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专业考研经验分享?
华东师范大学(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华东师大”,位于上海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入选"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国培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金砖国家大学联盟、亚太高校书院联盟、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创始成员,国务院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于1951年10月16日,是以大夏大学(1924年)和光华大学(1925年)为基础,同时调进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学原址上创办的。1972年与上海师范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合并,改名上海师范大学。1980年恢复华东师范大学校名。1997-1998年,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教育学院和上海第二教育学院等先后并入。
培养既有扎实科学技术基础又有艺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设计学学科正创造和引导人类健康工作与生活,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在充分满足产品使用功能和人的个体审美需求的前提下,实现人—机—环境的和谐统一。该学科的研究强调工程与艺术的结合,与国家当前倡导的创新教育、人类舒适的生活方式、社会的发展、制造大国向设计大国的转变等国策紧密相连,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众多的研究内容。这些研究领域为设计学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设计学的产生是20世纪以来的事件;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它毫无疑问有着它自己的研究对象。由于设计与特定的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这使得设计学本身具有自然科学的客观性特征;而设计与特定社会的政治、文化、艺术之间所存在的显而易见的关系,又使得设计学在另一方面有着特殊的意识形态色彩。希望引起中国设计界对理论问题的关注进而对设计教育的关注,并最终使设计学成为一门真正承载教育和实践两方面都得到落实的学科。
嗨!各位,我是Gari,今年有幸在华师大艺术设计专业考研排名中——荣登初试第一(387)、复试第一(433)、视传以及所有方向总分第一(400.8),成为今年唯一一个最终分数超过400分的考生。
没有想到自己也有一天能坐在这里写经验贴,有一种很神奇的感觉。因为我真正备考的时间加起来只有三个多月,备考期间常常一度压力大到夜晚失眠(所以强烈建议大家尽早开始准备,否则后期会面临巨大的心理考验)我在这里会和大家分享我是用了怎样的方法,使自己在短短三个多月时间里,将自己从一个几乎连字都忘记怎么写的“文盲”状态提升到“初试、复试、总分都第一”的结果。
备考期间常常用”上帝给你关了一道门,总会给你打开一扇窗“来安慰自己、鼓励自己坚持下去往前走,万万没想到最后排除万难、豁然打开的居然是一扇风景优美的落地窗!不知道你现在读这篇文章时,是怎样的心情?是和我最初那样焦虑、还是备考后期的自信和淡定,但无论是哪一种,有缘点进来的你,一定都是心有不俗之愿的孩子。
最开始的择校、为什么选择华师等信息收集方面的方法,相信其他学长学姐的经验贴里都已经有了详细的说明,这里我便不再赘述了。重点和大家讲一讲,我最后三个月的冲刺过程吧,也是希望能够借自己的经历给大家做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无论何时开始都不晚,重要的是保持稳定的心态和合理的学习方法。
我是工作了几年后再考研的,其实挺早就开始收集考研的信息了,但是由于太久没有接触学习了,一直没有正式开始备考。7月的时候我觉得这样下去不行,白天上班、再加上一线城市的通勤时间,每天甚至腾不出一两个小时自习,所以决定离职备考。
但对于已经工作过的人而言,我觉得面临最大的困难不是时间层面的干扰,而是如何从工作状态快速回归到学生时代。好几年在工作中都是用鼠标和键盘,几乎没有拿笔再写过多少字,一开始的我连手写字都不太会了,更别提静下心来自习,连在书桌前坐一个小时都坐不住。离职之后因为太久没有放过假了,一下子收不回心,还去旅游了一阵子,直到9月份恍然醒悟,发现自己几乎还没有开始复习,焦虑得不行。所以在这里也给纠结于离职备考的同学们一个建议,在离职之前你需要评估一下,自己重新找回学习状态需要多久,毕竟事关时间成本,如果自制力和抗压能力不够强的话,可能会面临比较大的困难,务必先做好心理准备再决定是否真的需要背水一战。
