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和长沙历史
关于长沙一名的由来,历来文史学者众说纷纭,没有断论。
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五种说法——
一、得名于星宿。
这是流传最广,最为人接受的一种说法。
古天文学根据天空方位将天上的星辰分为二十八宿,分别个立一方。
二十八宿中有一轸宿,为南方朱雀七宿的最末一宿。
轸宿有星四颗。
《西步天歌》中有“轸宿四珠不等方,长沙一黑中间藏”的记载。
轸宿对应的地面南岳衡山,星相学里,轸是衡天地之重的星宿。
附属它的小星星——长沙星,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中云:“长沙一星在轸中,主寿命”,又云:“长沙星明则主长寿,子孙昌”。
古人认为:上有星象,下有相应的星野。
《史记•天官书 》云:“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列域”。
于是长沙星相对应的地面即叫长沙。
故长沙又名星沙。
星相学这一说法符合古人的认知程度和心理需要,故流传甚广,影响最大。
二、得名于万里沙祠。
晋•阚骃《十三州志 》说:“汉有万里沙祠,而西至湘州,至东莱万里,故曰长沙”。
唐•杜佑《通典》中潭州“秦为长沙郡”的自注云:“有万里沙祠,故曰长沙”。
于是,以后各代地方志多引此说作为长沙得名之源,并加以阐发考释,认为长沙在古代有祭礼沙土之神的活动。
三、得名于沙土之地。
长沙的地质结构为石英砂岩、砂砾岩、粉砂岩及页岩等为基础,经长期的外力作用,底层崩塌的岩石经风化、流水的冲刷,使大量的沙石聚积地表。
特别是湘江流域一带,至今枯水季节犹能见到大量的沙滩、沙洲等。
尤其是沙粒长大:白如霜雪,长如米粒。
故曰长沙。
四、得名于沙洲(即橘子洲)。
橘子洲是位于湘江中部的水陆洲,长约5公里,宽约0.1公里。
关于此水陆洲的出现年代,有不同的认识。
据宋《太平寰宇记》说“晋惠帝永兴二年(305年),此州生”。
但地质工作者在对长沙的地质结构做取样分析时,确认水陆洲为第四纪全新世时行成的一级阶地的典型地层,年代至少在一万年以上。
1986年发掘的“长沙县南土乇遗址”与水陆洲的南头相去不远,位置就在低于水州的河滩上,遗址年代距今7000年以上,其地层基本属于第四纪全新世地层。
因此,水陆洲应早于东晋以前就出现,且有人类活动。
五、得名于古蛮越祭礼之地。
在古蛮越语言中,沙,指原始女神;长,指祭坛。
在楚“南平蛮越”之前,长沙居民属蛮越族。
长沙是故蛮越先民祭拜女神的地方。
以上五种论说,经过各时代的学者专家研讨,第一、第二中说法逐渐被排除,否定。
关于得名于星宿之说,认为,最早提出“天有九野,地有九州”理论的著作《吕氏春秋》中记载了轸宿和长沙星,但该书的成书年代在公元前239年,轸宿的记载最早也仅在公元前443年。
湖北曾侯乙墓一件漆器上有二十八宿图和轸宿之名。
此外,部分星宿在《诗经》里已有出现。
基本可以把星宿营的出现定在西周末,春秋时期。
但以上均晚于长沙一名的出现时间。
正如《善化县志》所说:“星以沙而得名,非沙以星而得名也”。
其实,星宿之名无非是人们根据地上的事物或概念发挥想象得出来的。
关于第二种说法,亦早有人怀疑。
明崇祯年《长沙府志 》云:“通志谓郡有万里沙祠,日方(开始)于周威烈王之际,不可考矣”。
又,明《一统志 》云:“在莱州府城东北三十,夹万岁两岸,沙长三百里,是祠在东莱,与长沙无与。”古人早就怀疑不可考及长沙和沙祠没有关系了。
《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在元封二年(前11年),曾到山东东莱祈祷“万里沙”(东莱曲城,有沙径三百余里的沙源),东汉,应劭注曰:“万里沙,神祠也。”长沙至东莱相隔万里之遥,毫不搭界。
很有可能是当时的人们将此事和两地联系,始有长沙者,所谓万里长沙也的说法。
第三种和第四种说法,一句基本相同。
都是突出长沙的地质和事物的特征。
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古代先民以其居住地的突出特征给居住区域命名是古代地名的主要来源,是符合古人的认知水平和唯物主义认识论的。
至于第五种,尚无定论。
个人以为有一定的道理。
至今,壮、侗等民族聚居地区仍有女神崇拜的风俗,他们的成语有:“未立村寨,先立长沙”之语。
不仅长沙市,在南方还有一些地名叫做长沙。
长沙之名的由来,虽无断论,是因为地名来源之多,各说都有一定的依据。
而长沙地名来源之多正好证明了地名文化的丰富内涵。
[编辑本段]历史文化
距今约15~20万年以前,长沙有人类的活动,经过15~20万年的发展,长沙历史进入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长沙先民开始过定居生活,形成了村落,进入母系社会;约公元前3000年,长沙新石器时代进入屈家岭文化阶段;约公元前2500年,长沙新石器时代进入龙山文化阶段,这时有了原始农业,渔猎仍是人们谋生的重要手段,原始制陶业、石器加工技术又有进一步的发展,并产生原始的纺织和玉器加工技术。
广州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揭开广州人文史的初页。
据史书记载,在周朝时,这里的“百越”人民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民已有来往,特建“楚庭”来纪念这种友谊,现在越秀山有“古之楚庭”牌坊。
