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御膳真的很好吃吗?

 我来答
成大文化17
2022-08-03 · TA获得超过1.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5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0.9万
展开全部
在民间传说当中,御膳房当中隐藏着无数技艺高超的名厨,所用的材料更是五花八门,珍贵无比,燕窝鱼翅,熊掌自不必说,还有各种诸如花雕茯苓猪之类的罕见的食材,听起来就让人垂涎欲滴,然而 历史 上真正的御膳真的这么好吃吗?

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当中,对皇家的吃饭有着细致的描写,他说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的排场莫过于吃饭了,到了吃饭的时间,皇帝只需吩咐一声传膳,御前的小太监便照着样儿向守在养心殿前的太监说一声传膳,就这样一道道传下去,不等回声消失,一个犹如过嫁妆的行例已经走出了御膳房。数十名穿戴整齐的太监抬着单桌,捧着红漆盒依次进入大殿,在皇帝之前要先经太监品尝明说长单就是检测有没有人在菜里下毒,等皇帝坐定之后,一个太监大喊打碗盖,于是皇帝就开始吃饭了。这一系列看似十分庄重威严的阵势背后实则隐藏了许多问题,比如有一天皇帝比以往吩咐传善的时间提早了,皇帝可不会像如今的食客,等后厨做好再上菜,要是等的久了,就要小心脑袋搬家。

所以御膳房的奴才只能让菜等人,而绝对不能人等菜,为了让皇帝随时都能吃到热乎的饭菜,就只能将菜肴和主食提前准备好,将菜品放置于特制的保温器皿当中,以保证皇帝不论到哪儿随时传膳都可以立即用膳,但是这样做会产生一个很大的问题,首先这些为皇帝提前准备好的饭菜就不能挑选那些注重火候和口感的菜了,因为这些菜放久了就会非常难吃,所以这一方面就限制了皇帝御膳菜单的可选范围,其实大部分的菜在长时间保温。从时间饱闻之后,其自身的营养物质和口味也会大打折扣,所以很多御膳看上去不错,但真正的味道却不敢恭维,这也是为何末代皇帝溥仪会将御膳形容成简直像给死人上供的一样,用他的原话说是可是真不好吃,千篇一律,味道也不好,因此溥仪说他从来不吃御膳房做出来的食物,像这种形式的食物,其实大多数是用来摆排场的,实际上并不好吃,那么他到底吃什么呢?

根据溥仪的叙述,他每餐实际上吃的是太后送的菜肴,因为太后或太妃们都有各自的御膳房,而且用的也都是高级厨师做的菜肴,也算是美味可口,每餐总共有二十来样,这些菜才是放在皇帝面前的菜,而御膳房所做的菜都远远的摆在一边,不过是做个样子而已。

古代皇帝想吃个餐后水果其实也是非常不容易,根据史料记载,乾隆二十五年六月二十九福建送来了荔枝,整整40个,这40个荔枝除了皇太后分到两个之外,其他各宫嫔妃受宠的人手一个不受宠的干脆一个都没有,自然这40个荔枝除了分给后宫嫔妃之外,皇子皇孙王宫大臣也是不能忽略的,到最后真正能落在乾隆皇帝嘴里的恐怕也没几个了,难怪乾隆皇帝写诗感慨:因为常青栗子道,又叫梦里忆相逢,由此看来乾隆爷还真是有点儿惨哪。

皇帝御膳真的很好吃吗?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

古代皇帝吃的好,因为食材珍贵,但是烹饪方法简单,无非煮炖蒸烧烤,山珍海味,佛跳墙,满汉全席,一道菜杀五百只鸭子取鸭舌,皇帝就是吃个样子,天天这样吃倒了胃口,慈禧逃难时,一个窝窝头都吃的贼香,她要是看咱现在吃的能馋疯,海杂伴,溜鱼片麻辣香锅煎刀鱼,酱牛肉狮子头麻婆豆腐水爆肚,炸酱面手擀面兰州拉面热干面,太多了太多了,

只能说食材丰富,至于好吃那就说不上了。今天只所以有如此之多的 美食 ,主要是各种香料、调味品提味的缘故。但在古代,大多数的香料、调味品都还没发现和发明,食物的味型是很单调的。

另外烹饪方法也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秦汉时期只有脍、烤、煮等几种方法,唐宋才有了蒸,烫等方法,而煎炸等法还要更晩才出现。所以想像一下,没有什么调味品,烹饪方法又单调的菜好吃吗?

