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歌手”刀郎的“消失”,是娱乐圈的“悲哀”
“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
九零年代的朋友们,听到这首歌必定能哼两句。
距离这首歌问世,已经过了十八年了。
经典就是经典,不论过去多久仍能打动人心。
可往回数十五年,这首歌被打上了“只有农民工会听”的标签,歌手刀郎被冠上了“没有音乐审美”的评价。
有人说,因为这些负面评价,刀郎从 娱乐 圈“消失”了。
事实真是这样吗?
红极一时的刀郎,“消失”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01 刀郎的爆火
在走红之前,刀郎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郁郁不得志”。
高中还没毕业,刀郎就跑去歌厅学乐器。
吉他、键盘、打鼓······
只要能上手的,刀郎都想试试。
但总在歌厅混,能有什么出息。
刀郎深刻地认知到这一点,于是他凑了一个草台班子,组起了乐队。
可乐队哪有那么好组?
刀郎的几个乐队,都是组了散、散了组,什么名头都没闯出来。
1995年,刀郎到了新疆,开始接触新疆民族乐,以此为灵感写了不少歌,但都没什么名气,直到《2002年的第一场雪》问世。
刀郎写下《2002年的第一场雪》的过程很纯粹。
那一天,刀郎走出工作室,看到了外面洋洋洒洒的大雪。
一个穿着少数民族衣服的姑娘站在公交车站台上,长发映着白雪,美不胜收。
刀郎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歌。
背后没有太多感人的故事,只是因缘际会罢了。
后来,他又写几首歌、翻唱了几首歌,将其整合成一个专辑——《2002年的第一场雪》。
2004年,刀郎将整合而成的专辑投到了各大唱片公司。
他想要发行新专辑,无一例外都遭到了拒绝。
彼时的歌坛,火的都是周杰伦、蔡依林这样的流行乐唱跳歌手,《江南》、《七里香》、《欧若拉》这样的爆曲相继问世,刀郎这样的民歌歌手毫无竞争力。
没有公司愿意做赔本的买卖,都不愿意帮刀郎发歌。
幸好,有位老总跟刀郎相识多年,不忍看他的心血白费,帮他发了唱片。
唱片发行的那一分钟,不管是唱片公司的老总还是刀郎本人,都没寄托太多希望。
故此,专辑《2022年第一场雪》上市前,几乎没有宣传。
令人惊讶的是,这张没有宣传的专辑竟然火了,卖了270万张。
用马东的话来说,“270万,这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在当时的中国乐坛,专辑能卖出几万张就说明这个歌手火了。
而且“270万”这个数字,只是经过统计的正版唱片的数量,在杂乱的市场背后,还有数不计数的盗版专辑的销量。
可见,刀郎歌曲的传唱度有多广阔。
总之,刀郎火了。
认识他或是不认识他的人,都能哼两句:“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
那一年的中国街头,大大小小的音像店,都放着刀郎的歌曲。
刀郎火得猝不及防,他自己没有丝毫准备,就开始在各大颁奖典礼上拿奖、收获掌声。
在繁花锦簇的名利场中,刀郎看花了眼。
那时的他没有想到,即使爆红了、专辑卖了将近三百万张,也没法融入已经成型的内地音乐圈。
02 刀郎受到争议
港台的音乐圈跟内地井水不犯河水,内地以京圈为首的歌手们自成一套体系,突然爆火的刀郎就像是没有投名状的外人。
加上刀郎的歌曲写得非常接地气,歌词相当直白,跟“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完全是两个画风。
可偏偏就是歌词毫无文采的刀郎火了,这让他受到了不少文人雅客的抨击。
“粗俗鄙陋”
“难登大雅之堂”
“没文化”
各种各样难听的声音朝着刀郎而去。
更要命的是,就连业界同行,都对刀郎的歌曲保持“怀疑”的态度。
汪峰说:“刀郎会火是业界的悲哀。”
说这话时的汪峰还是个无名小辈,没有火没有代表作,各方面都比不上刀郎的他大放厥词。
与其说汪峰是为乐坛不平,不如说郁郁不得志的他心里不爽。
无独有偶,另一位摇滚唱将杨坤也开腔了。
比起汪峰道貌岸然地披上“为乐坛鸣不平”的外衣,杨坤直白得多:“他那算是音乐吗?”
在杨坤的嘴里,刀郎的歌曲无疑就是口水歌,连音乐都算不上。
到了2010年评选“最具影响力十大歌手”的时候,刀郎凭借超高的歌曲传唱度成功入围。
没想到坐在评委席上的那英直说:“他不具备审美观点。”
这话就有点难听了,这跟砸人饭碗有什么区别?
那英反对刀郎入选,但又在刀郎惊人的专辑销量下不得不闭嘴。
但那姐又说了:“搞艺术,不能只看销量。”
反正,刀郎上不得台面。
大会评委和主办方跟那英保持相同意见的,不止一两个人。
最终,这场评选“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歌手”的活动评出了九个人,还有一个位置空缺。
这事做得挺不地道的,再次将刀郎推向了舆论的风暴眼。
“刀郎当歌手到底够不够格”成为了热议的焦点。
那么,刀郎真的是因为受到业内同僚的质疑,才渐渐“消失”的吗?
