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秋燥
1.多喝水,多吃蔬果。秋天饮食调养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的食品为重。古代医学家很早就提出过一条对付秋燥的饮食良方:“朝朝盐水,晚晚蜜汤。”秋燥宜补充水分,但如果大量喝白开水,水分易流失。若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盐分、糖分,可以延长水分停留在胃肠道里的时间。这种方法,与我们现在医院给患者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水是一个道理。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也是秋季 养生 、延缓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真是一举三得。温燥初起时,人们多吃水果和汤水即可恢复平衡。凉燥初起时,若是多喝姜糖水,可以除寒气。
2.多吃些润燥食物。具有滋阴润燥的食物很多,如芝麻、葡萄、大枣、柑橘、石榴、甘蔗、荸荠、莲藕、莲子、菱角、梨子、木耳、蜂蜜、萝卜等。秋令果品中,尤以梨润燥最佳,梨性甘凉,具有润肺、止渴、养阴滋润、化痰、通便之功效。中医认为,食粥能和胃补肺润燥,若用润燥食物煮粥或炖汤,制作成梨粥、胡萝卜粥、菊花粥、芝麻粥,冬瓜汤、莲藕汤、白萝卜花生汤、大白菜汤、白梨银耳汤等,则更能收到良好的益肺润燥、生津止咳的作用。石榴是秋季的时令水果,用石榴榨汁可以生津止渴、杀虫止痢,对于秋季容易腹泻人群、经常口咽干燥和口腔溃疡人群较好。
3.进补有讲究,注意防病。在夏秋交替季节,不应过分地进补,切忌顿顿大鱼大肉。暮秋,人们的精气开始封藏,进食滋补食品较易被机体消化、吸收和藏纳,有利于改善脏腑功能,对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更有康复、祛病和延年之功效。此时,可适当多吃些瘦肉、鱼虾、禽蛋、莲子、大枣、鸡肉、牛肉、鸽肉、当归、熟地黄等较为偏温热的食品,但应尽量少吃羊肉、狗肉、鹿茸、附片等大温大热之品。吃肉时可以适当配合豆类食用,因为豆制品中含有大量卵磷脂,考虑乳化血浆,能预防斑块硬化,还有抗氧化作用,有防癌功效。秋季凉爽,人的食欲大增,暴饮暴食易使胃肠负担加重,引起功能紊乱。特别是秋季昼夜温差较大,腹部着凉后容易引起胃肠道疾病。因此,秋季要特别注意食品卫生问题,防止病从口入。此外,应尽量少食或不食辣椒、葱、姜、蒜、胡椒、烈性酒等燥热之品以及油炸、肥腻之物,以免燥上加燥。
4.中药之宝甘草。甘草性平、味甘,生甘草可清热解毒,熟甘草有补中益气之效。平时爱上火的人群一到秋季出现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等问题,可以选用生甘草2-3片、菊花3-5朵,用开水冲泡代茶饮,如果平时消化不太好,再稍微加点乌梅或者生山楂。而对于平时体质偏虚弱的人群,经常会感到乏力、浑身没劲,可以选用炙甘草也就是熟甘草加上生黄芪数片,用开水冲泡代茶饮。
5.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因为早睡可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早睡早起是我国古代“ 养生 之道”,据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秋季是血栓形成的高发季节,所以早睡早起对于预防脑血栓等疾病有益处。运动适合选择较为舒缓的运动,比如跳绳、跳舞、慢跑、登山等运动,可以提高抵抗力。
让我们熟悉这些生活小常识,安全度过每一个干燥的秋季,让病邪远离、让 健康 长存,保山河无恙。
供稿:河南省卫生 健康 委 河南省疾控中心
1、秋天的主要气候特点是干燥,空气中缺少水分,人体同样缺少水分。但是,光喝白开水,并不能完全抵御秋燥带来的负面效应。喝白开水,水易流失,若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就不那么容易流失了。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
2、蜂蜜是大自然赠给人类的礼物,它所含的营养成分特别丰富,主要是葡萄糖和果糖,两者的含量达蜂蜜可解秋燥70%,此外,还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可以防止秋燥对于人体的伤害,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从而使人健康长寿;
3.秋燥时节,还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特别是生姜。这些食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
/iknow-pic.cdn.bcebos.com/ae51f3deb48f8c548ea39a2f35292df5e0fe7fb9"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ae51f3deb48f8c548ea39a2f35292df5e0fe7fb9?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ae51f3deb48f8c548ea39a2f35292df5e0fe7fb9"/>
扩展资料:
秋燥综合症产生原因:
入秋后,天气逐渐变得干燥起来,“燥”也就成为了秋季的主气,中医称之为“秋燥”。秋燥可分为温燥和凉燥,前者多见于初秋时节,此时天气尚热,犹有下火之余气,或因久晴无雨,骄阳久晒所致。
后者则常见于晚秋季节,此时天气凉寒,近于冬寒之凉气。无论是温燥还是凉燥,都往往会导致人体阴津耗伤,进而出现皮肤干燥和体液丢失症状,同时燥可伤肺,因而使人在不同程度上感到口、鼻以及皮肤部位有干燥感。有些人还会出现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烂嘴角、鼻出血、咳嗽一系列症状。
参考资料来源:/baike.baidu.com/item/%E7%A7%8B%E7%87%A5/10987689?fr=aladdin#6"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秋燥">/baike.baidu.com/item/%E7%A7%8B%E7%87%A5/10987689?fr=aladdin#6"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秋燥">百度百科-秋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