一声“传膳”令下,万盘千盏排排站。御膳,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厨艺的最高规格。在那个高度专制的年代,皇帝的饮食想必是考究至极。如果你没看过甄嬛传里雍正皇帝五花八门的点心汤羹,至少也一定听过著名的相声贯口——报菜名。那么皇帝的御膳放到今天来看都是什么水平呢?今天,就带你玩转御膳房!

那些年我们YY已久的御膳料理

由于交通不够便利快捷,也没有什么冷链冰箱这样的保鲜设备。加之对食材需求比较大。一般皇宫盖在哪,御膳房就从哪里就近大量采购食材来制作料理。原则就是使用最简单的有限食材尽可能地做出更多种菜(大多是为了凑数)

根据清朝留下的御膳房菜单,御膳中半数的肉菜是各种做法的鸭子,因为北京鸭本来就是地方特产。朱元璋的餐桌也是少不了淮扬鱼肉,刘皇叔则是川椒顿顿不能停。不难想象诸葛亮当年也是拿张川饼切了两刀跟刘备说:“今后这天下分三块,曹操吃一块,孙权吃一块,你刘皇叔吃一块。这块是我的宵夜,你就不要动了,我还要吃呢……”

从现在的角度看,当年帝王的御膳料理食材都不怎么珍贵稀有。熊掌鹿尾那得等到大祭祀才能端上来的。即使是传说中让人无限向往的酒池肉林,由于调味品缺乏也是简单的盐巴烤肉,孜然辣椒一律没有。搭配上淡如水的清米酒(看过我上一篇关于中国古酒介绍的文章你们一定懂古代的酒都是什么水平)整个就是泳池烤趴的节奏。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真是太过粗陋了。

看到这里你不禁就要问了,你不是说天下都是皇帝的么,那我定都北京偏偏就是想吃淮扬菜你说怎么办吧?

诸位大可放心,皇帝不会这么想的。清朝祖训就有这么一条:“菜不够三口”,就是说好吃的菜吃三筷子就得放,很有教育意义。吃完三筷子,太监一声“撤!”,你要再想吃大概还得等上个一千多天。你可以拿太监出气,但没法改变先祖定下的规矩。这样做就是怕你吃到好吃的还要吃结果皇宫厨子做不出来,也害怕臣子知道皇上口味之后大肆献媚。宋徽宗为啥跟大奸臣蔡京玩儿得欢?一口吃食先抓住皇帝的胃!

据说乾隆下江南的时候当地盐商精心烹制的料理皇上都没怎么吃几口。盐商不解,问太监,答曰:“你们上菜前我都给菜里多加了一勺糖,就怕万岁爷喜欢吃结果到了京城没法做回头为难内侍。”

那么御膳房做的料理一定好吃吗?

御膳房,可以说是中国规矩最多的厨房。禁止厨师自由发挥,禁止厨师发明创造。搁多少盐,放多少醋都得按照菜谱做。做错菜那可是要被问罪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厨子因为祭祀用的熊掌没按照菜谱蒸熟而惨遭腰斩。也是杀鸡儆猴,用血淋淋的教训万岁我大礼仪之邦!另,熊很可爱,大家不要总想着舔他们的手。

由于烹饪技术和烹饪设备的局限(连炒锅都是到了明朝才出现的!),古代皇宫每逢大宴,都要提前准备菜式。没有微波炉冰箱,做完的菜需要搁炉子上小火煨起来,到时候热气腾腾一起端上,倍儿有面子。但这煨烂了的菜,即使是熊掌鹿尾你还会觉得能好吃吗?

《甄嬛传》里为啥四爷一闲着就往各位小主宫里跑?为啥吃个江米鸭感觉非常香?那是因为嫔妃宫里有小厨房,能做点儿现炒的地方风味菜肴。可见皇帝自己也不爱吃御膳房的那个大锅饭。

由于御膳房的菜式都一样,是个人天天吃这一模一样的菜式总是会厌的。那你能吃宫外的么?

不行,你是皇上,做什么都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宫外面是有凉粉、肉夹馍、臭豆腐

麻辣烫这些在卖,老百姓还得吃啊。但要是香飘十里飘到皇上鼻子里。那你可惨了,太监内侍的马上就要出宫查你家水表。想要吃到一些更加洋气的东西那就更困难了,要么来自番邦进贡,再不然只能等着现

代访客穿越回去随身携带的那些了吧。

皇帝吃饭的预算有多少?

