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个节气是怎样定出来的呢?
大家知道,地球自转一周,就是足一天;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就是一年。节气就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轨道位置,以及地球自转轴(地球南北两极的连线)和公转轨道(黄道面)斜交成的角度而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也就是表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
由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不同,就使得太阳光射在地球上的位置有时偏南,有时偏北,有时又直射在赤道上。这样,就引起了气候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面的圆周是三百六十度。我们的祖先就是根据太阳直射在地球不同位置的气候变化情况,每隔十五度,划分一个节气,每个节气相隔数约十五天。这样,每个月就有两个节气,一年十二个月,刚好合成二十四个节气。所以说,节气是表示气候情况的变化;二十四个节气就是按照一年气候的变化情况,平均划分为二十四个阶段的意思。
二十四个节气的名作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 雪、冬至、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祖先们根据上面节气名称的顺序,编写了一首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二署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又寒。
这首节气歌,每句中除一两个字外,其余每一个字都代表一个节气。如第一句中的“春雨惊春清谷天”,除天字外,其余各字就是代表(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其余各句可照此类推。
地球每365天5时48分46秒,围绕太阳公转1周,每23小时56分4秒还要自转1次。由于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以北半球来讲,太阳直射在北纬23.5°时,天文上就称为夏至;太阳直射在南纬23.5°时称为冬至;夏至和冬至是指已经到达夏、冬两季的中间了。
一年中太阳2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分别称为春分和秋分;春分和秋分是指春、秋两季的中间;这两天的白昼和黑夜一样长。这样,一年就可以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划为4段。如将每段再分6小段,每小段约15天左右,全年就可分为24小段,于是就产生了二十四个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