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把最差的脾气留给最亲近的人?
回想起最近的日子,你还记得上次自己对父母讲话口气不耐烦是什么时候吗?有时候我们对待外头的点头之交或陌生人,总是能保持亲切有礼,反过来面对自己的父母时,却经常失去耐性,但明明他们才是我们最应该珍重、好好对待的人呀!到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状况呢?
有一句话说:「我们最大的错误,就是把最差的脾气和最糟糕的一面都给了亲近的人,却把耐心和宽容给了陌生人…」
▼原因之一:我们没意识到对亲人的期望过高。
在与「别人」沟通时,我们往往能展现更大的耐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假设「别人是不了解我们的」,为了得到别人的了解和配合,我们比较愿意花时间来沟通;但相对于亲人,我们就会事先假定亲人应该是最了解、最支持我们的人,也因此产生了期待与现实的落差。
虽然越亲近的人的确越容易互相了解跟支持,但朝夕相处的亲人也不一定能在所有事上,展现出充分的理解。全面的理解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就如同我们自己,也并不能时时理解他人的需要和想法。
不过如果自己没有意识到这样过高的期望,便很容易在与亲人产生隔阂时,思考说:「别人不了解我就算 了,怎么你也不了解我呢?」因而越想越愤怒,陷入思考的盲点里,无法自拔。
▼原因之二:亲人的要求和期望会让我们感受到的压力更大。
比起关系较远的第三者,我们绝对是比较看重亲人的期望的;这是因为我们心里更在乎他们,而且不希望他们不开心。当亲人提出期望时,我们就会意识到如果无法完成,就会给他带来不开心的风险,而且这样连带我们自己也不会开心,因而产生了庞大的「必须成功」压力。
当亲人对这件事展现的期望越高,我们成功的欲望也会更迫切,并产生更大的压力。这些压力往往会逐渐积累,并可能在某一天突然爆发出来;当下亲人可能会困惑我们为什么要只对当前的一件事情发火,反而更无法理解我们的行为。这样的认知落差会造成双方无法深入沟通,问题还是留在那里,而且矛盾越积越深,我们就越加频繁地因为满载的压力而爆发,恶性循环。
▼原因之三:我们对亲人存在着放肆性。
关系紧密的家人对我们而言是一个相对安全包容的环境,当我们在外头承受了委屈或压力时,就很容易到这个自己熟悉的区域进行宣泄,这也就是我们对家人存在着一种「放肆性」。
这种放肆性本来是很寻常、自然的一件事,但在压力底下的我们,却往往会以非理性的方式表达;例如在 宣泄过程中对家人使用嘲讽、歪曲、夸大、贬低、晦暗等负面语言。尽管最后我们的压力得到一定的释放,却给家人带来了难以言喻的伤害。如果家人对我们的这些伤害进行反弹,彼此间的冲突就会愈演愈烈,也破坏了原本良好的家庭氛围。
▼ 原因四:面对亲人,我们有时会陷入单极思维。
当我们在不考虑实际情况的状态下,替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后,就不顾一切地要去实现,并死死纠缠于这个目标的行为就叫单极思维;这种思维很容易让自己陷入没实现就等于不能快乐的死巷,并把我们的主观想法强加于自己或别人的身上。
单极思维容易给亲近的人带来伤害,比如说恋爱的一方会要求另一半说「我爱你」,当另一方可能因为害羞等因素拒绝,前者就会拚命要求,并在自己脑中想像说:「他为什么就不能说声爱我呢?他是不是不爱我?」最后越想越伤心,并因为自己强加的意识给双方带来一定的伤害。
其实只要退一步想,假设伴侣生长的家庭本来就比较保守、不善言词,不太会说这种话,而我们也明明知道伴侣不喜欢这种表达,那为什么我们还要逼他做不喜欢的事呢?这是不是反而代表我们不是真的爱他?如果真的爱他,就应该学会去尊重他的表达方式。
▼亲如家人之间,也总是少不了矛盾与争执,其实也正因为是跟亲人,我们在对谈间更需要沟通的技巧,避免省略式沟通,遇到郁闷的事情要把前因后果说出来,减少彼此的矛盾与冲突,才能对长远的发展有益。以下就是沟通时的五个方法,掌握后才能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产生助益!
▼方法之一:平心静气。
美国经营心理学家欧廉尤里斯教授,提出能使人平心静气的三法则:「首先降低声音;继而放慢语速;最后胸部向前挺直。」
声音能对自身的感情产生催化作用,高而大的音量会让冲动的表现得更强烈,造成不应有的后果;当个人感情掺入时,语速也会随之变快,容易引发冲动;另外,情绪激动、语调激烈的人讲话通常会向前倾,把胸部挺直后,就会淡化不少紧张的气氛,避免增加对方的怒气。
▼方法之二:专注倾听。
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帕金森和管理学家拉斯托姆吉,曾在合著的《知人善任》一书中谈到:「如果发生了争吵,切记别开尊口。先听听别人的,让别人把话说完。要尽量做到虚心诚恳,通情达理,靠争吵绝对难以赢得人心。」
愤怒的情绪往往是一时的,当「气头」过后,彼此间的矛盾就较容易解决。 当你无法苟同对方的想法时,不妨先闭口倾听,这会使让对方意识到你对他的观点感兴趣,让两者免于暴怒的情绪,而能冷静地对谈;听完对方的意见后,你再平静陈述自己的观点,就能避免双方大伤感情,或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
▼方法之三:转移注意力。
当你在生气的时候,是不是会觉得脑中只能思考这件事,不争出个理论便不罢休呢?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愤怒时,大脑皮层中会出现强烈的兴奋点,以致造成一时间的「意识狭窄」现象,而且这种有害的兴奋会进一步升级,变成更激烈的冲突。 其实如果在不离开现场的状况下,能让自己转移注意力,避免听到对方激烈的言辞,就能防止自己被进一步「激化」,让脑内的兴奋点转移,思考就会冷静下来,以免冲突恶化。
▼方法之四:交换角色。 卡内基大学的商学教授罗伯特凯利,在加州某电脑公司遇到一位程序设计员和他上司因为某软体的价值发生争执时,他就建议他们可以互相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讨论,五分钟后,双方就认清了彼此的观点,也很愉快地找出了解决办法。
其实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中,人们下意识都会希望只有自己是对的,而且对方必须接受自己的意见。不过每个人之间的立场、身分本来就不一样,如果双方在交流时,能够交换角色设身处地想一想,就会比较了解彼此的动机和目的,并意识到自己的意见是否正确合理,让双方都能达到满意的结果。
▼方法之五:理性升华。 大家一定遇过当情绪激动时,想摔周遭东西来发泄怒气的感受。 当彼此的冲突发生时,先在内心想像后果,还有考虑自己该负的责任,就能将自己升华成一个有理智、有豁达气度的人,并控制住心境,缓解双方紧张的气氛。合理的让步并不代表你是弱者,反而能帮助事情前进,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亲近的亲人们是我们这一生最重要的羁绊,在这有限的相处时光里,我们都应该倾尽温柔地对待他们,而不是把负面情绪灌注他们身上,这才是表达爱意的正确方式,也才能让双方走得长长久久。分享出去,让其他人也能看见这篇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