如果给皇帝的吃饭花销硬要加上一个预算的话恐怕大部分中国皇帝都要不开心了。偌大的一个中国都是你的,王土之上的每一粒米粟当然也不例外。看过《明朝那些事》的小伙伴一定知道,明朝最节约的皇帝是崇祯。即使是如此节约的皇帝,平均每年的日常饮食花费也高达16,872两白银,放到现在约合52万美元之多!!!而在中国最富庶的宋朝,被史学家评为“一生恭俭”的宋仁宗一顿饭也能轻松吃掉100贯钱,相当于当时五个中产阶级家庭月收入的总和。那么多的钞票都花到吃上面去了,皇帝的胃是有多大啊?

皇帝的御膳花费都花哪儿去了?

不好吃又吃不饱,就这样的御膳伙食,却要花钱如流水。钱去哪里了?

上文已经提到不少了,排场啊!这些宫人给你折腾了这么老半天就是为了紫巾一撤能够让几十道料理弄出个排山倒海之势,个中工钱有几何?你们算过么?

另外皇帝伙食费的大部分,甚至相当数量的定例食材都被御膳房及其上级部门内务府的大小官吏中饱私囊了。内务府到底一年收入几何迄今是笔糊涂账,当时都算不清楚的事情现在就更算不清楚了。古代又没有发票,纸笔一备,一只老母鸡卖20两白银,皇上,您会查吗?

写在最后

所以中国古代御膳究竟放到现在是什么标准呢?本菌以为,大概也就是大家所能吃到的家常菜水平,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写过关于御膳的内容:吃御膳最是头疼,看着可人,却很不好吃,就是装个样子,我不爱吃。能下咽的就是眼门前的那几道,御膳礼数又多,吃起来很是乏味。

时过境迁,昔日的满汉全席现在也是化整为零地流入寻常百姓家。昔日的熊掌鹿茸猴脑飞龙现在也成了国家保护动物不能下锅。作为中国最缺乏饥饿感的人,即使你是帝王将相,没有了对于 美食 的追求和饥饿的调味,吃什么样的珍馐都不会再有滋味。

说了这么多,你还在憧憬传说中的御膳吗?

皇帝御膳到底好不好吃,今天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说到御膳,估计很多人会想到满汉全席,超级丰富,而且皇帝作为一国之君,肯定吃的特别好。

我们来看一下,明太祖朱元璋的一顿午餐都有什么?里面包括有胡椒醋鲜虾,烧鹅,火贲羊头蹄,鹅肉巴子,咸豉芥末羊肚盘,蒜醋白血汤,五味蒸鸡,元汁羊骨头,糊辣醋腰子,蒸鲜鱼,五味蒸面筋,羊肉水晶饺儿,丝鹅粉汤,三鲜汤,绿豆棋子面,椒末羊肉,香米饭,蒜酪,豆汤,泡茶。

一顿午餐吃的这么丰富,真的让人眼馋啊,几乎是鸡鸭鱼肉都全了。看来皇帝确实不一般,就是我们现在的寻常百姓,也不一定一顿午餐吃这么好。据《明宫史》记载:“天下繁华,咸萃于此”,看来真是所言不虚啊!

既然皇帝御膳这么丰富,大家就想啊,肯定美味十足吧!这个我们就来看看皇帝自己怎么说的,末代皇帝溥仪自然是有发言权的,毕竟做过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面,用四句话来概述了自己的御膳:“华而不实,费而不惠,营而不养,淡而无味。”,这个?是不是听起来有点不太对劲啊?明明这么丰富的御膳,怎么就华而不实了呢?

其实皇帝的御膳,实际更多的是象征意义,代表的国家的最高统治阶级的面子问题,所以不能太寒酸,但是呢,由于铺张浪费导致虽然菜很多,但是皇帝基本一个菜吃不了一口,而且由于很多菜做法很繁琐,程序复杂,几乎到了皇帝跟前,都变成了凉食了。而且皇帝不能有个人喜好,因为不能让别人猜测到皇帝喜好吃什么,一般遇到自己喜欢吃的,也最多只能吃两口就撤下去了,看来皇帝真是有些可怜了。而且撤下去的御膳,基本都赐给妃嫔,官员等其他人享用。

既然溥仪自己都说不好吃,那皇帝到底吃什么呢?

