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出现过一些“盛世”,主要是( )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出现过一些“盛世”,主要是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开元之治”、清代的“康雍乾盛世”等。
1、汉代的“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的治世。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文景二帝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塌银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
2、唐代的“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绩一直为后世所传颂。唐太宗即位后,因亲眼目睹大隋的兴亡,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
3、清代的“康雍乾盛世”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同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该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统治戚衫如的最高峰。
中国古代三大盛世通用的治理经验
1、在体制措施上:重视“民”意,监督约束权力
官员不是道德完人,但必须是有道德的人。虽然国家盛衰治乱的关键是法令制度,但法令制度高启是否最终发挥作用取决于统治者态度。
2、在人才管理上:兼备德才,适时知人善用
官吏在以人治为主、法治为辅的封建社会政治结构中起支撑作用;在社会生活中,官吏与民生休戚相关。贤明圣主除自身具备超凡才能之外,更重在用人。
3、在统治理念上:兼容儒法,巧用礼德治国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法并用的思想和方针一直占据统治政策中心。表面的儒与实质的法相互交融,盛世时相得益彰,乱世时用之偏颇,儒法间平衡点的确定取决于统治者及统治集团的智慧。