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
展开全部
1、全球粮食长期短缺是引擎
长期以来,我国的粮食自给率一直在95%上下徘徊,每年需进口大量的粮食以保障国内消费。近年来,由于耕地面积减少、种植结构调整,我国的粮食种植面积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粮食短缺矛盾日渐突出。从全球情况看,粮食危机的信号也在加剧,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性课题。
解决粮食短缺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加大农业投入,加快农业开发进程。只要粮食短缺问题有一天得不到解决,包括农机产品在内的农业生产资料的总体市场需求就不可能呈下降之势。
2、农业机械装备产业获得优先发展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根本手段,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根本路径。而农业机械作为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载体,对于进一步提高农产品(17.40,0.14,0.81%)单位产量、提升农产品品质、改善生态环境以及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必须率先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据此可以预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农业装备板块将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行业之一。
建国后直到2006年之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都处于初级阶段,2007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42%,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38%,已降至40%以下,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在2007年已经由初级阶段跨入了中级阶段。根据美日德等国外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启动时的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百分比的数据及持续时间对比大体可以判断,我国当前的状况与这些国家进入中级阶段的情形类似。预计到2020年左右,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0%,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降到20%以下,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历史跨越。
3、农村劳动力转移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农民工达1318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25%左右。如果再考虑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大约8000万~9000万农村劳动力,则转移到非农部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在2.1亿~2.2亿之间,已超过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40%(资料来源:陈锡文:农民工流动为社会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农民日报》,2008年9月16日)。
到2007年底,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降至38%左右(资料来源:农机购置补贴推动农机市场繁荣,《农机市场》,2008年8月)。
如此庞大数量的农民转移就业,农民务农的数量减少,并且很多出去打工后回流的农民工倾向于买农业机具承包耕作土地,都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同时,随着农机作业社会化进程推进,农机作业收费价格在市场竞争中下降。因此,农机作业比人工劳动不仅在质量上、时效上占据着优势,而且在经济性上也逐步占据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的粮食自给率一直在95%上下徘徊,每年需进口大量的粮食以保障国内消费。近年来,由于耕地面积减少、种植结构调整,我国的粮食种植面积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粮食短缺矛盾日渐突出。从全球情况看,粮食危机的信号也在加剧,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性课题。
解决粮食短缺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加大农业投入,加快农业开发进程。只要粮食短缺问题有一天得不到解决,包括农机产品在内的农业生产资料的总体市场需求就不可能呈下降之势。
2、农业机械装备产业获得优先发展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根本手段,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根本路径。而农业机械作为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载体,对于进一步提高农产品(17.40,0.14,0.81%)单位产量、提升农产品品质、改善生态环境以及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必须率先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据此可以预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农业装备板块将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行业之一。
建国后直到2006年之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都处于初级阶段,2007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42%,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38%,已降至40%以下,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在2007年已经由初级阶段跨入了中级阶段。根据美日德等国外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启动时的农业劳动力占总人口百分比的数据及持续时间对比大体可以判断,我国当前的状况与这些国家进入中级阶段的情形类似。预计到2020年左右,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0%,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降到20%以下,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历史跨越。
3、农村劳动力转移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农民工达1318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25%左右。如果再考虑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大约8000万~9000万农村劳动力,则转移到非农部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在2.1亿~2.2亿之间,已超过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40%(资料来源:陈锡文:农民工流动为社会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农民日报》,2008年9月16日)。
到2007年底,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降至38%左右(资料来源:农机购置补贴推动农机市场繁荣,《农机市场》,2008年8月)。
如此庞大数量的农民转移就业,农民务农的数量减少,并且很多出去打工后回流的农民工倾向于买农业机具承包耕作土地,都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同时,随着农机作业社会化进程推进,农机作业收费价格在市场竞争中下降。因此,农机作业比人工劳动不仅在质量上、时效上占据着优势,而且在经济性上也逐步占据优势。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