溥仪说道:“我每餐实际吃的是太后送的菜肴,太后死后由四位太妃接着送。因为太后或太妃们都有各自的膳房,而且用的都是高级厨师,做的菜肴味美可口,每餐总有二十来样。这是放在我面前的菜,御膳房做的都远远摆在一边,不过做个样子而已。”

看来大锅饭不喜欢吃,皇帝更喜欢吃小灶啊!御膳房只是做做样子啊!

第一,看你对好吃的定义是什么,以清朝为例,清朝时期,皇室成员以满人为主,其余为蒙古族(蒙古部落),以及部分汉人、朝鲜人,游牧民族的风俗也有流传,他们的零食、点心以奶饽饽、奶茶、乳酪为主,这些东西就算是皇家御膳师傅精心制作,恐怕现代人也有不喜欢吃的;何况其他朝代由于饮食习惯、风俗、香辛料的不同,不同风味恐怕也很难让所有人觉得好吃。

第二,香辛料的使用,早在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就和周边地区有了一定的联系,不同时期食物不断丰富,香辛料也随着边境贸易丰富了,比如现代人想吃麻辣的食物,如果是清朝以前,估计只能靠芥末、胡椒、花椒、生姜一类的调味品,如果是唐朝,胡椒是一味名贵的药材和香料,一般人还买不起,而且那时候盛行吃羊肉;辣味甚至只能靠伏龙肝(说白了就是一种泥土)来增加辣味……

所以,古代御膳,只能说历朝历代食材不断丰富,但口味真的说不好

说完这些因素,再来说第三点,也就是饮食习惯,任何食物,大多数都是现做现吃,才有味道,但皇帝有的时候不一定真的能经常按时吃,而且不是说厨子做什么皇帝吃什么,虽然大多数时候宴饮餐食都有一定的礼制,但也难保不会有特殊情况,比如夜宵、早茶、零食茶点,现做需要花费时间,可皇帝不一定真的能等那么久,这样一来,很多时候,一些常备的食物,基本都是做好了放着,等传膳的时候热一下端上来,或者淋汁乘盘,这样一来,本身有的菜就已经失去味道了,或者有些变味,可能口感不会太好(但也是比民间一些食物要精致一些),所以口感不好说

春风拂煦清明节,

踏青祭祖念先人。

清明节的起源,

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

后来民间也开始仿效,

就于此日祭祖扫墓。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自古以来,无论是国家还是民间,都非常注重祭祀活动。特别是像宫廷里的皇家祭祀,更为隆重,供奉的祭品自然也是极其丰富讲究的,都由光禄寺负责操办。

Excuse me~

光禄寺是啥?

光禄寺的名字听了让人有种如坠云里雾里的感觉,它到底是寺院,还是一个政府部门?

其实这光禄寺虽然带个“寺”,指的可是古代一个堂堂的中央机构,可要说它的管辖范围,也就一个字“吃”!

那么哪些吃归光禄寺管呢? “上至玉食、庆典、祀典,下至各官供具,四夷赏宴,小至禁卫监局廪饩,皆出于此。”

古代皇家祭祀活动

其实光禄寺主要任务也就三项: 祭祀、朝会、接待外宾 。

虽然工作内容不复杂,不过你可不要觉得这是个可有可无的小部门,它的头头儿在明代可是官从三品(我们熟悉的知府才正四品而已),相当于今天的厅级干部。

对于明王朝头一代,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的祭品。根据 《南京太常寺条》 的记录,每月送往主管宴享(制作祭品)的光禄寺的东西都不重样。

从这份记录来看,不难看出皇家对祭祀先祖的重视程度。

民以食为天,连孔夫子都说“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想来这堂堂一国之君应该也不会在吃这件事上亏待自己的。秦始皇开始就已经有设专门负责吃的官儿,到了汉武帝直接设立部门了,就是这光禄寺。

一块有关光禄寺官员的圣旨匾。

此匾乃光绪八(1882)年爱新觉罗·载湉赐封一位光禄寺署正家属的圣旨匾。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你真的会读吗?

