蜀汉的收入有田租,但暂未有实例;盐铁对蜀汉有不错的利润;而南中金、银、丹、漆、耕牛、战马、蜀锦等贡品,令蜀汉军费有所供给,国家富裕,为诸葛亮北伐提供物资;另有其他收入没有记录。另一方面,支出包官俸、军粮、赏赐等,至蜀汉亡时,官府仍有金、银各二千斤。
偏居西南一隅的蜀汉版图最小,主要地区仅巴蜀汉中等地,直到蜀亡时,只有户28万,人口94万,军队约10万, 可见国力之弱。诸葛亮也承认,他是在“益州疲弊”的情况下率师北伐的。而当时魏国,有人口440万,军队约60万,力量对比差距明显。
蜀汉地方,易守难攻,若能真正联合吴国,协调一致地对付强魏,则蜀汉偏安西南还是有可能的。而四川地区优越的经济环境也可以为蜀国稳固防守提供条件。如果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的资源能够真正被开发,蜀汉的经济实力必将大增,逐鹿中原的机会自然大了不少。
过早的北伐让蜀汉耗尽了财力,影响了蜀汉的经济发展,使其相对弱小的军事经济实力更加弱小。由于蜀汉经济基础薄弱,经不起连年战争,浩大的军事开支,加上币材紧缺,使蜀汉不得不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所铸行的多是大面值钱币。没有相应的社会物质基础作为后盾而铸行大面值减重钱币,必然会引起物价飞涨。同时蜀汉国民对长期的战争也极为厌恶,千方百计逃避兵役。有资料表明,由于诸葛亮连年出兵北伐,兵员不足,遂调各郡兵补充北伐部队,然而各郡大约是以各种借口为由而拒不发兵,形成了“多不相救”的局面。诸葛亮死后,军队中大量的士兵和职业兵户更是纷纷逃亡,做为地方长官的吕乂,数年中仅在一个蜀郡就查出了万余名逃避兵役者。至蜀汉后期姜维北伐期间,蜀汉已经出现了“经其野民皆菜色”的景象,可见连年北伐对蜀汉经济造成的伤害之大。
孙权很重视农业的生产。大约在汉建安七年至建安八年间,孙权开始推行屯田。孙吴的屯田分为军屯、民屯两种,采用军中编制,设置典农校尉、典民都尉、屯田都尉等官职管理屯田事务。屯田兵且耕且战,屯田户只种田,免除服役。226年(黄武五年),孙权还采纳陆逊的建议,扩大屯田面积,并将自己驾车的牛由八头减为四头,用于耕地。他还身为士卒先,亲自耕田,“与众均等其劳”,这些作为大大鼓励了士农的情绪。
在今浙江境内开辟有海昌、上虞、新安等屯田区;在湖滩大规模开垦土地,建立了毗陵、湖熟、溧阳、江乘、于湖、赭圻等屯田区;用南迁人口建造了金宝圩;在长江中游建立了浔阳、阳新、武昌、陆口、江陵、长沙沤口等10余处屯田区。这些措施促进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皖城的屯田基地有屯兵数千家,而毗陵的屯田民则有男女数万口。孙吴屯田的规模可观,且多用牛耕,耕作技术也较先进。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BaeDooNa7Ronan
推荐于2017-12-16 · TA获得超过1.5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491
采纳率:55%
帮助的人:1070万
展开全部
曹魏是经历了人口锐减、城市破败,农田荒芜,工匠逃匿,饿殍载道,尸横遍野,一片凋零后建立起来的,很艰辛的。在经济方面,完成了,一、屯田。二、兴修水利。三、百工发展。四、出台地方新措施。经过一系列革新,北方经济得到恢复,结束了汉末以来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在三国中贡献最大。
东吴也是一个杰出的政权,对江南的开发很有成效。东吴经过了,一、屯田。二、兵农合一。三、百工发展。四、对外开发。尤其加强了对台湾的联系,加强了中国南方边远的统治,并和罗马印度等国有过经济通会。
蜀汉是一个寄于西南的政权,由于国力所限,除了锦织产量大,做工精美,并成为国家重要经济来源以外,其他方面均不如曹魏和东吴。

