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收拢权力,为何这几位大将没有解除兵权?
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得了皇位,因为这个原因,赵匡胤对于军队的管理是十分敏感的。为了避免再次出现“黄袍加身”的情况,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将的权力。通过杯酒释兵权,北宋解决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加强了中央对于军队的掌控,成功的杜绝了“黄袍加身”的再次发生。 然而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收拢军权的大趋势下,却仍有几位军中大将却没有被他解除兵权,这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在北宋建立初期,它并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 当时宋朝北方有契丹、北汉虎视眈眈,南方有南唐、南汉在宋朝的卧榻旁酣睡。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宋朝必须要出兵攻伐四方,以完成国家的统一。在出兵的方向上, 赵匡胤与大臣们定下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 ,即先取比较弱小的西蜀、南唐和南汉,将有契丹支持的北汉政权放在最后。
而当宋朝向南方用兵的话,北方就必然采取守势。 在这样的情况下,那就必须要功勋大将坐镇北方,才有可能镇住虎视眈眈的后汉势力,确保边关部队的士气以及战斗力。于是,尽管是在收夺武将兵权的大背景下,但是为了确保北方边境的安全以及南下战略的成功, 赵匡胤在西北边城仍然安排李汉超、郭进、李谦溥及姚内斌等9名大将驻守 。
不过在“杯酒释兵权”的大背景下,这9名统兵大将虽然手握重兵、镇守边关,但是与以前的藩镇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这些统兵大将并没有给予很高的官职,只是任命“巡检”或者“观察使”, 这些官职都没有独立的统兵权 ; 其二是宋朝基层官职的调整。 朝廷在地方管理体系中增加一名“县尉”,该官职由中央直接任命,地方没有权限调整这个官职。这种往地方基层管理体系中“掺沙子”的方式,弱化了地方军政长官对地方的控制,从而保障中央对地方的强势。
所以,虽然赵匡胤在“杯酒释兵权”后仍然保留了9名大将的兵权,但是这时候的领兵大将与此前的大将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这些大将既没有独立统兵权,对于地方的掌握能力也没有之前那么强 。
那赵匡胤这样的戍边、分权之策,到底有没有效果呢? 宋真宗年间,大臣们在与宋真宗讨论边关之事时,就有大臣说道:戍边之法,以太祖的办法就很好, 让功勋大将镇守边关,但不给独立统兵权 ,就让他们长期镇守,有功就给予重赏。这些人在久镇边关熟悉情况之后,既能击退契丹,又因为其官职不高,朝廷也易于节制。 在这样的措施下,宋朝西北边境17年稳如泰山 。
可见赵匡胤当时的策略是非常奏效的,既收回了兵权,还强化了边关的守卫能力。 只可惜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贤臣名将一朝故去,北宋就少有能震慑群枭的大将了 。而后契丹、蒙古轮流犯边,北宋的领军大臣却青黄不接,最后只落得个偏安一隅,崖山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