此匾其实是 两道圣旨的结合 ,第一道圣旨貤赠光禄寺署正加四级杨廷瑞之曾祖父(杨东岳)为朝议大夫,曾祖母朱、钟氏为恭人。第二道圣旨诰封光禄寺署正加四级杨廷瑞之父(杨金纶)为中宪大夫,母廖氏为恭人。

小注解

既然是专门负责皇帝吃饭的机构,那么光禄寺里的事肯定都是肥差啦。本君觉得此匾中的杨廷瑞身为一署之长,厨艺肯定是一等一的棒,身材嘛,肯定是个大胖子。而万人敬仰的皇帝肯定每天都过着吃香喝辣的生活。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经品藏君查阅有关资料所知,有些帝王虽然地位高,却凄惨得每天都吃不上一顿好饭。

明朝谢肇淛《九杂俎·物部三》: “今大官进御饮食之属;皆无珍错殊味;不过鱼肉牲牢;以燔炙酿厚为胜耳。”

意思是说,今天皇帝所吃的东西没有什么山珍海味,不过是鱼肉猪牛,放锅里猛烧猛煮猛加调料罢了。这不就是乱炖?会美味?

让我们来看看永乐二年(1404),郊祀结束后的庆成宴菜单:

上桌:按酒五般。果子五般。茶食五般。烧煠五般。汤三品。双下馒头。马肉饭。酒五钟。

中桌:按酒四般。果子四般。汤三品。双下馒头。马猪羊肉饭。酒五钟。

随驾将军、按酒一般。粉汤。双下馒头猪肉饭。酒一钟。

仔细瞧瞧宴会的菜品,这大鱼大肉的听起来确实上档次。但吃进嘴里的感受就不是那么的好表述了!真想问明成祖一句:您下得来台吗?

其实光禄寺专业的做菜机构,却做出这等招人笑话的菜色已不是什么秘密了。就连当时的平民百姓都知道光禄寺做饭难吃。

《戴斗夜谈》中提到京师相传有十可笑,其中就有光禄寺茶汤(茶汤就是饭菜的意思)。

具体有啥可笑的,就得请君自行查阅《戴斗夜谈》咯!

光禄寺出品的菜,色香味俱坑,为啥还能存活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如此之久呢?

原因就是: 制度限制了我的食欲。要知道古代要“改革”,那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明朝后期的皇帝们忍无可忍了,就让太监们给饭菜吃,称“内庖”。

所以大家在古装剧中耳熟的“御膳房”这个专门机构在明朝并没有,是清朝后期才设立的。

皇帝搜罗山珍海味,更多的是检验自己对天下的控制,御膳陈列金樽美酒,更多是为了体现皇家的富裕、威严和荣耀。所有对美好的追求,都是有政治目的的。味道是次要的,权威是主要的。御膳的味道,并不好。

食材名贵但未必当季。

烹饪技巧但未必原味。

热量很高但未必 健康 。

数量极多肯定胃口不佳。

清朝皇帝的御膳,究竟是什么样子?溥仪:可是真不好吃

在很多人眼中,皇帝在古代作为一国之君,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享受的待遇,自然要远超常人,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不妨看下末代皇帝溥仪在《末代皇帝秘闻》中关于御膳的描述。

自从公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以后,到了溥仪这一代,清朝的国祚已经延续了200多年,在此期间,宫廷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制度,这其中自然包括皇帝的用膳。

和现如今普遍流行的一日三餐不同,清朝皇帝一般是一日两餐,时间大致在每天的上午八点和下午两点左右,除此之外,皇帝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传召被称之为果盒的“加餐”,主要是各类糕点汤羹,以及各地进贡的时令瓜果,这有些和都市白领喜欢的下午茶有些类似。皇帝吃饭不能直接如此称呼,而是要改称用膳,连带着开饭也变成了传膳。

虽然在很多人印象中,清朝皇帝大多数时候都是居住在紫禁城的,但事实上很多时候皇帝都会换地方住,比如现如今我们很熟悉的 旅游 景点:圆明园、颐和园以及承德避暑山庄,都是皇帝喜欢住的地方,这时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负责皇帝饮食的御膳房需要根据皇帝的”转移“来提供饮食。

除此之外,谁也保不准皇帝哪天会心血来潮在非饭点传膳,皇帝可不会像如今的食客等后厨做好再上菜,要是等的久了怪罪下来,就要小心脑袋搬家了。所以御膳房的只能让菜等人,而不能人等菜。