“楚庭”是广州最早的名字。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岭南, 南海尉任嚣在此筑番禺城(俗称任嚣城),为广州信史记载的建城始,距今已有2213年。
秦末汉初,赵佗在岭南建南越国,定都番禺,奠定了广州在岭南的中心城市地位,南汉、南明两个封建王朝也在此建都。
三国吴黄武五年(公元 226年),吴国孙权划交州东部另设广州,即交广分治。
广州之名取自原交州州治广信的“广”字,州治迁到番禺,广州由此得名。
广州又叫羊城、穗城。
传说古代有5位仙人, 骑着五色仙羊,羊衔谷穗,降临“楚庭”,把谷穗赠与百姓,并祝愿这里“永无饥荒”。
今天,越秀公园的五羊雕像便是广州的象征。
广州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
在近代史上有三元里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抗英斗争,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封建统治的辛亥起义(即黄花岗起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
所以,广州既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又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英雄城市。
广州历代名人辈出,代代相传。
秦朝任嚣,汉朝赵佗,清朝学者屈大均,思想政治家康有为、梁启超,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推翻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孙中山等,他们为广州名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广州古称番禺,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在岭南地区设立了南海、桂林、象三个郡,命任嚣为南海尉。
任嚣在此筑番禺城(俗称任嚣城),为广州信史记载的建城之始,距今已有2213年。
秦末汉初,赵佗在岭南建南越国,定都番禺,奠定了广州在岭南的中心城市地位。
东汉时期,南海郡属交州管辖。
到三国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孙权为了便于统治,划合浦以北为广州,合浦以南为交州,实行交广分治。
命吕岱为广州剌史。
不久交广复合,至景帝永安七年(公元264年),交广再次分治,此后成为定制。
交广分治后,将州治从原来的广信(今梧州)迁到番禺,广州之名即取广信的“广”字。
广州之得名,由此而来。
广州又称“羊城”、“穗城”。
相传古代有五位仙人,骑五色羊,各携带一串谷穗降临此处,仙人把谷穗赠给居民,祝福此地五谷丰登、永无饥荒。
后仙人飘然而去,留下五羊化为石头。
因此,后人又称广州为“羊城”、“五羊城”、“仙城”、“穗城”。
今越秀公园的五羊雕像便是广州的象征。
广州自秦汉起至明清2000多年间,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
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早在汉代时,中国的船队从广州出发,已远航至东南亚和东亚诸国;到唐宋时期,广州已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东方大港,并首设全国第一个管理外贸事务的机构——市舶使;明清时期,广州更是特殊开放的口岸,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曾是全国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
广州是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的策源地,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
这里曾经发生了我国历史上的三元里抗英斗争、黄花岗民主革命战役、广州公社起义等等,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在这里创办了陆军军官学校(俗称黄埔军校),并曾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
毛泽东在这里举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力量。
广州山明水秀,风光旖旎,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许多著名的风景名胜。
1986年,在过去羊城八景的基础上,评选出羊城新八景,即云山锦秀、珠水晴波、红陵旭日、流花玉宇、龙洞琪琳、黄花浩气、越秀层楼、黄埔云樯。
1996年,广州市又评选出十大旅游美景,它们分别是:百粤冠祠(陈家祠)、云台花园、五羊仙庭、镇海楼、辛亥之光(中山纪念堂、黄花岗公园)、广州世界大观、莲花晓晴(莲花山风景区)、东方游,情中留(东方乐园)、西关商廊(商业步行街)、六榕花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