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历史演化

 我来答
粘致0gh
2022-10-17 · TA获得超过950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5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84.2万
展开全部
1.中国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 历史 演化过程求解
约四千多年前传说中的黄帝、尧、弊、禹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 商朝 建立.约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至殷.约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殷,西周时期开始.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行政.我国历史开始有确切纪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结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春秋时期开始.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任管仲为相.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鲁、宋等七国联军伐楚.公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战,宋襄公败.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楚军大败,晋文公称霸.公元前623年秦穆公称霸西戎.公元前597年晋楚邲之战,晋军大败.楚庄王称霸.公元前551年孔子生.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伐楚.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大败吴军,阖闾死.吴王夫差即位.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开始,我国进入封建社会.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公元首403年韩、赵、魏三家被立为诸侯.公元前359年(一说,前356年)商鞅在秦变法开始.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孙膑大败魏军.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公元前284年乐毅率五国联军伐齐.公元前283年蔺相如完壁归赵.公元前279年田单用火牛阵攻燕,恢复齐国.公元前278年诗人屈原投汨罗江.公元前270年范睢入秦,秦实行远交近攻计.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秦白起大破赵括.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大破秦军.公元前256年秦灭周.。
2.汉字的历史演变过程250字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 (周) (秦) (汉)(魏晋)草书。
3.请问儒家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变
儒家学说最早创立于 春秋战国 时代,创始人是孔子,孔子一生的主张是用礼治国,不过他的一生已末随愿,儒家的学说本身在孔子那里属于哲学范畴,在孔子死后没多少年,他的儒家思想通过他的学生再次传到他的学生的学生手中,也就是孟子手中时,孟子把儒家学说与政治挂上钩,很有明显的举例有:孔子提出“仁”,而孟子延伸为“仁政”等等.儒家思想真正意义上做为国学向全国文人推广是在汉武帝时期,这主要功劳是儒家后人董仲舒的功劳,他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就是从汉武帝正式开始用孟子改良的儒家思想,作为国学,作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工具长达二千多年的统治.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兴衰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4.关于中国汉字知识汉字的历史,演变.
一 汉字的形体演变 从成体系的汉字算起,汉字的形体演变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这个演变大体上可以分为七个阶段. (一)甲骨文.我们今天所能看到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材料就是甲骨文.所谓“甲骨文”,就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公元1899年(清· 光绪 二十五年),在河南省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的小屯村发现了甲骨文.根据考古证明,小屯村附近就是殷王朝的首都.经过八十年的不断挖掘,获得有文字的甲骨大约有十六七万片.在考古学家的长期研究中,积累了不少的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对三千五百多甲骨文字,已经考释出两千个左右.不认识的字多是人名、地名、族名等. 奴隶时代的殷王朝是非常崇拜神的,每逢一事,总要问卜.比如出外田猎,设祭祈年,操戈征伐,风雨晦冥等都要问卜.从已发现的甲骨文可知,甲骨文主要是殷代王室刻在卜用过的龟甲和兽骨上的记录,所以人们通常称它为“卜辞”.郭沫若同志的《殷契萃编》和《卜辞通纂》,就是研究甲骨卜辞的专著. 甲骨卜辞中所用的字是很有限的,有一些字可以肯定地说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有了的.可是因为在卜辞中没有用到它,所以它就至今没有问世.比如“民”这个字,在 周朝 初年的青铜器上曾多次见到,都是用一把锥子刺瞎一只眼睛的意思,所以“民”就代表 上古 的奴隶【青铜器上的“民”字: ■(《盂鼎》)■(《克鼎》)■(《秦公簋》)】.但“民”字在甲骨文中却至今还没有发现. 甲骨文的特点,主要有三: (1)形体不固定,笔画有多有少,写法有反有正. “止”:■、■、■ (是脚的象形) “牢”:■、■、■(是圈牛羊的地方) “车”:■,■、■(是战车的象形) (2)行文的程式不统一.