详细说明
曹魏: 曹操终其一生也没有完成统一,殊为遗憾。他未能统一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北方的经济衰败。等到北方恢复以后,南方就很难抵挡了。汉末北方在十多年间人口锐减、城市破败,农田荒芜,工匠逃匿,饿殍载道,尸横遍野,一片凋零。这主要是战争、灾荒和疾病引起的。曹操亲眼目睹现状,不禁感慨:“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晋代人山简更是说:“万姓流散,死亡略尽,斯乱之极也。”曹操及曹魏政权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做了一下措施,并取得相当成绩。一、屯田。二、兴修水利。三、百工发展。四、出台地方新措施。
董卓败亡之后,形成关内小打,关外大打的局面。当时北方的情况是粮食奇缺,物价飞涨,人民死于饥饿不计其数。不仅百姓饥寒交迫,朝不保夕,就连割据一方的军阀武装,也常因粮饷匮乏而"瓦解流离,无敌自破"。在这种形势下,谁能把失散的劳动力与土地结合起来,并保证他们能进行正常生产,谁就能生存、发展、壮大。在这方面,曹魏统治集团比当时北方的其他集团觉悟得早。曹魏屯田如果从曹操建立基业的196年算起,一直持续到曹魏灭亡,接近七十年,历时长,范围广,影响深,好处多。
第二。兴修水利。水利灌溉比牛耕的效率和收成高出很多,明显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迅速提高,北方的农业较快地恢复了。皇甫隆是当时的杰出代表,他改进了西汉时期的耧犁耕作技术,得以"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
第三,百工发展。温饱得到满足之后,手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马钧改进了织绫机,省工省时。曹操基本拿下北方的时候,便立即派专人管理冶铁事务。韩暨为监冶谒者,改变过去冶铁鼓风使用马排的旧方法,凭借水流创造出水力冶铸鼓风机,其功效数倍于旧。到曹魏中期,商品交换也有了起色。首先,五铢钱在明帝时重新使用,直到西晋。同时,昔日被夷为废墟的洛阳,到齐王曹芳时,已是"其民异方杂居,多豪门大族,商贾胡貊,天下四方会利之所聚"了。而邺城,由于它是曹操为魏王时的魏国都城,位于冀州要冲,遂为黄河流域一新兴商业名城。
第四,地方新措施。曹操自攻克邺城后,便出台了很多新措施。涉及到经济、官品、军事,经济又包括税收、土地、专营,各地的父母官也是献计献策,经济迅速恢复。

东吴:中国古代政府对南方的开发,初始于东周之楚国。又经江左六朝的全面开发,江南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六朝中,又以东吴贡献颇大,是一个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杰出王朝,功绩不亚曹魏。东吴对江南的开发也有以下几点。
一、屯田。江南战乱相对较少,但是地广人稀,广大地区急需开发。曹魏和东吴屯田都分为军屯和民屯,不同的是,曹魏屯田是专门划出屯田区域,不分郡县。东吴则是各县各郡自己屯田。长江沿岸,屯田甚多,连绵不断。东起吴郡,西至夷陵,东西几千里之间,形成一线。
二、兵农合一。江南地广人稀,要维持一个政权,人民的负担是够重的。对于百姓,吴国的方针似乎是:凡是可以当兵的,尽可能征其为兵;为兵者,凡有可能生产的,又尽可能让他们参加生产。
三、百工。东吴手工业、海盐业和冶炼业在三国中都是很突出的,官府、民间大量生产葛、麻,葛、麻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较汉代有提高铜矿和铁矿多集中在会稽、丹阳、豫章等郡。会稽郡铜镜制造业最为发达。丹阳郡(今江苏南京)"山出铜铁,自铸甲兵,俗好武习战。"
武昌的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官方冶铸十分活跃。造船业是吴国最发达的手工业。同蜀魏争夺长江屏障控制权以及海上交通的需要,促使孙吴的统治者大力发展造船业。当时,建安郡的侯官(今福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东),番禺(今广州)是吴国三大造船中心,置有典船都尉,管理造船事业。
四、对外开发。孙吴立国,不闭关,不锁国,面向大海,敞开胸怀,积极开拓与南海各地的政治经济联系。不仅促进了三国之间的各种交流,还加强了和台湾的联系,并在交州设置四郡,增强了对边境地区的控制力。甚至还有很多印度和罗马的商团来到东吴交换商品,促进经济多元化。

蜀汉:蜀汉是一个撮尔小邦、寄于西南的政权,由刘备外来并建国。益州地区在汉末受到的战乱比较小,所以“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恢复发展经济是不存在的,而是把具体措施分发个各郡县。实际掌权者诸葛亮时期,他个人还比较注重农桑的建设,尤其是看护都江堰水利工程,这是蜀国的经济命脉。百工方面,由于蜀国综合国力有限,除了纺织业,其他都远不如曹魏和东吴。锦业发展迅速,产量大,制工精美,远销吴、魏,其收入成为蜀汉政府军费的一大来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2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