03 同行声援刀郎
非也非也。
的确有不少歌手反感刀郎的歌曲词,但也有不少歌手公开表示欣赏刀郎。
音乐教父罗大佑在节目中对刀郎予以超高的评价:“他的嗓子天生就是用来唱歌的。”
迪克牛仔在节目上说:“听到刀郎的歌很嫉妒。”
嘴巴里是这么说,但迪克牛仔的眼里却是毫不掩饰地欣赏。
之后,迪克牛仔还在演唱会上唱刀郎的歌曲。
不难看出,迪克牛仔是非常认可刀郎的。
从当时业内人的态度来看,只能说刀郎受到了争议,而非受到圈内音乐人的排挤。
人生来就是处在是非之中的,会听到不同的声音,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刀郎对这一点看得很开。
他曾在采访中谈起过外界的质疑,没有愤怒,只是淡笑着说:“质疑也好、掌声也好,都不重要,我们终将会被大家遗忘。”
他写歌本来就不是为了讨好同僚,得到他们一句不痛不痒的赞赏。
刀郎写歌的初心也只是希望家人能够喜欢自己的歌。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到歌声展露了一个笑脸,他就会觉得无比满足。
后来刀郎长大,成为了一名歌手,他就希望歌迷们听到歌声能感到快乐幸福。
“只要大家唱得开心,我的使命就完成了。”
许多“艺术家”喜欢用华丽的歌词、空灵的旋律将歌曲填得满满的,逼格是有了,但离老百姓十万八千里。
在刀郎的眼里,民歌就是让老百姓自己唱的歌曲,就是一种单纯的、质朴的民间乐曲。
将民歌塑造得得多么高大上完全没必要。
这也是刀郎的歌曲接地气的原因。
他想要的不是逼格,而是老百姓的口碑。
这也是刀郎能大火的原因。
那刀郎到底为何在 娱乐 圈失去了踪影呢?
04 刀郎惨遭蹭热度
正是因为他太火了。
一个冷知识,刀郎的本名叫“罗林”,“刀郎”二字取自少数民族“刀郎族”,为了和曲风相呼应,他才取了这个艺名。
既然是少数民族的名字,那代表着“刀郎”二字并非刀郎一个人独自拥有。
刀郎可以叫“刀郎”,别人也可以叫“刀郎”。
在这个前提下,一个叫潘晓峰的歌手顶着“西域刀郎”的艺名出道了,唱着民歌哼着曲杀入了内地乐坛。
虽说这个歌手名气不大,但专辑卖得不少。
为什么?
因为专辑正中央印了两个牛大的字——刀郎。
而“西域”两字缩在一旁,不仔细看及其容易忽略。
在这样的印刷排布下,第一眼看到这张专辑的人会以为是刀郎的新专辑,随即慷慨解囊为专辑销量做贡献。
当歌迷发现自己被蒙骗的时候,第一时间想的不是“西域刀郎是谁”,而是“刀郎这次的歌怎么这么难听”。
不明就里的观众只会下意识的对埋怨刀郎。
这对刀郎的口碑是非常严重的打击。
纵使是好脾气的刀郎也忍不了,委托唱片公司起诉该歌手。
在法律的铁拳之下,“西域刀郎”被勒令道歉、赔偿。
可这点钱有什么用呢?
刀郎被消耗的口碑已经回不来了。
刀郎很无奈,名气就是一把双刃剑,只要刀郎火一日,这种事就无可避免。
今天是西域刀郎,也许明天就是北域刀郎。
这样的事避无可避。
即使闹上法庭也不过是赔偿了事,这点赔偿金比起对方踩着刀郎赚的钱,不过是零头罢了。
就是这个时候,刀郎开始冷静的思考自己的处境和将来。
刀郎火得太突然了,突然到唱片公司和他自己没有半分准备。
从“默默无闻的歌手”转换成“声名显赫的明星”,刀郎没办法一下就调整心态。
他习惯当一个默默歌唱的人。
对于走红后的掌声与风波,他疲于接受。
可哪有这么美的事情呢?
刀郎只能选择接受这条规则,亦或是放弃名气。
刀郎选择了后者。
他不再频繁的发歌、接受采访,退到了幕后,开始为人写歌作曲。
有人不解,刀郎怎么舍得下 娱乐 圈的泼天富贵?
因为刀郎是个纯粹的人。
他只是爱音乐,没那么爱钱。
刀郎没有想过要发大财,简简单单能有吃有住就行了。
所以,他急流勇退,离开了那片名利场。
当然,在许多人眼里,刀郎是过气了、被时代淘汰了。
他成了那个被那英排挤走的“可怜虫”。
这样的说法太片面了。
刀郎的“消失”从来不是被谁“排挤”,而是他自己的选择。
唯一可惜的是,中国乐坛失去了一个如此优秀的歌手,
在流量横行的现在,不知所云的歌词套入几个旋律,就能成为一首“歌”,放在各大音乐平台污染观众的耳朵。
当然,也有人发“接地气”的歌词,但歌词粗俗不堪,难以入耳。
像刀郎这般为老百姓写歌的歌手,少之又少。
其实,这两年刀郎都有发新专辑。
他秉持着自己一贯不炒作的习惯,几乎没有宣传。
在热度全靠炒作的流量时代,明星换件衣服都要上热搜的大背景下,刀郎的行为显得格格不入。
这也导致刀郎发新专辑的事,根本没有几个人知道。
故此,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刀郎“消失”了。
哪里是刀郎“消失”了,而是现在的内娱不靠炒作火不起来,像刀郎这样老老实实写歌唱歌的人,根本就混不下去。
刀郎的“小时,”不知打了多少贪图名利歌手的脸?
刀郎的“消失”是大环境造成的,也是他本人“不争不抢”的性格造成的。
但细品品,你会发现,刀郎从 娱乐 圈消失,是内娱的一种悲哀。
有热度的是靠炒作的无能之辈,而刀郎这样的实力派却无法出头。
竖子当道,何其悲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