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我来答
得书文化
2022-10-14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8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9万
展开全部

  学而篇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

  孔子说:「(学习)有所觉悟而能够一直反覆练习,不让人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让人快乐吗?不为人所认识而不会有任何的怨恨,不是个君子吗?

  【释义】

  〈宪问篇〉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因为所学为己,即使不为人所知一样的满心喜悦而快乐,而不会愤世忌俗。

  对君子来说,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成就与快乐,不在于别人知不知道。学习而有所得,是自己的事。别人知不知道,是别人的事。会有愠怒之心,是因为「为人」而学,而不是出自自己之真心喜爱。

  有朋自远方来,是因为让人所看见,声名远播而以致于远方都有同道来访,这固然让人快乐,这种快乐是顺理成章,人性之自然流露。但不为人所知,还能够平心以对,这是有道德修养的人才做得到的。君子就是有道德修养的人。

  此节分三段,第一段讲的是学有所得,因而喜悦满心。第二段讲的是学有所成而为人所知,远近闻名,连远方的朋友同好都来拜访,这当然也是一大乐事。这些快乐,都是人心之自然,普通人都做得到的。但君子与常人的不同在于学有所成又不为人所知时,能以平常心来看待,甚至一样乐在其中者,这才是君子。

  程子以《干文言传》解释可谓深得其义。

  乾卦初九:「潜龙勿用。」潜龙像是君子潜藏而不为人所知的时候,《文言传》说:「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人不知而不愠」即「不见是而无闷」。

  【朱熹注解】

  君子,成德之名。尹氏曰:「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程子曰:「虽乐于及人,不见是而无闷,乃所谓君子。」愚谓及人而乐者顺而易,不知而不愠者逆而难,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学之正、习之熟、说之深,而不已焉耳。程子曰:「乐由说而后得,非乐不足以语君子。」

  ﹝翻译﹞人在道德上有所成就与建树之后名为「君子」,尹氏说:「学问在于自己,至于别人知不知道自己之所学,那是别人的事,有什么好怨恨的? 」程子说:「虽然乐见于自己所知所学能够及于他人,但是能够在不为人所看见之下还能够不忧郁闷心,这才是所谓的君子。」我认为,学有所成而及于他人,因此快乐,这是顺理成章而容易的事。人家不知道而不会怨恨,这是逆人本性而困难的,所以只有道德修养上达到一定境界的人才能够做到。然而,德所以能够有所成,不外乎学的是正道,反覆练习得很熟稔,当中的喜悦无以言喻,然后让自己无法停止的喜爱它。程子所说的:「快乐是从喜悦之后才真的可得,不快乐不足以说是君子。」

  [按]

  程子说的「非乐不足以语君子」相当值得玩味。君子对于自己的心,有很高的掌控力,能够达到「无入而不自得」。

  【字义】

  学:《说文》作斅:「觉悟也,从教从冂。冂,尚蒙也。」学原意是觉悟的意思,因此亦通觉,处于童蒙无知之人受到启发以至于觉悟。当今通解以学为学习的学,《增韵》所说「受敎传业曰学」,也是朱熹所说的「效」,后觉者仿效先觉者的言行:「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因此「学而时习之」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传统认为的学习的学。二是觉悟,有所觉悟之后而能够不断的反覆练习,因此而心生喜悦。

  习:鸟数飞,小鸟学飞而不断反覆尝试,直至熟练为止。学而时习,学习而能够专心投入,反覆练习到熟稔于心,有所获得,所以满心喜悦。

  朋:同类、朋友。程颐:「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能够以善影响他人,追随者众,因此而快乐。

  说:通悦,喜悦。

  乐:依朱熹,音洛。快乐。《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愠:音「运」,《说文》:「怒也。」一说「怨」。朱熹:「含怒意。」愠为怨、怨恨,心中有怨是因为以为怀才不遇而愤世嫉俗。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