废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吧。大家不要把经验贴只当爽文、看完笑过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希望接下来的内容能给你一些实质性的启发。
一、时间规划
在时间安排上,我建议大家使用“倒推法”,这也是工作中做项目所带来的经验。但因为我是从9月开始正式备考的,和你的安排肯定不一样,不要照搬我的schedule,而是参考这个思路,结合自己的基础,再安排一个合适的学习计划吧。
9月:打好知识点基础、完成一轮所有科目的复习,由于我是跨专业考生,在之前很少接触史论的知识,因此最开始的一个月我把重点放在了史论上,9月白天的时间都在整理史论的笔记,围绕着几本经典教科书为核心、对于书上看不懂的内容,再大量阅读相关的课外书、公众号、文献和纪录片,在脑海里对抽象的知识形成一个具象而个性化的理解。这也就是所谓的“把书读厚”的初始过程。
10月:这个月对我而言是一个过渡的月份,承接9月的基础进行夯实,又对9月做过的真题中比较难的或者错误的题目开始二刷;因为9月在史论上花的时间太多了,10月份开始我把时间均匀分布在各个科目,重新捡起被9月份忽视掉的政治的课本内容和英语的答题技巧。
11月:11月是一个及其关键的月份,在9-10月的积累之后,能否实现反超基本上取决于11月的进度,我也是在这个月份实现了备考上的反转;这个月我把重点放在了政治的客观题和英语作文的模板准备上,用Anki反复刷政治的客观题,而史论基本上每天只花一小时左右的时间过一遍自己整理的大纲,保持熟悉度就好了(但如果你的史论在这个时间点并没有熟练掌握,那仍旧要把时间多放一些在史论上的)
12月中上旬:去年的考试是在12月26号,因此12月下旬即考前一周的时间,是空出来做模拟卷、进入考试状态的一周,所以知识点的复习只有12月中上旬的时间。基本上这半个多月也不会再做多少拓展了,都是在重复和巩固11月整理的内容,在脑海里不断强化、增加熟悉度、以便在紧张的考场中可以快速提取出来。这也是为什么说11月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月份,因为12月基本上就是在吃11月的老本。
二、每日安排
好多同学会以为,只有三个多月拿来备考,必然每天是打了鸡血一样不分昼夜地往前冲的。其实并不是这样,越是需要高效地学习,越是要懂得如何安排休息。在这里把我备考的一天和大家分享,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8:00 起床
9:00-11:00 到达图书馆、看政治视频课、整理政治笔记和刷题
11:00-12:00 复习英语(新题型、作文、或者阅读技巧)
12:00 午饭时间,饭后我会戴着U形枕,坐在图书馆的沙发上午睡半小时到一小时,醒来之后泡杯咖啡,下午的时间就会变得清醒而高效
13:30-14:00 做一些轻松的复习内容,让自己从午休中清醒过来
14:00-14:30 我一般会在这个时间做2篇英语阅读,和真正考试的时间是一致的
14:30-16:00 复习史论
16:00-16:30 这时候一般就饿了,会去便利店吃个点心刷刷手机
16:30-18:00 还是史论,然后就去吃晚饭了,吃完晚饭后需要消化,会用半个小时的时间和研友在微信上口述史论的知识点,互相给对方出题然后限时回答
19:00-20:00 每天只要不下雨,基本上会用一小时不到的时间在图书馆楼下广场上慢跑
20:00-21:30(或者先回家洗澡,到了21:00-22:30) 晚上的时间我会交给手绘这种不太烧脑的科目,当做放松和休息
大家可以看到我做时间安排的战术,是用政治来早上提神、把英语分散在几个时间段中完成、整块的时间交给史论、用手绘来劳逸结合,并且穿插了很多中途休息的碎片时间;这是根据我自己的科目基础和身体状况来安排的,大家在参考的时候,还是需要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
三、科目技巧
政治:前期知识点学习我跟的是徐涛的网课,后期冲刺刷题跟着肖秀荣的1000题和卷子(肖老师前期也有课程的,我后来11月才知道,而且买书后可以免费听,感觉也很优秀,大家不用照搬我的过程,可以自己听一听筛选一下,找到适合自己的老师);政治我做的最大一件蠢事儿,就是在9月初及其焦虑的时候,花了几天时间熬夜把网课听完了、并且疯狂刷完了1000题,最后什么都没记住,导致白白浪费了几天时间,后期反而需要重新刷题;建议大家10月或者11月再开始大量刷政治题即可,太早了真的会忘,前期慢慢听知识点的讲解,把书上的内容先掌握;
【参考资料:徐涛基础班、强化班、押题班;肖秀荣1000题、肖八肖四、肖秀荣押题班】
以上就是一些纯干货分享,读起来可能会比较枯燥,因为考研就是一个静下心来一步一步往前走的枯燥过程,没有多少传奇或者大起大落,看似“三个月拿到初试复试总分第一”是段很牛逼的人生,事实上就是一天一天在平淡和坚持中积累下来的结果,现在看起来有多么云淡风轻,反而当时心里就会有多少兵荒马乱,这一切都只有真正走过这一遭的朋友们才能理解的快乐和痛苦。如果你读完觉得“她三个多月就拿了第一不过是本来就基础很好”,想必一定是对我有什么误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