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天员返回地球后,为什么都站不起来,要坐在轮椅上?牺牲太大了
对于之前人类来说,遥远而神秘的宇宙是只能远观而不能近处细看的存在,而随着 科技 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航天产品的诞生也让人们飞上太空成为了可能。
为了探求宇宙深处的奥秘世界各国都在紧张的进行仪器的研发和宇航员的培养,中国也不例外,从神舟五号开始,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强大实力便完全展示了出来,直到今天,中国在航天方面仍然是处于世界前列的存在。
可是人们在庆祝火箭成功发射和归回的同时却也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当神州飞船载着宇航员返回地球后,三名宇航员硬是经历了两个多小时才完成出仓活动,而且刚出来时的他们根本无法完成简单的站立,只能被工作人员用凳子抬出来。
按理来说,宇航员的身体素质要远超普通百姓,为什么在经历了短短三个月的宇宙飞行后他们的身体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就连简单的站立都无法完成了呢?
首先宇航员们在出舱之前是不能轻易走动的,必须由外部人员检查后返回舱的状况确认没有意外故障之后才能打开舱门。
紧接着便是由专业人员进行 内部气体和微生物的采集研究 ,方便进行后续的工作,而医护人员则会使用临时工具对宇航员进行初步的身体检查,避免出现受伤等情况。
在完成了以上两步之后,宇航员还不能轻易走动,必须要 停留一段时间,适应好地球的重力之后才能被依次抬出来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出舱动作需要消耗两个多小时的关键原因。
要知道,对于人类来说地球是最适宜的生存环境,但如果适应了地球环境之后再进入宇宙人的身体便需要承受更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比较常见的就是 失重、辐射以及噪音 等等。
而即便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宇航员们也必须忍受住并完成要求的 探索 和资源收集任务,所以我们表面上看着他们光鲜亮丽仿佛只是出去兜个风,但实际上他们背后做需要承受的压力和困难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而且作为一直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体内的肌肉和骨骼已经发育成能够完全适应地球上重力环境的样子,一旦进入太空当中,由于失重因素的影响, 宇航员需要长时间漂浮在空中 。
长此以往下去, 他们的肌肉和骨骼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新陈代谢速度以及血液的流通速度也会变慢下来 ,有时甚至还会出现 血液倒流 的症状,因此宇航员中 心脑血管疾病 的发病率也是极高的。
为了保护宇航员的生命 健康 安全,科学家们在设计空间站的时候特别建设了一处健身场所,其中的设施就可以帮助宇航员进行肌肉的锻炼,避免因为长期漂浮而出现萎缩的症状。
而且在宇航员的选拔过程中,一般都会有立位耐力检测训练,这项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看宇航员所能站立的时间, 一般人只能坚持三十分钟左右,而宇航员在进入宇宙后需要长时间在失重情况下完成日常作息和研究工作。
在重力丧失的情况下,人体为了继续保持正常运行不得不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在地球上一直堆积在下肢的血液就会上涌,进入宇航员的胸部或头顶。
而当他们重新回到地球的时候,受到重力的影响,他们的身体状况一时间难以恢复到原本的状态,对于他们来说,在地球上站着就跟平时倒立没有区别,尤其是对于立位耐力差的人来说,很容易就会出现眩晕甚至是晕厥的情况。
据相关数据显示, 有20%的航天员和80%的空间站的工作人员在重新回到地球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眩晕 ,这时候他们就需要静静修养,尽量减少所有的活动,避免加重其恢复的负担,所以一般他们出来的时候都会有地面上的专业人员候在一旁,随时拿着担架或者轮椅帮助他们支撑,避免他们当场昏厥。
而且不仅仅是立位耐力的影响,长时间的生活中也会让他们的前庭功能出现障碍,虽然他们返程的时间只需要半个小时,但其中将近一半的时间他们都会因为黑障区而处于失联状态,如此短的时间内想要找回方向感和重力感实属不易,所以在陆地的工作人员也会尽可能的保护他们。
在了解他们无法站立的原因之后,我们不禁感叹,原来他们并不是不想站立,而是想站立却没有能力,他们为祖国乃至世界的航天事业做出如此大的牺牲,实在令人敬佩。
当他们出仓后说“感觉良好”,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但背后却包含飞行时的艰难和辛酸,对祖国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自己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虽然每一位宇航员在飞向宇宙之前都需要进行数十年的严苛训练,这些训练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难以想象,但这些都是他们保命的根本,而宇宙旅行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会对身心造成一定的影响的,那种在未知领域的失重感和无助感,让他们煎熬的同时也是终身难忘的。
向每一位宇航员致敬,为他们的巨大贡献鼓掌。

2024-10-28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