地点和时间的不确定性,对御膳房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于是为了让皇帝随时都能吃到热乎的膳食,就只能将菜肴和主食提前准备好,将菜品放置于特制的保温器皿中,以保证皇帝不论到哪,随时传膳,都可以立刻用膳。

但这样做无疑会产生一个很大的问题,首先,这些为皇帝提前“准备”的菜就不能挑选那些注重火候和口感的菜,因为放置久了会让菜品难以下咽,这就从先天上限制了皇帝御膳菜单的可选范围。其次,大部分菜在长时间保温后,其自身营养物质和口味都会大打折扣。所以很多御膳都是看上去不错,但真正的味道却不跟恭维,这也是为何末代皇帝溥仪会将御膳形容成“简直像给死人上供的一样(的菜)”,用他的原话是:

可是真不好吃,千篇一律,味道也不好……

皇帝的小灶,以及御膳的“妙用”

正因为御膳不好吃,所以早从康熙开始,皇帝就不是顿顿吃御膳了,而是改去吃后宫的“小灶”,俗称内膳房。这也就应了那句婚姻中很流行的话:

要想抓住男人的心,就要先抓住男人的胃。

为了能够让皇帝多来自己的寝宫,包括皇后在内的后宫妃嫔们纷纷开始在厨艺比拼,当然想让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娘娘们秒变美厨娘也不大现实,更常见的是从民间寻找 美食 菜谱,才让心腹太监或宫女去偷师学习。

既然皇帝不爱吃御膳,那御膳是不是就不用天天做了?

那就是想多了,皇帝吃不吃是一回事,御膳房要是敢在给皇帝做饭这件事上打马虎眼,那就是又想脑袋搬家了。而且在清朝,皇帝不吃或吃剩下的御膳还有另一项重要的使命——赏赐。

皇帝往往会将自己不吃,或只吃了几口的御膳,以种种名义赏赐给某位宠爱的妃嫔,或朝中某位大臣,甚至还可能是身边的某位侍卫或太监。这时候的御膳已经从简单的食物上升到的具有政治意义的“奖品”,收到赏赐的人,往往会以此为荣。周围人在看到皇帝将御膳赏赐给某人以后,就会明白这是皇帝对其很重视的信号,不论是在后宫还是官场都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种恩典从清朝初年便一直延续下来,直到末代一脉相承。

御膳房中的厨子,为何是个美差?

在清朝刚入关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了明朝的御膳制度,这其中也包括很多汉人厨子,这也是为何现如今的仿膳菜肴有一些鲁菜的影子,因为明朝初年迁都北京后,宫廷的御厨很多都是山东人。但到了清朝中后期,御厨基本上都是旗人了,只有一少部分汉人(比如乾隆下江南时就带回了一些淮扬菜厨师)。

和明朝的医户制度有些类似,这些旗人御厨也是世袭制的,老子是御厨,儿子孙子也会进宫给皇帝做饭。在当时,这些御厨们的生活都很殷实,这倒不是他们的工资待遇有多么好,而是身为御厨,利润颇丰的灰色收入比较多,其中利润最大的是宫廷御膳食材的采购。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段子,说是皇帝有一天询问大臣生活怎么样,大臣说自己过的一般,早上只吃了两个鸡蛋,皇帝惊讶的说自己一直觉得鸡蛋很贵,毕竟一个要好几两银子,大臣猛然间意识到说漏了嘴,于是补救的解释道自己吃的都是臭鸡蛋,和皇帝吃的好鸡蛋价格没法比。真实的 历史 中也的确有相似的记载,根据清朝宫廷中御膳的底档描述:

慈禧吃的鸡蛋每个要2两银子,而在民间1两银子可以买150鸡蛋

故事背后反应的便是清朝中后期,御厨勾结宦官做假账贪污银子的现象。除了虚报采购价格,御厨还经常以高价转手卖掉御膳房剩下的材料,借机赚取暴利。后来清朝亡了,很多当初的御厨便一转身成为了民国之下的地方富豪。由此可见,这些御厨们当初从皇宫被赶出来前,早已经赚的盆满钵满。

揭开御膳的神秘面纱,我们会发现身为皇帝也并非想象的那样自由自在,任性而为,相反处处受制于祖制,束手束脚,想吃上可口的饭菜真心不是件容易事,难怪乾陵皇帝会六下江南,寻找 美食 想必也是原因之一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