从左到右的,从右到左的都有,所以读起来也相当困难. (3)因为文字是用钢刀和石刀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所以笔画细而硬,而且多用方笔,圆笔很少. 另外,根据考古分析,在殷商之时除了甲骨文之外,一定还有竹书和帛书.因为在甲骨文中已经有“册”字了,很像韦编的竹简的样子【甲骨文■(册)】,另外也还有“典”字了,很像两手捧着“册”的样子,所以后世称重要著作为“经典” 【甲骨文■(典)】.那么为什么至今尚未见到殷朝的竹木简书呢?这是因为竹木在地下埋藏三千多年很可能早就腐朽了. (二)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古代人称铜为“吉金”,故称铜器上的文字为“金文”.铜器中又以钟和鼎较著名,因此金文也叫“钟鼎文”.另外还有“铜器铭文”、“吉金文字”、“彝器款识”等名称. 周代的文化比殷代的文化繁荣得多,典籍文物极为丰富.周人也不像殷人那样相信鬼神,所以甲骨卜辞也就让位于金文了. 金文,当然殷代末期也有,但毕竟很少,所以金文主要还是指周朝青铜铭文.周代不仅铭器的数量多,而且铭器上的字数也多.比如西周第二个帝王成王诵时的《令彝》有187个字;西周第三个帝王康王钊时的《大盂鼎》有291个字;西周第十二个帝王宣王靖时的《毛公鼎》有499个字.这样的洋洋大现在殷代是根本没有的. 在西周的时代,铜器主要是王室的器皿,而对这种器皿,不容许诸侯大臣有铸造权.可是到了东周,诸侯称霸力政,青铜器物可以任意铸造,而王室之器倒是几乎绝迹了.从字的形体上看,也有很大的发展. 特别 到了战国的时候,南方吴、越、楚等国的文字还增加了不少类似鸟虫的装饰成分,这就是所谓“鸟虫书”、“缪篆”,比如“楚”字“王”字就是【缪篆■(楚)、■(王)】. 从内容上看,铜器上的文字主要是记载这件器物为谁所有,有的记载战功、祭祀以及受王的赏赐等. 从形体上看,金文是承甲骨文而发展起来的.在笔画和结构上比甲骨文简单些,其特点主要有三: (1)曲笔较多,线条粗而自然,字形趋向工整. (2)金文一般都是先在模子上刻字,刻不好还可以修改,所以字形显得浑厚质朴,不过到周朝末年便趋向流利秀拔. (3)字体多不固定,一个字往往有多种写法.比如“射”字像弓箭形,第三种写法的后面还有一只手【“射”的各种写法:■ ■■】“虫”字像虫子弯曲形,第三种写法的上面还有两只眼【“虫”的各种写法:■■■】. 另外,在解放前的长沙地区还出土过帛书,是楚国墓葬品.令人气愤的是这件国宝在1946年被中华民族的败类卖给了美国人,后来藏在美国的耶鲁大学的图书馆,至于简书、印玺文、陶文、货币文、兵器刻款等,解放后在长沙、信阳等地曾多次发现,不过多属于草率急就的文字,远不如钟鼎文那样工整. (三)篆书.对于“篆书”这个名称,历来就有争论.郭沫若同志说:“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掾,音院,古代官署属员的统称.)这就是说,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椽书”,也就是“官书”. 在秦始皇时代,官事颇多,官书浩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石”(dàn担)是一百二十斤,可见秦始皇一天要亲自过目一百二十斤用竹木简写成的官文书.这些“官书”就是“篆书”.但当时还没有这个名称,直到汉代的“隶书”出现以后,才把以前施于官掾的“文书”叫做“篆书”.所以“篆书”是对“隶书”而言的.篆书可分为“大篆”和“小篆”两种: (1)大篆——许慎。

5.历史上文字的演变是怎样的我们老师布置的历史题目在历史中文字的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二). (表二:汉字书体的演变) 1古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铜器上凹入的阴文为款,凸出的阳文为识,总称铭文).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三). (表三:甲骨、金文对照表) 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如图8:彦堂先生甲骨文作品之局部).这种如刀刻的笔法,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如图9,是于1958年设计的. (图8)(图9) 2大篆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着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图10). (图10:邓完白 四体帖 篆书) 4隶书 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 角变成有 角. 一般人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磔:用笔向右下斜 )、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图11:曹全碑 八分隶)."八分"是在秦隶之后,渐生波磔(归于整齐、规范,转化而来的 ).隶书发展到八分,已经是姿致成熟.隶书因其字较方正、厚实,故带有 刚正不阿 的严肃感(图12:邓完白 四体帖 隶书).图13虽为西洋文字,但其有菱有角的字体,有隶书的″味道″. (图11) (图12) (图13:1955年设计/局部) 5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图14、15).图16与宋徽宗的瘦金体同样是以细线条勾勒出文字,但因转折处以圆滑的方式表现,呈现出与瘦金体截然不同的视觉感. (图14:褚遂良 楷书法帖) (图15:宋徽宗 诗帖 瘦金体) (图16:1949年设计) 6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图17). (图17:董其昌 尺牍册局部 行书) 7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如图18、19、20). (图18:祝允明 草书七绝便面) (图19:欧阳询 草书千字文局部) (图20:张旭 狂草) 8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 宋朝 ,定型于 明朝 ,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9电脑字体 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如 (其由左至右依序为:叠圆体、综。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